APP下载

种业在线

2010-08-15

种业导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夏粮小麦水稻

2010 年全国夏粮总产为12310万吨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公告,201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2310万吨(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39万吨(8亿斤),减少0.3%。

公告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继续稳步提高,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17万吨(3亿斤)。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7421千公顷(4.11亿亩),比上年扩大38.4千公顷(58万亩),增长0.1%。

夏粮单产有所下降,因单产下降粮食减产56万吨(11亿斤)。2010年全国夏粮单产每公顷4489.3公斤,比上年减少20.4公斤,减少0.4%,其中云南、贵州等受灾较重的省夏粮单产下降较多。

2010年小麦产量超过2009年,连续7年增产。占全国夏粮产量90%以上的小麦产量2010年仍保持增势,冬小麦产量10879万吨(2176亿斤),比2009年增加近100万吨(20亿斤),春小麦和夏杂粮减产140万吨(28亿斤)。

夏粮主产区继续保持稳产增产态势。华北、黄淮地区的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和湖北等夏粮主产区增产111万吨(22亿斤)。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两省因灾减产169万吨(34亿斤)。

农业部此前表示,在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和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等灾害性气候的情况下,2009年的夏粮丰收来之不易,对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民日报)

河南省年产小麦种子15亿公斤

日前,从河南省夏季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展览会获悉,河南省目前年产小麦种子达15亿kg,2009年有4亿kg外销他省,在周边省份的播种面积已超过66.7万hm2(千万亩)。

(农民日报)

河南省夏粮总产量309.07亿公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

我国第一产粮大省、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再传丰收捷报。经国家统计局核准,2010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达到309.07亿kg,较2009年增加2.57亿kg,增长0.8%;每667m2平均产量388.3 kg,较2009年增长0.5%。夏粮总产量为连续8年增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河南夏粮的连年丰收,不仅可以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通胀预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社)

农业地质调查显示:中原粮仓是“绿色粮仓”

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获悉,在对河南省黄淮平原5.8万平方公里土地展开农业地质调查之后,相关结果显示:中原粮仓是“绿色粮仓”、“安全粮仓”。

根据调查结果,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土地质量总体较好,97%以上粮食产区土地符合国家制定的绿色食品产地标准(NY/T391-2000)。全省大宗作物采样分析表明,小麦、玉米、水稻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99%以上处于安全范围内,90%以上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证明中原粮仓是“安全粮仓”、“绿色粮仓”。

调查还从地球化学的角度解释了河南省成为“中原粮仓”的原因:该省大部分地区土壤中的钾、锰、铜、锌、磷等有益元素都较富足,与小麦、水稻、特色农作物等生长的地质环境相适应。(新华网)

“宁夏大米”瞄准精品培育名牌

近日,宁夏农业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宣布,当地生产的金贡胚芽米,在广州、深圳市场,卖到了210元/kg的高价;由有机米、蟹田米、胚芽米、富硒米等组合而成的宁夏大米高端产品已培育成国内知名品牌,在成功进入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市场的同时,出口销往蒙古及阿拉伯国家。在国内市场,宁夏有机米售价一般达到39元/kg,蟹田米售价在25元/kg。 (中国食品商务网)

甘肃省年内将增耕地近万公顷

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完善耕地保护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步伐。记者近日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2010年甘肃省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建设总规模可达3.933万hm2,预计至年底将新增耕地9330 hm2。

据了解,去年甘肃省安排国家和省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267个,总投资13.1亿元,截至2009年底,已完成项目130个,新增耕地8022 hm2。目前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85万hm2,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3.28%,确保了甘肃省耕地总量动态的平衡。 (农民日报)

国家工商总局:10万农村经纪人将被重点培养

从国家工商总局获悉:2010年下半年工商部门将以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纳入《国家人才发展纲要》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包括农村经纪人在内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要选拔10万名以农村经纪人为主的优秀人才,给以重点扶持。

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将达到1300万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将达到1800万人,每个村农村实用人才至少有1~2名。(人民日报)

水肥一体节水技术在宁夏干旱带获得成功

一种采取膜下滴灌、膜上滴灌、地埋式渗灌,实施水肥一体的旱作农业节水新技术,近日在宁夏盐池县“宁夏干旱区设施蔬菜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区获得成功。

据了解,宁夏自治区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以水肥高效利用为设施蔬菜关键生产技术的核心突破口,建立起半干旱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区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设施蔬菜高效节水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据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与传统设施农业生产相比,项目区内已经取得了单位面积节水30%~70%,增产20%~30%的初步成果。 (农民日报)

声波助长仪:蔬菜喜欢“听音乐”

走进天津市青水源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的蔬菜大棚就能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从蔬菜旁边一个浓缩版的“邮筒”里面发出来的。该园区的负责人说:“这个小‘邮筒’叫声波助长仪,别看这声音咱们听着不好听,可这些蔬菜特别喜欢,比方这里种的上一茬儿辣椒,4月初从育苗棚里转栽到这个棚里来,正常情况下应该6月中旬成熟,可自从听了这个‘音乐’以后,6月1日前后就可以采摘上市了。”

该声波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收能力,增强植物的呼吸强度和呼吸能力,加快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化反应过程,促进生长发育,使作物提早开花结果;这种声波助长仪还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促进蛋白质、糖等有机物质的合成,不仅对病菌分泌的毒素有破坏作用,还能达到驱逐敏感害虫的功效。

(天津日报)

平泉“反应堆”助菜农增收

提高土地温度,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减少病虫害。目前,河北省平泉县引进的二氧化碳富氧缓释秸秆反应堆技术,在全县设施蔬菜种植上得到广泛应用,蔬菜大幅增收。2010年以来,应用面积达到1400 hm2,全县设施蔬菜年增产4万吨,年总增收8000余万元。 (河北日报)

农药绿色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在基金项目的连续资助下,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等在农药分子设计方法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杨光富教授研究组与清华大学吴嘉伟教授研究组、美国肯塔基大学湛昌国教授研究组合作,发展了一种提高农药分子生物活性强度的分子设计新策略,针对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成功设计得到了一种活性强度比母体化合物高520多倍的抑制剂。由于该化合物具有高活性、低解离速率的特点,可以用于深入研究细胞色素bc1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也可以作为开发农药和药物的新先导化合物。(河北日报)

中科院李振声院士:盐碱地小麦单产超400 kg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振声院士宣布,河北省南皮县白坊子村示范田“小偃81”小麦新品种,2010年每667m2平均产量超过400 kg,创下了中、轻度盐碱地小麦单产新纪录。

“小偃81”小麦新品种示范,是中国科学院确定的“渤海粮仓”的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由李振声院士牵头实施,目标是在环渤海地区的中轻度盐碱地上实现小麦每667m2产量超400 kg、玉米超600 kg的“吨粮”目标。

据李振声院士介绍,白坊子村的土壤含盐量达到千分之二到三,在这样的盐碱地上,小麦平均产量能突破400 kg,为今后在华北环渤海地区推广,实现盐碱地每667m2产吨粮提供了坚实基础。(光明日报)

矮败小麦:新品种的“加工厂”

由中国农科院科学家自主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轮选987”创造了每667m2产量715 kg的纪录,是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一新品种是利用矮败小麦技术选育出来的。

矮败小麦,就像新品种的“加工厂”和“孵化器”,从中可以持续不断地选育出各具特色的小麦新品种。用这个新体系育种,解决了许多传统育种方法难以解决的矛盾,比如高产与优质、矮秆与高产等,甚至提供了培育“超级小麦”的可能。(经济日报)

天津杂交粳稻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从天津市科委获悉,近年来,随着多个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品种的相继育成,天津杂交粳稻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津产杂交粳稻品种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辽宁等8省市年播种面积已达6.7万hm2,占全国杂交粳稻推广总面积的1/5。

(今晚报)

我国水稻育种研究进入全新领域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就“水稻基因组学与农业应用”进行了研讨。转基因、克隆、分子育种等高科技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研讨会的主题。与会专家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水稻基因组学的发展,我国的水稻研究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契机,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外国一流育种公司开始重视中国市场,我国大豆、棉花等重要作物的种子市场受到严重冲击。水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华大基因李瑞强博士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水稻单产量先后实现了三次飞跃。尽管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国际育种公司加速基因资源的争夺、新的优质品种不断涌现,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我们的水稻育种研究将面临被国际水平赶超的危险。

我国科学家曾于2002年率先合作完成籼稻基因组框架图与精细图的绘制工作,并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科学专论。华大凭借其世界领先的高通量测序平台、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和转基因平台,力图推动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另一次革命。目前已完成400多个水稻基因的转基因克隆工作,依托华大基因强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工作。 (科技日报)

袁隆平院士:双季超级杂交稻单产超1000 kg

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大面积每667m2产量900 kg攻坚成功在望。近日在醴陵召开的2010年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早稻现场会议传来捷报:湖南双季超级杂交稻示范种植已突破每667m2产量1000 kg大关,其中,醴陵泗汾镇示范种植的666.7 hm2(万亩)双季超级杂交稻,每667m2产量已高达1203.3 kg。 (中国建设报)

日本研究发现霉菌侵入植物的新途径

日本研究人员在美国《植物细胞》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病原性霉菌入侵植物的新途径,这项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新的霉菌防治技术。

此前的研究发现,稻瘟病菌和炭疽菌等会在植物表面形成被称为“附着器”的半球形细胞,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植物细胞内伸出菌丝侵入植物细胞。

日本京都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高野义孝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观察黑线炭疽菌等时发现,这种炭疽菌可根据植物表面伤口渗出的糖分找到伤口所在位置,且不用形成“附着器”,直接将菌丝深入植物伤口,从而入侵植物细胞。

高野义孝表示,上述发现说明,霉菌能根据植物的状态选择更适合的侵入方式,如能弄清其具体机制,将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植物病害防治技术。

(新华网)

意大利培育出抗衰老“超级西红柿”

据《太阳先驱报》报道,由意大利农民培育出的方形抗衰老“超级西红柿”近日被揭开神秘面纱,由多位意大利部长共同首次品尝。

这种方形的“超级西红柿”是通过自然方法培育出来的,未经过任何转基因过程。“超级西红柿”中番茄红素的含量非常高,而番茄红素是高效的抗氧化剂,能够有效缓解衰老对人体的影响。

近日,意大利经济部长特莱蒙蒂、农业部长加兰和劳工部长萨科尼共同品尝了由“超级西红柿”制成的意大利特色食物通心粉酱。

据意大利农民协会介绍,“超级西红柿”不仅能够延缓衰老,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肿瘤。

(国际在线)

澳大利亚批准抗旱耐高温转基因小麦田间试验

澳大利亚基因技术管理办公室最近宣布,允许在可控范围内有限制地释放150个抗旱耐高温转基因小麦品系,以增强干旱高温环境下小麦的碳素同化作用。计划从2010年6月到2013年12月,在昆士兰州红土市种植不超过1000 m2(0.1公顷)的转基因小麦。

根据澳大利亚2000年开始实施的基因技术法案以及联邦和各州法律的要求,此项决定是就“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计划(RARMP)”相关内容与公众、联邦和州政府、相关政府机构、澳洲环境部、基因技术咨询委员会以及当地相关机构进行磋商、论证后通过的。 (中国农业网)

日本发现水稻体内花期控制机制

作物开花的早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物最终的收获量。日本科学家日前发现,水稻体内存在一种控制机制,可以提早或推迟花期。

水稻属于短日照植物,即在每天日照10小时左右的短日照条件下,会早早抽穗开花。若每天日照13至14个小时或更长,水稻就难以抽穗,也就意味着难以有收成。

科学家在不同的日照长度环境下种植水稻,结果发现水稻体内存在控制接收太阳光信号的两种“门”。第一种“门”还决定“开花基因”的作用,不管日照长短,这种“门”都只在早晨开启,于是在晨光的照射下,“开花基因”发挥作用,促进花芽的生长。而第二种“门”决定“开花抑制基因”的合成量,并根据日照时间的不同来控制“开花抑制基因”的合成,从而抑制开花。上述两种“门”控制着水稻的花期。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井泽毅指出,这两种“门”实际上由两种基因控制。虽然日照长短存在地区差异,但是如果利用两个基因的不同作用调节花期,就能够培育出适应各种日照条件的高产水稻品种。

猜你喜欢

夏粮小麦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我国夏粮生产喜获丰收
打好明年夏粮丰收头一仗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夏粮再获丰收 产量再创新高
一季水稻
哭娃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