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因应措施
2010-08-15袁妍
袁 妍
(开封市引黄管理处财务科,河南开封 475000)
从目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由民间建立,或是由企业集团建立的。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下文将针对近年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且在单位中的地位得不到应有肯定。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法》和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且知识更新不够及时。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工作配合力度不够,容易造成账务处理不规范等现象。队伍不够稳定,甚至出现财务人员一身多职的现象,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难以推行,工作停留在账表处理等日常业务上,加之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缺位,只求日子过得去,不求业务过得硬,信息服务和财务监督作用发挥得很不到位。部分财务人员不善于认真地倾听、仔细地分析、耐心地解释本单位职工的意见和批评,有时是火上加油,导致矛盾激化。在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部分财务人员不能协调好与地方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关系。
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里,财务部门纯属“附属产品”,只有在发工资奖金、在报销时,才会凸显其存在。一些业务量较少的单位甚至不设单独的会计机构,会计隶属于办公室或行政管理部门,这样单位会计的地位更低下。由于长期不被重视,财务人员的升迁相当困难,在诸多行政事业单位中,能从财务部门升任领导职务,进单位的领导班子的更是凤毛麟角。财务地位低下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产权观念淡薄,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流失及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国有资产处置随心所欲,使得大量资产流失。由于产权分散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各单位对所占用的资产具有自行处置权,其结果是对闲置或暂不使用的资产,在同一系统内以主管部门的行政权代替产权,存在随意调拨下属单位资产的现象。但不同主管部门所属的单位之间实行资产余缺调剂却很困难。
另外,一些单位在办理资产的“非转经”(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履行资产转移审批手续,由职能部门充当经营主体,擅自进行房屋出租、产权划转,引起了一些产权纠纷,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被创收单位无偿占用,核算中不提折旧,经营中出现严重亏损,无法维持就出售、变卖资产,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法规制度缺失,会计造假现象频发。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不受到重视,会计法律法规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加上财务人员水平不高,很难制订出适合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所有的会计核算都是按传统遗留下来的做法,几十年来都如此,单位会计核算方法陈旧,亟待创新。
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看,财会管理人员只是一个被聘用、被领导、被胁从者的角色。一般来讲,会计人员不会主动造假。现在有“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民谚,一些单位主要领导为追逐政治或经济上的私利,指使或强迫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一些政府官员为完成经济指标,强令下面虚报瞄报,严重违反了《会计法》相关规定。
(四)内控意识相对薄弱,会计内外监督机制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力,有意造假,导致会计基础工作混乱。有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有的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更多的单位有章不循,一些单位负责人为了小团体利益,要求会计入员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做假账,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出现经济犯罪现象。
在行政事业单位里,有很多主管财务的领导事实上并非财务专业的科班出身,未经过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会计的基本原理模糊不清,甚至连会计报表都看不懂,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会计机构负责人缺少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理念将直接导致监管的缺失甚至会计信息的失真,该问题尤其应该引起主管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重视。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手抓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一手抓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各级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经济、学技术、学管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技术水平,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权限。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制度,精打细算,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积极组织合理收入,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支出。同时要配合物资管理部门,把各种物资管好,认真核定储备定额。要做到有物有帐,帐物相符。充分挖掘潜力,防止积压浪费。
特别是 2006年 2月 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后,尤其应当加强财务人员对新准则的学习和理解,为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是中国会计史上的里程碑,必将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中国经济实体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制度,实行使用权动态管理。改变现行体制下公共性国有资产一旦交付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就不再变动使用者的办法,实行资产依据各单位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占用情况,本着“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适时进行调剂,这有利于利用现有的资产存量满足增量需要,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节约财政支出。对闲置资产和利用率低的资产如果不能及时向需要这些资产和能够发挥这些资产应有作用的领域转移,就是对资产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制度,对一些长期闲置不用和超标准占用的资产及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调剂,实行两层次委托管理。一是将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整体转制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公司,由财政和国资部门共同委托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经营,产权变更到资产管理公司名下,各行政事业单位无权随意处置,出租资产。二是把日常管理事务委托给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主管部门负有监督职责。
(三)增强法纪意识,在财务管理上依法办事。组织本单位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监督,如实提供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规范单位会计行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组织领导本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单位负责人还要切实帮助会计人员解决会计核算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贯彻新《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是做好单位会计工作的保证。新《会计法》突出和强调会计核算,特别针对会计核算中的虚拟经济业务事项、帐外设帐、随意改变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等常见的会计做假问题,都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和法律规范,从源头上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四)会计监督作为会计基本职能的一项,而目前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部门缺少与其职能相匹配的地位和应有的重视。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很大的权力,但在官本位思想严重的行政事业单位里,会计监督的工作却很难开展,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尴尬处境和亟待于提升的管理地位。
在各项内控制度的制定和具体执行的问题上,由于部分事业单位不能很好地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制度接近空白。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现象屡见不鲜也屡禁不止,给国家和单位资金的有效使用安全带来隐患。有些单位,前后任会计交接移交,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办理,而将前任会计的财务资料打包,后任会计另起炉灶重新建账,不考虑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和会计核算时间的区间性。针对上述各种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审计部门督促有关单位加速整改外,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核算财政监督力度,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对一些财务核算上业务量不大的单位,可采用外部聘请具有财会资质的财务人员实行多单位兼职方法予以解决。
三、结语
在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应根据不同性质事业单位的具体特征,对以前被界定为事业单位的,有计划、分阶段通过改革逐步还原其应有属性。同时,在宪法和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重新统一规范目前存在的各种公益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的法规和政策,实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提供公益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目标,尤其是要从财务管理创新的角度为改革来一场“换血”,唯其如此,才能促进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1]杨宗浪.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改革的探索 [J].经济论坛,2005(12).
[2]孙双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目标[J].中州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