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教与学
2010-08-15孙辉
孙 辉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系,郑州 450044)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师传授知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实际声乐教学中,并不是教师只要教就一定能教好,学生只要学就一定能学好;也并不是教师唱的好,就一定教的好。中央音乐学院吴天球教授对这个问题是这样阐述的:“一位伟大的歌唱家,不一定是高水平的声乐教师,一位嗓音好的人也不一定是一名出色的声乐学生。”
一、“教师备好课”结合“备好教师课”才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在声乐教学中,一般认为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声乐教学。其实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备课不但要备课本、备理论、备技能、备学生,更重要的是备教师自己。乍听起来好像有点别扭,因为一般认为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只需备好理论技能知识,备好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已经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根本不需要“备自己”这一课;殊不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许多声乐教师不是不了解声乐教学中师生的这种内外因的关系,也不是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没有应用这种关系,而是由于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遗漏掉了“备自己”,导致上课时教师不能全面发挥好外因的引导作用。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往往一些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方面在影响着声乐教学,例如:教师的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或习惯等;这些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的妨碍外因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声乐教学中,当学生不能按要求做出好的声音时,教师的脾气不自觉易急躁,这对声乐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声乐心理,而且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把师生对立起来,致使声乐教学效果不佳。相反,如果每当学生不能按要求唱出好的声音时,教师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一起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情况可能就会好的多。因为教师变批评为沟通交流,一方面学生心理不紧张,另一方面学生容易主动和教师沟通交流,说出声音做不到的真实情况,以便师生调整方法,促使问题的解决。其实关键还是教师教学的气质性格和习惯是否符合声乐教育教学规律的问题。这些细节情况,乍一看,可能感觉微不足道,小题大做,但是对于复杂的、极易受影响的声乐心理来说,可能这个“小题”就显得不小了。这一点,好像对每个教师都适用,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在现实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从事声乐教学之前想一想自己性格的优缺点,找出那些不利于声乐教学的气质性格和习惯,自觉做一下自我扬弃,进而在声乐教学中加以调整,相信教学效果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备好学生课”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
“备好学生课”就是要全面、深入、正确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性格、家庭、生活环境,经济基础、学习声乐的态度、方法等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师在实际声乐教学中有效的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声乐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声乐教学不是教师生硬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教学,以达到教师“启”而学生“发”的目的,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如果教师没有全面、深入、正确的了解学生,当教师努力的去“引导启发”学生的时候,学生就非常有可能“启”而不“发”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了解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摸到学生的“机关”——兴趣、爱好等,亦即没有很好的了解学生、把握学生,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中央音乐学院孔德成教授在一次讲学中提到一个学生,在许多名师门下就是没有效果,最后投到他的门下,相当长一段时间也效果不明显。最后通过沟通了解得知,原来此学生心中有自己的一套自认为的所谓妙招,跟任何教师学,他总不愿放弃以前花钱买来的那套方法,最终导致声乐教与学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再多也是徒劳。因为学生根本没按教师说的去做,而是有自己的“套路”,我行我素,上课一套,下课一套,可想而知,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有一种结果——“乱套”。因此,声乐教学中,全面正确了解学生对声乐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我想“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句谚语最能确切的表述全面正确了解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在现实声乐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声乐教师总借口没时间、没精力而不去主动了解学生,一上来就开新课传授学生歌唱技能知识,纵然是了解学生,更多的也只是了解学生声乐方面的才能素质,至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情况、性格心理等,则很少或从不顾及,这是非常有害的;正如教育一个孩子,许多父母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个表面现象,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性格品质、心理健康这些层面的培养,这应该说是很可悲的。当有人问及男高音歌唱家王丰何以取得声乐上的巨大成就时,他说:“和做人有关”。教师抽时间摸清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家庭情况等,应该说和实际教学同等重要,我们“磨刀”绝对不会耽误实际教学的“功”。因此,了解学生不仅仅要了解学生的声乐素质、歌唱条件,更重要的是全面、深入、正确的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性格、家庭、生活环境,经济基础、学习声乐的态度、方法等实际情况,从精神、心理、思想方面去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很显然,这对提升声乐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师生共同构建和谐课堂,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我们知道,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和学生通过沟通交流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备好课”、“备好教师课”、“备好学生课”是实现和谐课堂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或不能全面正确了解学生,在教学中总是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就会形成一种僵化没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这就会逐渐把教学双方对立起来;这样,学生往往由于惧怕教师,最终不会把自己真实的学习感觉告诉教师,这样教学就形成教师的单向运动,得不到及时真实的教学反馈,这是非常有害的;因为教师要想把知识、技巧、方法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必须得到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如果学生不反馈,教师的教学就毫无意义,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学生也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学生反馈信息的是虚假的,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调整出来好的声音却说是按教师的方法去做得到的,就会使教师错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是科学的、合理的,实现了教学相长,从而产生了对教师教学的误导,很显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有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演唱实践,当教师让学生演唱时,学生就会向教师做出如实的反馈,如果教师的方法在学生身上得到好的反馈,教师就会总结经验,再把它用到其他学生身上;如果反馈效果不好,教师就会做出调整,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正确反馈,总结经验,教学水平会越来越高;同时,学生通过积极的和教师配合,也能学到更多的歌唱知识、演唱技巧。潘乃宪在他的《声乐探索之路》一书中举了一例,他说:“那是 1978年,也是在和学生上课,当时我对学生做了两个高音的示范,先发了一个靠前的,我说,这是白声,是错的,随后,我又发了一个靠后的,我说这是头声,它能让你感觉到头腔的振动,当时在场的有三个学生,其中有一个提出了异议,他说:‘老师!在我的感觉里正好相反,您唱的白声是头声,你唱的头声反而是一种没有光彩,发闷的声音。’简直岂有此理,可那位学生说:‘有录音机在,您不妨把刚才唱的那两个声音录下来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录音机放出来的结果证明那位学生是对的,我无话可说。”他接着说:“那是我的亲身经历,让我认识到教学民主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师生的和谐交流对提高声乐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演唱水平非常重要。师生间不交流,教师和学生就都是相对孤立的,教师教不好,学生也学不好;交流争辩,就会越辩越明,双方都受益,都提高。
要实现和谐的声乐教学氛围,当前,关键是要破除声乐教学中的“严厉”教学法。实际声乐教学中的“严厉”教学法常表现为训斥、打击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关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先来听一听周小燕教授是怎么说的。在《真、善、美是声乐演唱与教学的至高境界——周小燕教授访谈录》一文中,周小燕教授对声乐教学中的“严”是这样评述的,她说:“我在教学中的‘严’不是凶,不是训学生。你凶学生就紧张,他越紧张就越做不到。‘严’是对诠释作品要严,是在音乐上的严格,是对方法运用,感情传达准确的严格。作曲家怎么样写的你就怎么样唱。用戏曲术语讲‘板’上起,你就板上唱;‘眼’上起,你就眼上唱,要严格按乐谱上的‘板 ’‘眼 ’要求演唱,不要违背作曲家意图……是两拍就唱两拍,是四拍就唱四拍。在这些方面我是严的,不论歌曲大小,学生不照谱唱,我绝不放过。”这里周小燕教授明确指出两点:第一,教学中的“严”不是凶,不是训斥学生。脾气太凶的训斥学生,学生就容易紧张,越紧张就越容易做不到。这是周小燕教授从声乐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声乐教学中教师错误把握“严厉”这个词的意义给学生声乐心理造成的危害性。第二,她进一步指出,声乐教学上的“严”是有方向的,“严”是对诠释作品要严,是在音乐上的严格,是对方法运用,感情传达准确上的严格,一句话,是学术上的严格。这里,周小燕教授为声乐教学中的“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也应该是我们声乐教学的指向标。长期以来,这种以教师的训斥为主的错误声乐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演唱心理障碍,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长此下去将有碍于声乐教学中师生和谐教学氛围的形成,这势必阻断师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形成一种不正确的声乐教学关系,即类似“填鸭式”教学法中的师生关系。在这种错误的师生关系中,作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喂一点,学生不管舒服不舒服都得吃一点,有异议,学生不敢说,也不能说,很显然,这种错误的师生关系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的。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细腻的教学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同时入手,我们只有把“教师备好课”、“备好教师课”、“备好学生课”三个方面充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注重师生共同构建和谐课堂,创造出良好“教、学”环境,才能形成和谐的有活力的教学氛围;进而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去体现学术的严厉,形成和谐、向上、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相信通过上面一系列教学措施的实施,我们的声乐教学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赵世民.从逢 G必破到 HighC自如——男高音歌唱家王丰访谈录[N].音乐周报,2004-12-03(8).
[3]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5][苏]И.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