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茶农素质提升培训的思考
2010-08-15张星海
张星海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浙江茶农素质提升培训的思考
张星海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从浙江省茶农素质现状、茶农素质培训的必要性及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茶农素质提升培训服务进行总结与思考,为科学开展茶农素质培训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并对以后的茶农素质培训给出建议与对策。
茶农 素质培训 三农 茶叶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的首要位置,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扩大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覆盖面,这是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对近段时间来开展茶农素质提升培训的一些思考,以便为以后的培训提供参考。
1 浙江省茶农素质的现状
1.1 缺乏现代民主意识,政治素质偏低。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较差。他们对一些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与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或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问题缺乏了解,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议参与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村,广大农民最直接的政治参与活动就是村民自治。农民通过选举,组成村委会进行政治活动,履行自己神圣的政治权利。然而,近年来在农村的各项选举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不少农民要么不参加选举,要么请人代选等。
1.2 茶农的文化素质偏低。大量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发展农业生产关系极大。据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仍有140.9万人是文盲,占6.3%;小学文化823.25万人,占36.6%;初中文化1009.40万人,占44.8%;高中文化246.84万人,占11.0%;大专及以上文化31.37万人,占1.4%。
1.3 茶农的道德观念淡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部分农村中国传统优良道德观念日益淡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又未能建立起来,一些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乘虚而入,支配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使农民的道德素质呈下滑趋势。有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出现了诚信丧失、道德缺失、心理失衡、关爱意识淡化、公益观念弱化、仁义廉耻观念退化等现象。有些农民不仅不赡养老人,而且虐待老人,甚至发生家庭暴力等。
1.4 茶农科技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意识薄弱。实践经验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只有被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所掌握,才能成为生产力。而当前农村中愚昧无知的“科技盲”已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农民科技意识薄弱和市场意识的缺乏,接受高新技术、吸纳新成果的能力差,这就严重地妨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和转化。农民科技素质低,农业科技应用比例小,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 茶农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既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又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这个过程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农业科技应用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抓好了农民培训,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提高了农民素质,就能实现农民的自我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增多、力度不断加大、覆盖面不断扩大,不仅“量”的方面要继续积累,而且“质”的方面要实现突破。这无疑为推动该省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浙江建设成为国际绿茶加工中心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浙江茶产业的全面发展,茶叶已成为浙江在全国举足轻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成为助农增收的“民生产业”。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整合茶资源、提升茶产业”的发展方针,着力把茶产业打造为全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这需要全面加强在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的创新与建设,推进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关键之一在于提高茶农的技能和素质,形成茶业生产安全链的源头基础。
浙江是产茶大省,以全国12%的茶园面积,贡献全国23%的茶叶产值;茶叶出口占全国的一半,绿茶贸易占全球的一半,由此可见茶业在浙江农业体系中的地位之重要。茶农是茶叶生产的主体,也是茶业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茶农素质(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茶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3 茶农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 茶农技术需求多层次,导致技术需求存在差异。参加培训的茶农有的是个体茶农,有的是茶叶合作社成员,还有的是茶叶企业的老板,他们对茶叶培训的技术需求差异较大,给培训带来一定难度,建议以后组织培训时要分层次开展,以便取得更好效果。
3.2 茶农素质培训要与农事活动错开。送科技下乡是好事,但乡镇在组织茶农培训时,一定要考虑茶农自身农活情况,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让茶农丢掉生产来接受培训,把好事办成茶农不理解的事情。
3.3 茶农素质培训要提前做好技术需求沟通。乡镇在要求科技单位送技术下乡时,最好对当地茶农迫切需要的技术做个简单调查,以便培训有的放矢,提前做好技术梳理,把茶农真正需要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3.4 素质培训的反馈机制缺乏。要让技术服务长期有效的开展,不能仅仅是一时的行为,要建立接受茶农技术需求咨询反馈机制,开设一个网站窗口。
4 科学开展素质培训的建议与对策
茶农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主体者是茶农,茶农的“根”在农村,培训体系的架构和具体实施,必须读懂“农”字,贴近茶农,最终才能做好“农文章”。
4.1 正确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对象及内容。依照素质本源,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个具体化了的特指概念。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是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十分广泛的教育系列。这里特别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群体本身可分为现行劳动力和未来预备劳动力,培训对象的差异需要考虑两类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区别,即现行劳动力素质培训重在实用技术,而预备劳动力素质培训重在后发性技术或发展性技术。
4.2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三主”定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茶农、政府与培训部门的三维关系,呈现出茶农主体、政府主导、学校主力的交互作用。茶农主体,是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主角是茶农,他们是培训的对象,又是培训活动的主体。对劳动力素质培训,茶农的误区不少,如对自身素质培训意识淡漠;眼前利益重于潜在利益或长远利益;乐于实效性、获利快的培训,而对长效培训,或称“软实力”培训动力不足。因此不能忽视教育引导工作。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政策主导、组织主导和经费主导。学校主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需要多管齐下。但职前教育的各类专业学校,教育资源的存量大,师资和教学条件都较好,应确立他们为承担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主力军地位,让茶农培训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服务。
4.3 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教学改革。作为特定培训对象的农村和茶农,简单采用现成的、以企业人才和城市化服务人才的模式化培训方式显然难以被接受。首先,培训目标的多层性。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要从培训目标上作调整,满足不同需求层次者的培训要求。其次,培训内容要贴近茶农。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原来面向工业服务、城市服务的职业教育,必然重心也要移向农村。培训内容上需要作调整,如将学历教育背景下的教学重心转移到以实用技术教学为重心的培训。培训学校和培训部门应依据劳动力提升需要来设置课程、教学难度。再次,加大培训教学改革,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教学中切实落实好“三教”,即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
4.4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质量的监控。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成绩较为突出,总体质量也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质量监控必须加强。把好培训站点资格审查关,这是培训质量保障的基础。国家对于授权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有较完整的评估体系,但存在执行不严的现象。从依法培训的高度,应规范培训站点的评估;社会化培训,尤其应鼓励和支持各种有条件的学校参与,公开、公平竞争。
2010-02-02
项目:学院社会服务活动基金资助课题 (编号:09FW02).
张星海(1973-),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素质培训工作。E-mail:zjuxy2001@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