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带状疱疹120例临床观察
2010-08-15付玲黄仁硕
付玲,黄仁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4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120例临床观察
付玲,黄仁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43)
带状疱疹;针灸疗法;华佗夹脊穴
自2004年7月—2009年12月,笔者采用华佗夹脊穴配合局部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患者120例,收效颇佳,现将有关结果和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符合带状疱疹诊断,共120例,男63例,女57例;年龄45~75岁,平均65岁;病程<7d。
1.2 治疗方法 取穴方法:病变在头部者采用局部围刺法;病变在胸腰部采用局部围刺外,配以同侧部华佗夹脊穴。同时根据疱疹所发部位及循行经脉取太冲、三阴交、足临泣、合谷、外关。针刺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毒皮肤。选用1.5寸或2寸毫针在疱疹的前后左右进行围刺,同时取同侧相对应的华佗夹脊穴,采用泻法,并通电针20min;此后再疱疹起点、终点及华佗夹脊穴分别点刺放血拔罐,留罐5~10min。每日针刺1次,7次为1个疗程,如未愈休息1d,再治疗1个疗程,最长持续3个疗程观察疗效。治疗期间,禁食辛辣、鱼虾等刺激性及易致过敏食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皮疹消退;有效:疼痛明显减轻,皮损消退>75%或结痂;好转:疼痛有所减轻,皮损消退>50%;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或稍减轻[1]。
2 结果
治愈71例(59%),有效27例(22%),好转20例(17%),无效2例(2%),有效率82%。
3 讨论
本病多由正气亏虚加之肝胆实火或湿热内蕴,复感火毒时邪,正气内虚无力将邪气驱于皮腠之外,火毒湿气蕴于肌腠而成,故当治以扶正补虚,祛邪出表之法。又因其疱疹多分布于肝、胆、脾经所过之处,故此病与肝、胆、脾关系密切,因而多应以补脾益气,清肝泻火,利胆除湿为治。具体治疗时当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配合治疗本病。太冲既是足厥阴肝经输穴,又是其原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而称之为四关穴,原穴是本经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原气源于肾间动气,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为十二经脉之根本,故原穴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人体活动离不开气血,在发生病变时,也不外乎气血。四关是气血阴阳外内出入的要道,应畅通无阻,若外邪侵袭,则四关闭合,通道阻塞,气血运行出现障碍,故不通而痛,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偏于补气、泻气、活血,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偏于补血、调血、调气,两穴太冲属阴,合谷属阳,合谷治气,太冲疗血,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上下相配,具有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之功根据合谷与太冲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以及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升降协调,阴阳顺接,共奏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祛风止痛之功效,大凡外邪侵袭,或脏腑经络阴阳失调,均可致四关闭合,故合谷、太冲配伍有调阴阳,行气血,扶正气,驱邪毒之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经交会穴,有补肝、脾、肾气血之能。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亦为八脉交会穴,通带脉,故其可胆经与带脉同调,于本病直达病所,驱其邪气。外关为手太阳三焦经络穴,且是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其功为清热解表,通经活络,调畅三焦。华佗夹脊穴首见于《内经》,《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脊椎侠脊,急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夹脊穴可以说隶属于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联通的点,其联系途径,也是主要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系为基础,它不仅具有经络的循环往复,而且借助于气街与上下、左右、前后经脉之气沟通,从而夹脊穴成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气的转输点。夹脊穴旁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交通,为夹脊穴与脏腑联系提供了基础条件。夹脊穴和背俞穴一样,作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反映脏腑状态,治疗脏腑疾病。现代医学生理解剖也证实,夹脊穴从分布形式上看与神经节段关系极为密切,针刺夹脊穴不但可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涉及其前支,前支与交干相联系,能影响交感神经,从而与脏腑活动相关,具有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说明夹脊穴与脏腑之气的密切联系。对华佗夹脊穴施以电针可提高补正驱邪之力。局部围刺可控制疱疹继发感染及扩大,促使疱疹消散、吸收、愈合。局部刺络放血拔罐既可直接将毒邪从皮腠排出,又有祛瘀生新之功,促进受损神经修复,而且还具有缓解疼痛的功效。
[1]季梅.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伐昔洛韦口服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2):120.
R752.1+2
B
1672-0709(2010)04-0246-01
201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