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交际的新模式:顺应 -关联模式

2010-08-15江伟玲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听话者关联话语

江伟玲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00)

一、引言

从古代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到当代的符号学,人们对于语言交际的研究由来已久。众多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在寻找和探索语言交际的本质,以期阐释各种复杂的语言交际现象。在纷繁的语言交际模式及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代码模式”、“推理模式 ”、“明示 -推理模式 ”、以及“顺应理论”,这些模式及理论的提出大大丰富了语用学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交际本质的认识,但由于其各自的缺陷,都没有能够对语言交际的本质做出充分的描写和解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旨在弥补上述各种理论缺陷的新模式:顺应 -关联模式。

二、传统交际模式及理论的缺陷

(一)代码模式

Sperber和W ilson认为,以往所有的交际理论都是基于代码模式。代码模式的核心观点认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者通过发送信号将信息传递给解码者,如果解码者接收到的信息和编码者发送的信息相匹配,那么交际就是成功的。也就是说,根据代码模式,交际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符号运作过程,说话人依据规则将思想包装在代码里,即编码,听话人依据同样的规则解译出发话人的思想,即解码。

然而,语言交际并非代码模式所认为的如此简单。话语的产生和理解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语言符号的编码和解码,交际过程中的语境等因素对语言交际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代码模式没能解释什么样的语境因素影响语言的选择。对于那些持代码模式论的人来说,听话者理解语言的语境总是和说话者的语境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拥有“共有知识”,即要实现交际,双方必须知道所有相关信息。这种对“共有知识”的假设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很难也不可能在言语交际中识别哪些知识是双方共有的,“互知是哲学家建构出来的东西,它在现实中没有接近的对应物”。

(二)推理模式

摒弃了语言交际的代码论,Grice指出语言交际至少是一种涉及推理与想像的智能活动,因此,他提出了可以取代代码模式的基本框架,即基于意图的语用推理模式。推理模式认为:话语不是符号,而是有关“说话人意义”的依据,当听话人从中推导出该意义时,就实现了话语理解。交际过程就是说话人为表达某一意图提供语言证据,听话人则依据此证据推导出说话人的意图所在。

然而,Grice的推理模式将话语的理解看作是一种有意识的推理过程 (说话人要么遵守规则表示话语的明示意义,要么通过故意违反准则来表示话语的隐含意义,并让听话人推导出他期望表达的隐含意义)。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很难相信人们会使用这样的有意识的推理方式,因此,Grice的推理模式也遭到了众多的批评和指责。

(三)明示 -推理模式

在意识到语言交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之后,Sperber和W ilson提出了明示 -推理模式。该模式认为: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被认为其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

Sperber和W ilson认为,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明白无误的“明示”过程;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听话人从说话人的明示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意图的“推理”过程。

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陷:第一,它仅仅关注听话者对话语的推理过程,而忽视说话者话语产生的过程。恰当的语言交际模式不仅要对话语的理解做出充分的描写和解释,而且也要对话语的产生作出另人信服的阐释。第二,关联理论的明示 -推理模式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认知主体在感知、处理、解释话语中的能动作用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它又显露出将主体思维理想化、形式化和运算化的倾向。

(四)顺应理论

顺应理论最早出现在比利时语用学家 Jef Verschueren的《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一文,后来维氏在其《语用学手册》中又进一步对该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在于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这种语言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语音、语素、句法、语义以及语篇。语言使用者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仅选择语言的形式,而且也选择语言的策略,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或执行一定的言语行为,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下,他们通常只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标。语言形式的选择受制于交际的目标或意图。因此,任何交际行为都是经过不断的对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后的具体实现表征。事实上,交际过程中的选择是必须的,无论是听话者还是说话者,交际者都必须做出选择。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选择具体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的选择以及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

顺应理论对语用学进行了全新的解释,第一次为语用学系统地构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搭建了语用学和各相邻学科之间对话的桥梁。然而,语言顺应的说法有过度概括之嫌,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钥匙,以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另外,Verschueren试图建立一个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来统辖语用学的研究,全面描写和解释在复杂、抽象的语言系统下的语言运用。然而,语言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抽象的系统,他的愿望能否实现,他的这一理论能否担当如此重任,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三、顺应 -关联模式的主要观点

顺应 -关联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之上的。关联理论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原则作为基础,这两条原则是: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 -话语会产生对关联的期待。在 Verschueren的《理解语用学》一书中,他认为语用学是对交际中的语言使用的一种功能综观,语言的使用涉及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尽管两种理论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语言交际本质的认识,丰富了言语交际模式理论,但是其内在的理论缺陷致使两种理论都没有能够对言语交际的实质做出充分的描写和解释。基于此,为了弥补上述两种理论的不足,本文提出了顺应 -关联模式,以期对新的言语交际模式做尝试性的探索。

(一)动态的语境观

任何有说服力的语言交际模式都应该能够充分地描写和解释语言交际的本质,而语言交际的本质就是其交际的动态性。以往大多数的语用学理论都是以一种静态的视角研究动态的语言交际,认为话语产生和理解的语境是在语言交际之前就已经固定了的,而且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几乎不会发生变化,因而遭到了广泛的批评。而顺应 -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则是交际的动态性。顺应 -关联模式认为在寻找关联、做出顺应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动态的语境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正是这种动态的语境才使得语言交际能够成功。顺应 -关联模式关注对语境的界定、构建以及语境是如何影响认知和语言使用过程的。

顺应 -关联模式把语境界定为一种心理建构体,认为语境是听者对外部世界假设中的子集。这种假设子集使话语和外部世界相互顺应,并使得话语得以理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语境并不仅仅限于物理世界或语段中的上下文,它可以是种种心理动机或是说话者与听话者的社会关系,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语言交际。

顺应 -关联模式认为语境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交际者必须使他的语言行为顺应那些相关的语境要素,即这种顺应过程同时也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这种语境的选择是从无限的可能性中做出的,但同时又受到关联性的制约:所选择的语境必须是以关联为取向的。

(二)顺应 -关联模式的主要内容

首先,语言使用在于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这种选择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即语音、语法、语义、词汇、语篇等。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说话者和听话者必须以关联为导向,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说话者的话语选择即所作出的明示行为必须能够引起听话者的关注,即听话者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也就是说,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的任务就是要去表达与听话者相关的语言信息,而听话者则是要去找到满足最佳关联假设的语言解释。

其次,这种语言顺应是一种相互顺应,即语言选择必须顺应语境,而语境也随着语言选择的变化而变化,即动态的顺应过程。语境主要包括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说话者做出语言选择的同时,也进行着与之相符合的语境的选择。只有语言选择顺应一定语境的选择,而语境的选择也符合一定的语言选择,交际才能达到最佳关联的效果。

再次,交际者的关联假设决定他的语言选择。关联假设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表征的对象主要来自于说话人对听话人所处的具体语境顺应的结果。这个顺应的过程也是寻找关联的过程。面对具体语境中纷繁复杂的因素 (权利、地位、社交角色,感情、信念、欲望、意向等),说话人只能顺应那些和听话人相关的语境成分。根据顺应 -关联模式,关联假设是在不断的顺应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交际者对各种语境不断顺应的结果。

最后,顺应 -关联模式也是策略选择的过程。说话者不仅选择语言的形式,同时也根据具体的交际目的选择一定的语言策略。功能和形式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样的交际目的而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了语言选择背后某种动机的存在。

四、顺应 -关联模式的应用价值

第一,它可以用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根据顺应 -关联模式,一个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是受关联原则所支配的,是以关联性为导向的。具体而言,间接言语行为是说话人依据对听话人认知资源量和推理能力程度的估计而做出的语言选择。从本质上讲,间接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在追求关联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语言策略。以顺应 -关联为理论框架,我们能对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规律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既能充分地描述说话人如何利用不同的语境成分作出相应的间接言语表达,同时还能从关联的角度对间接言语的使用机制作出认知上的阐释。

第二,此模式可以用来解释礼貌行为。以顺应 -关联理论为框架,可以解释礼貌的认知机制,阐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礼貌才具有认知效果。同时,我们还能说明礼貌是一种对社会关系 (如权力、地位、身份等)进行顺应的结果,并描述顺应的结果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上的表现。礼貌言语的目的在于改变听话者的认知环境,使听话者意识到说话者尊重他,最终达到说话者交际的短期或长期目标。

第三,本文所讨论的顺应 -关联模式还有助于研究语言学中的其他有关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跨文化交际,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文化中具体言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是由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语境信息量和加工能力的估计不同而造成的。从此模式出发,我们认为:交际中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在于说话人对听话人语境资源和推理能力的错误估计。过高估计或过低估计都将使听话者加工非关联的信息,从而导致交际失败。除此之外,此项研究对语言教学、广告语言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1]Sperber D W.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Ltd.

[2]JefVerschueren.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Linguistic Adaptation[M].I pr A WorkingDocument,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Association.

[3]Jef Verscheu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4]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Jef 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

[5]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刘正光,吴志高.选择 -顺应:评 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J].外语学刊,2000(4).

[7]谢少万.也评“顺应理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8]杨平.关联 -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

猜你喜欢

听话者关联话语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奇趣搭配
智趣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