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模式下海洋民俗文化类语篇语言特征研究
——以舟山渔歌为例
2010-08-15汤艳蔡慧萍
汤艳蔡慧萍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语域理论模式下海洋民俗文化类语篇语言特征研究
——以舟山渔歌为例
汤艳蔡慧萍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尝试运用语域理论,以舟山渔歌为语料,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方面简要分析其语言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语域理论在分析舟山渔歌这种方言口头表达形式的语篇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诠释舟山渔歌的主题意义,挖掘其艺术价值,为我们今后更好地传承并保护海洋民俗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语域理论;语场;语旨;语式;舟山渔歌
21世纪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的进步将愈来愈寄希望于海洋。海洋文化作为大陆文化与海岛风俗习惯的融合,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特征和相对的独立性。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韩礼德)等人认为语言学的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和文化的一切活动,在建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学研究者应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客观地记载并反映文化,而不同语域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有关不同语域、语类的英语功能特征的研究方兴未艾。海洋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兼容性等特点,其语言表现作为一个特定的语域,必定有其特定的语言功能特征。本文以海洋民俗文化中具有典型特色的舟山渔歌为语料,以Halliday(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其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试图对其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探索语言在映射人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阐释这一特殊语域的文化内涵。
一、韩礼德的语域理论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域的概念最初由Reid在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后来韩礼德等人在研究“语言规划框架”时对语域作了进一步研究,他们认为“语言将随着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情景不同,语言不同。这种有用途区分的语言变体就是语域”。[2]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认为:“文化语境决定着整个语言系统,即决定着讲话者在这一文化语境中能够说的话。而情景语境则决定着讲话者在某一具体语境中实际说的话”。[3]24因此,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讲话者究竟能说什么话、用什么样的语言说这些话,取决于语境中的各种因素。韩礼德把这些语境因素归纳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3]24。而语域指的就是由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情景语境变量决定的语言变异,是语言在一定语境下的体现形式。语境是由意义体现的,所以语域主要是意义特征,同时它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特征。因此,语域通常被认为是情景语境的代名词,是语场、语旨和语式的集合[4]。语场指的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发生的整个活动[3]24。它涉及交际的目的和主题事件,回答交际“为什么”和“就何事”而发生的问题。一个语域的语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际中所使用的词汇,同时也决定了该语言的音位和语法特征。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3]24。它回答说话者在“同谁”交流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使用语言的正式度和专业水平。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如说还是写,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包括修辞方式[3]24等。它涉及到交际是“如何”展开的。语式的基本原理在于口头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区分。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要素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特点,它们共同决定着一个语域。同时,这三种情景语境变项与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密切相关。韩礼德认为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中,语场与语言的概念功能相关;语旨与语言的人际功能相关;而语式则与语言的语篇功能密不可分[5]。由此可见,这三种情景因素和三大纯理功能是一一对应的,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引起所交流的意义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异,产生新的语域[6]。
众所周知,语篇体裁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但语言体现语篇的过程是通过语域的体现来协调。因此,语域有反映文化的功能和预测语篇(包括语篇的意义、结构以及语篇中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的类型)的功能。人们一旦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语域理论的基本规律,就能根据语境预测语篇,也能根据语篇预测其发生的情景。语域理论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相关领域中。国内很多学者[7]已经深入探讨了语域理论在语言教学、语篇分析、文体学、翻译等领域中的作用。本文则尝试把语域理论应用到舟山渔歌的语言特征的分析中去。
二、舟山渔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
渔歌,就是渔民捕鱼、织网、晒网或休息时自编自唱的民歌,属于民谣。民谣是“那些牧童灶妪村妇野叟以天籁的方言方音,发表他们真挚浓厚的情意”[8]1的口唱形式,最能道出民心民意。民谣作为老百姓的口头诗,是民众评价活动。而渔歌作为民谣的一种类型,同样也是民众评价活动[8]2。舟山渔歌就是舟山地区的民众评价活动。它以属吴语体系的舟山方言为主,在曲调上有明显的浙东民间音乐特色,在形象塑造上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直白性特点。舟山渔歌内容丰富,几乎涉及渔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凝结了舟山渔区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渔民豪爽热情的性格和真诚细腻的情感,是舟山海洋文化的瑰宝。如果用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渔歌,我们不难发现其符合里蒙凯南所描述的叙事标准的歌词,既有时间性,有前因后果,有情节的发展、变化和冲突等[9]。它们具有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际意义特点。
根据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可以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对舟山渔歌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
(一)舟山渔歌的语场
如前所述,语场指正在谈论的事情,即话题或言语交集的范围,如科技、宗教、艺术、法律、体育等方面。舟山渔歌反映涉渔生活和生产,是老一代渔民海上生涯的总结,易唱易记,形象生动,能满足渔民传授生产知识的需要[8]2。因此舟山渔歌的语场涉及渔民劳动作业的整个过程,其中有渔民出海捕鱼时撑帆、撒网、收网、装仓等活动。由于舟山渔区历史上采用世代相传的木帆船进行作业,捕捞等渔船作业完全依靠集体手工操作来完成,体力劳动的艰辛可想而知。因此在起锚、摇橹等集体手工作业过程中,为求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各种工序都以喊号子来统一行动,依靠大家的一起呼喊和吆喝来调节劳动情绪。渔歌的语场特点决定了其在词汇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劳动呼号用语,直白的生活化语言,涉渔行话的使用等等。如《打水篙号子》,“上搏顶两级……下搏顶三级喽……”,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却形象地描述了旧时当渔船要到码头时,一名水手手持划有标记的长竹竿站在船头用竿测水深,然后把测量的水深大声地报告给在船尾掌舵的船老大。因此这一号子也成为了当时渔船进出码头必需的导航语言。又以《摇橹歌》为例:“风外甥,橹娘舅,摇进岱,吃老酒;对摆橹,赛龙舟,单手橹,慢悠悠。”简短的24个字,用渔民日常的朴素语言把橹与风的关系、橹的种类以及渔民摇橹时的愉悦心情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并且平易近人,琅琅上口。
舟山渔歌中的许多“号子”没有词。例如《一六号》:“(领)一六哎嗨,(齐)要里格赛力啰;(领)要好啰咳啦,(齐)要啰好来咳啦。(领)要啰好啰,(齐)三来;(领)要啰好,(齐)哎撒啦啦啦,啦啦啦啦。(领)哎,撒啦啦啦,啦啦啦啦,(齐)阿家哩啰,阿家哩啰。”这里的“词”实际上只是标记着音的符号,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然而,抑扬顿挫的起篷调子尽管起着协调众多渔民起篷动作的作用,但仍然体现着渔民在劳动中的豪爽粗犷的情感和劳动中的愉悦心情[8]3。选用地道的舟山方言作为渔歌号子的语言,恰恰适应了特定题旨情境的需要,这也正是由语场所决定的。
(二)舟山渔歌的语旨
语旨指一定情景下角色之间的关系。根据语域理论,交际过程中因参与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和角色的不同而可能产生新的语域,每个人交际时都会自觉地和有意识地构造自己的语言,探求适当的词句,寻找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和词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10]24
作为具有典型海洋民俗文化特征的舟山渔歌,是在渔民的生活中“为满足众人生活之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和流传性,有些至今仍在流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渔歌所涉及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体现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在传播过程中与人们的思想发生“共鸣”,使听的人愿意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内容和形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也正是这种“共鸣”,使得听的人产生把这种已经加上自己情感的渔歌传播出去的冲动。因此,舟山渔歌实际上就是舟山渔民现实社会生活的展示和再现。就语旨而言,体现了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角色关系。例如《渔民苦》:“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加风暴。渔民面前三条道:挨饿、跳海、坐监牢。”这样的渔歌充分体现了渔民生活的艰辛,逼真地反映出渔民海上捕鱼的凶险,因此能引起众多渔民的共鸣。又如一首《小哥哥侬要早回家》的情歌:“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勿要抲到日头落西山。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勿要抲到白鸥归沙滩。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来,天暗了大洋里厢要出水妖怪。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来,风起了虾公恶煞要来把船翻。小哥哥侬好回来啦,我灶火已经添过三把。侬再勿来啊,冷了妹的心窝冷了饭和汤!”在这首渔歌中,交际双方关系亲密,因此所用语体也较为亲密。“侬要早点回家”、“侬要早点回家来”、“侬好回家来啦”,把一个妻子依门远眺的情景活脱脱地刻画了出来,随着时间从尚未“日头落西山”的傍晚,到“天暗了”的黑夜,再到“灶火已经添过三把”的深夜,仿佛看到“妹的心窝”由盼到急到“冷”的转化,这样的一种真切感情催人泪下。
(三)舟山渔歌的语式
语式指语言交际所使用的渠道或媒介,即语言的表达方式,如口语与书面语、即兴语言表达与有准备的语言表达、正式用语与非正式用语等,其中还包括了修辞手段等。[10]25
舟山渔歌创作主体是渔民,他们对生活有感而发,往往用直白的日常生活化语言来表达其真实心声,虽显粗朴,但却生动,易于感染旁人,打动人心,也便于传唱、流行。而舟山渔歌中歌咏化的生活语言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渔歌的艺术美特点[11]96。由于舟山渔歌运用舟山方言,因此是典型的口语语体。舟山渔歌的语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形式自由
舟山渔歌是极具自由的歌行体,没有严格统一的句式和韵律。在格律上也十分自由,只要大体押韵即可,句式也不必整齐划一[11]97。舟山渔歌可以二字成行,也可以多字成行;可以几句成歌,也可以几百句成谣。如《起篷号子》:
一拉金嘞格,嗨唷!
二拉银嘞格,嗨唷!
三拉珠宝亮晶晶,
大海不负抲鱼人,嗨嗨唷!
短短四句歌谣巧妙地表现出渔民拉篷出海捕鱼的美好愿望,渔民粗犷豪放的生命活力充分洋溢在其中。
2.语言简洁,多用重复句
舟山渔歌的语言通常较为简洁,且常用重复句来表达渔民的真情实感。如《人命歌》:
天呵天呵天呵!
发风落雨不留情呵!海呵海呵海呵!
浪打礁触无人命呵!
四面大海白茫茫呵,
轧煞抲鱼人呵!
对于渔民来说,生与死往往是一步之遥,因此生命意识尤其体现在对命运不可捉摸和生命脆弱的体验中。《人命歌》通过使用简洁的口头语言和重复运用“天呵天呵天呵”及“海呵海呵海呵”,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渔民对生命安全的渴望。
3.常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段
为了使舟山渔歌更形象地表达渔民的真实情感,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段常被运用于其中,这也充分体现了渔民的智慧。如渔歌《捕鱼船》是描绘海上行船情景的:“捕鱼船,捕顺风,黄鱼鳓鱼绞绞动。一驶驶到洋鞍弄,老大叫弟兄,舱板快捋拢,号子打打脚蹬蹬,一网撒开就捕重。”黄鱼、鳓鱼是舟山渔场较名贵的鱼类。渔歌中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绞绞动”,形容很多鱼密集在一起采食游动,说明鱼发很旺,是个丰收年。“洋鞍弄”,渔民们视大海为平地,把海中的航路看作是街市的巷弄。整首渔歌把渔民们捕鱼丰收时的喜悦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
4.常用句尾押韵
舟山渔歌常在句尾押韵,使整首渔歌琅琅上口,便于传唱。如《渔民十煞》:“有风吓煞,无风摇煞;有雨淋煞,起暴饿煞;热天晒煞,冷天冻煞;两脚奔煞,肩胛挑煞;三杠拉煞,老少哭煞。”通过使用“煞”句尾押韵,将生活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死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渔民的头顶上,越是眷恋生,就越会想到死的来临,由此生命意识就鲜活地凸现在渔歌中,引起渔民的共鸣。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舟山渔歌这种方言口头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内涵。由此可见,语域理论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舟山渔歌的语言特点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今后更好地传承并保护舟山渔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Halliday,M A K.论语言和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1-142.
[2]Halliday,M AK.Languageas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31-33.
[3]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汉语,1987(4):24.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3-276.
[5]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6:36.
[6]Halliday,M A 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6:56.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8]陈新汉.哲学视野中的舟山渔歌[EB/OL].(2007-04-06)[2010-03-25].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ouc/2007-04-06/745115.html.
[9]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87-388.
[10]Halliday,M A 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24-26.
[11]柳和勇.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96-100.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iscourses Related to Marine Folk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ster Theory——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Fishing Songs
TANG Yan CAIHui-p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4,China)
Halliday’s register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This paper is an endeavor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Zhoushan fishing song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egister:field,tenor and mode.We find tha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pply register theory to analyze Zhoushan fishing songs,which will help us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hemes and aestheticmeanings of this special form of discourse.
register theory;field;tenor;mode;Zhoushan fishing songs
book=9,ebook=23
I276.2
A
1008-8318(2010)03-0036-04
2010-06-04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成果(编号:20070423)。
汤艳(1972-),女,浙江舟山人,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