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四“宝”
2010-08-15李长山
●张 兵 李长山
古人四“宝”
●张 兵 李长山
宝,《现代汉语字典》解释:珍贵的东西。近读古代经典名著,发现圣贤以“宝”为题论述很多。故写此文,供党政干部借鉴,以期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执政能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古人以不贪为“宝”。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在子罕看来,当官不贪,廉洁奉公,这一精神之“宝”比物质上的“宝”更为珍贵。以不贪为宝,这是一种高尚的人品,也是做官从政的第一要义。古人说:“为政之道,唯有三件事:一是清,不贪;二是慎,不疏;三是勤,不懒。不贪、不疏、不懒为政,政可正也。”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宴婴高位,甘居陋室;王恭做人,身无长物;枕石梦蝶的庄周,泽畔行吟的屈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先贤圣哲、领袖人物,都以不贪为宝,做人、做事、做官以清洁显形问世,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立身为清,清则无欲,无欲则刚,刚则不邪”。古人曰:“为士居官,清节凛凛”,方显英雄本色。古代有副对联是:“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当今社会,诱惑存在的前提是人的需求,诱惑的魔力利用的是人的贪欲,外在的诱惑总是通过人的内在贪欲起作用的。审视许多落马官员腐化堕落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正确把握个人需要和欲望的度。常言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心别贪,贪心必起祸。《左传·昭公二十年》中郑国子产曰:“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指烈火虽猛,人知躲避;玩水却多死。贪欲如水,会不知不觉将人淹死。人,不贪才能为官从政。“清心寡欲路悠悠,笑语欢歌到白头。人若贪婪多噩梦,自将绞索颈中留。”物质世界,光怪陆离,诱惑多多,显赫的名、丰厚的利、华丽的衣、鲜美的食,还有那妩媚的色,会激发人的贪欲,令你智乱心迷。党政干部应以廉洁奉公为“宝”,做到诱来心不动、财来心不痒、色来心不迷,才是一个高尚的人。
古人以德为“宝”。史载:荀丕在任荆州曹书佐时,一次在给王秀之信中道:“人之处事,当以德行著称,何遽以爵高人耶?仆以德为宝,各宝其宝,于此敬宜。”在这里,荀丕以德为宝,显示的是人格的高大、品行的高洁,彰显的是官德高于官位,责任重于名利,品行大于生命。古人说:“官德隆,民德冒,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心者,本也;本者,德也。德不具则心不正,心不正则气不正。有德有才能成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无德无才必坏事。苏轼《洁威堂铭》中写道:“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虽察而人不服。”真正的威信靠的是个人的道德,而不是地位的显赫;真正的影响力是人格的魅力,而不是权力的势力。山西平遥县古县衙内有一副长联耐人寻味:“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这副对联既讲“为民”又讲“为官”,既讲“民品”又讲“官品”,这里的“不勤不清不慎”讲的就是当官者要以德为尚、为品、为宝,也就是以德从政。古人云:“德,国家之基也”,“百行德为首,德为官之魂”。凡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凡择贤良者,必以德为先。党政干部唯有用正确的思想道德指导行动,统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所以,党政干部应以德高品端为“宝”,牢记宗旨立德,克己自律育德,正确使权成德,在人民群众中实现“所居民富,所去见思”。
古人以俭为“宝”。老子“三宝”之一就是“俭”。《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辞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史成败教训时,发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感叹;宋代司马光针对当时奢侈的流俗,发出慨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荀子言:“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同时,在《易经》中谈到对“节俭”的三种态度,一种是“甘节”,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一种是“安节”,能安于节俭,不追求享乐;第三种是“苦节”,把节俭当作苦事。《易经》还进一步解释,对待节俭的这三种态度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甘节,吉”,能够甘于节俭的则带来吉利美好;“安节,享”,生活安于节俭的则做事通达顺利;“苦节,贞凶,悔亡”,把节俭当作一种苦事,将有不测之凶。党政干部也应以俭为“宝”。俭于听,可以养心;俭于事,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凡俭,皆可以悠久而无穷。今天,党政干部尤其要牢记“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名言和告诫,把“两个务必”铭刻在心中,见诸于行动,做一个永不褪色、永不变质的共产党员,用心用情展示人民公仆的风采,带领人民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古人以忧患为“宝”。古人曰:“安国之道,忧患为宝”。苏东坡曰:“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则恐至于不可救”。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治不忘乱,安不忘危”,“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渊源至深。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无不体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志士不忘在沟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君以为无患,其危将至矣;君以为有患,其安将至矣”等等,都包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见解和高超智慧。正是中华文明中的忧患意识,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忧患意识,是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同样体现了崇高的品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党政干部应以政治清明为“宝”,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做到在政治上清明,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坚定立场、牢记党性、顾全大局、保持公心,以人民利益为至上,无私奉献。在目前情况下,越是形势大好,党政干部越要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做一个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工作上务实、行动上人民放心的好公仆。
中共河南省西华县委)
责任编辑:崔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