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要善于“打点”
2010-08-15李月富
●李月富
写材料要善于“打点”
●李月富
写好材料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和硬本领,也是机关指导基层工作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写材料在机关是难差事、苦差事。许多机关干部,甚至是材料高手,都有“材料难写”的深切感悟。那么,写材料究竟难在哪里?不是难在不会写上,而是难在怎么写上,难在如何写到“点子”上。俗话说“文无定法”,材料没有固定模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其基本规律和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在材料准备、酝酿以至撰写过程中,只要注意打好以下八个“点”,就能写出“对路”的好材料来。
定位基点。基点是材料的基本方向。基点不准,材料必偏。大家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机关干部领受材料任务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定位基点。要理好主线。主线就是主题。主题是材料的灵魂和统帅,一个材料如果主题不明,思路肯定不清,这种材料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可言。确定材料主题时,要注意一个材料通常只能突出一个主题,不要出现多个主题,尤其是反映全局工作、体现大项活动的大材料,要注意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共性问题,把“筋骨”提出来,把“脉络”理清楚,围绕主题去构思素材、表达思想、反映工作。要唱好主角。机关干部撰写材料,是单位和领导的“代言人”,需要时刻牢记自己所代表的身份。如果代表单位,需要掌握单位的级别层次;如果代表个人,需要掌握领导的职务角色。这些情况弄清后,再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占领阵地,思考问题,站“位”谋“政”。要当好主人。材料是给读者看的、听众听的,他们是最终的评委、真正的主人。机关干部撰写材料,在考虑单位要求和领导意图的同时,还要站在读者和听众的角度,努力找到上下的最佳结合点,针对不同对象尤其是读者和听众要求,进行“看人下菜”,多用一些针对性强的素材,扩大知识面,增大信息量,提高吸引力。
抓住重点。充足的素材是写好材料的基础。写材料之所以没有思路、无从下手,根本原因在于占有素材太少。素材能启发思路、催生灵感、碰撞火花,所以占有素材应多多益善,这是写好材料的保证。但素材运用并非越多越好,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这也是写材料的共性要求。注意惜墨如金抓重点。一篇材料即使文对其题,但如果重点淹没、详略失当,就不能算好材料。要避免“贪大求全”和“开中药铺”的做法,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切中要害,用最典型的事例、最准确的数字和最精辟的论述,最集中地反映和说明主题。舍得忍痛割爱抓重点。紧紧围绕主题来筛选素材,凡是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东西,尽量不用或者少用,使撰写的材料力求做到工作围绕主题来展开、思想围绕主题来叙述、事例围绕主题来引证。坚持精益求精抓重点。材料的素材来源很多,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理论文章、单位规划、会议记录、调研报告、工作总结、典型经验等,都可以作为素材来源。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确定重点素材,辅助主题确定和观点提炼。
突破难点。有人认为,材料千难万难,难不过反映问题。写问题就是“揭短亮丑”,涉及部门荣誉、领导脸面甚至单位利益,处理不好会有负面影响。有的材料写成后,要经几道“关口”审查,如果问题过重,中途可能“不通过”;如果问题过轻,最终可能“通不过”。如何写问题,需要慎重对待,用心把握。只要指导思想端正,不怀私心,不加私货,不泄私愤,就不应有包袱和压力。要反映组织定性公开的问题。在材料酝酿过程中,把需要写的问题作为主题素材来准备。尤其是发生重大问题、造成重大影响的单位,上级组织和领导对问题性质都有明确结论,只要主题需要,就可以作为素材大胆使用。要反映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多数是比较迫切的民生问题,有的可能没有进入领导视线。写这类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无中生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充分调查研究,对所写的问题拿出令人信服的根据,才能得到各级的认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反映单位达成共识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迫在眉睫,可能因一时没有解决办法而一拖再拖。写这些问题不能闪烁其词,最好把解决当前与将来、局部与全局、显性与隐性问题结合起来,多方征求意见,拿出解决对策,产生长远效应。
打造亮点。亮点体现领导水平,反映单位成绩。材料没有亮点,质量就会打折扣。材料反映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材料,所以亮点必须靠工作来支撑。要充分体现传统特色。单位历史越长久、积淀越深厚、内涵越丰富、精神越励人,工作就越有写头。撰写这种类型的单位材料,要坚持弘扬传统不放松,抓住特色做文章,对成绩、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达到提升士气、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作用。要充分彰显重大成果。重大成果是单位最大的亮点,对于激励后人与时俱进、奋勇前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单位的重大成果在材料中凸显出来展示,不仅我们自己十分光彩,上级领导机关也会感到非常荣耀。要充分展示单位思路。单位的好思路,会产生亮点效果。撰写材料时,也要注意展示单位思路,总结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好措施、好办法。展示单位思路,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做到思路不为追赶时尚而“与时俱进”,工作不图出名挂号而“超前主动”,业绩不求虚假政绩而“创新突破”,举措不为显山露水而“敢为人先”,这样才能给人留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好印象。拓展卖点。机关承担的大项材料,有时领导会明确意图和要求,但对材料的思考和谋划,不可能直接到位和一步成熟,给撰写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余地和发挥空间。这个余地和空间,就是考验能力素质的“卖点”,需要机关干部认真把握。要善于拾遗补阙。对领导明确的意图和要求,机关干部要认真领悟、反复消化,同时把相关文件、领导批示、会议记录等找出来,在不违背领导意图和要求的大框架下,对领导考虑不成熟和有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充完善,这既是必要的素质,也是必备的能力。要注意析事明理。材料离不开摆事实讲道理,只有思想深邃、见解深刻、论证深入,才能折服人、打动人、启发人。所以,写材料既要提出问题又要分析问题,既要列举事实又要讲透道理,既要观点正确又要符合实际,争取多人认同,有效统一思想,才能引起多方的关注和兴趣,对思想观点产生共鸣、打下烙印。要坚持与时俱进。领导意图属认识范畴,不是一成不变,有时会发展变化。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变化的形势和发展的任务,及时了解单位最新动态,掌握领导最新意图,与领导保持同步或超前思维,创造性地发展意图,这种本领是机关干部能力素质的至高境界。
聚焦热点。热点问题信息量大、吸引力强、关注度高,聚焦热点问题是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热点问题往往又错综复杂,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根本依据,对材料需要的热点素材进行筛选。上面要求的要如实传达。这是必须要做且要尽快落实的任务,必须服从大局、把握大势、宣传大事,用上级的教育提纲、正式文件和统一要求,原原本本地传达学习,结合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措施。下面关注的要充分反映。主要是指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敏感、难点和棘手问题。这类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往往因为下面议论较多,无论是正面议论还是负面议论,都大有文章可做。要把群众的议论作为领导工作的“晴雨表”,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则,在材料里妥当运用,不能故意回避。尚未定论的要解疑释惑。主要是指社会突发的热点问题,互联网对这种问题一般会直接公布,对人们思想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在当前多元思想文化、多种价值选择、多种利益诱惑并存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要坚持用一元主导多元、用主题引领风尚,教育大家应该崇尚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引导大家作出正确的思想抉择。
用心终点。写材料如同生孩子,过程是“十月怀胎”的辛苦,结果是“一朝分娩”的喜悦。材料结构需要结尾部分时,收尾的感觉往往是“痛后快乐着”,要有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动作,不能“套话”收场、“空话”关闸、“虚话”谢幕,让人感到索然无味。要前后呼应忌前后脱节。材料结尾应该与正文有明显区别,虽然不像主题那样着力使劲,但要对照主题、呼应主题和服务主题。结尾的形式有措施法、表态法、响应法等等。措施法结尾要解决问题,不能隔靴搔痒、隐痛还痒;表态法结尾要肯定坚决,不能隔山打炮、拖泥带水;呼应法结尾要前后一致,不能隔三差五、驴头马嘴,要力求既干净利索又引人深思。要画龙点睛忌画蛇添足。点睛之笔虽然不在结尾,但有的材料的结尾,需要把最核心的思想、最重要的目的,用精练的语言,进行重申和强调,产生“点睛”效果。这种方法不能无病呻吟,如果刻意画蛇添足,反而弄巧成拙。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完美收场。要善始善终忌无果而终。结尾是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让人感到虎头蛇尾、无果而终。好材料收尾给人的效果是,或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或有“身无半亩忧天下”的责任,或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紧迫,或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慨,或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期待。
赢得赛点。赛点也叫比赛局点,必有一个运动员胜利在握。撰写材料进入赛点,往往大功即将告成。也许有人认为,这个“点”与材料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实践证明,有的机关干部没有败在材料水平的高低上,而是败在材料内容以外的“赛点”上,非常得不偿失。要注意记住三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能定成败,小漩照样翻大浪。机关工作无小事,撰写材料也是这样。有的机关干部不注意材料细节,核对数据粗疏马虎,校正文字心不在焉,本来写出了很不错的材料,眼看胜利唾手可得,却出了不该有的差错,在上下造成极不好的影响,结果因小失大、前功尽弃。态度决定一切。机关写大材料,一般都会成立写作小组,集体联合攻关完成任务。有的机关干部,不仅对单独任务不积极,对联合任务也不热心、不尽心、不上心,遇到矛盾绕道走,碰上困难向后躲,面对任务靠边站,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诚信机缘、学习机会和进步机遇。性格决定命运。机关的许多材料,都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共同智慧的结晶。有的机关干部个性张扬、好大喜功、追名逐利,把集体杰作说成个人功劳,把大家智慧当作自己成果。这种做法极不可取。如不改正缺点,最终必败无疑。
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部)
责任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