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预备役部队应具备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2010-08-15广东省汕头警备区邱克楠孟海中
■ 广东省汕头警备区 邱克楠 孟海中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一种特殊的军事行动,其中充满意外和不确定性。民兵预备役部队必须有针对性地锻炼形成快速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适应复杂行动的能力。民兵预备役部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过程中,极有可能遇到一种威胁多种情况、一种行动多种需要的现象。比如说,在某一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不仅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多支民兵预备役队伍,而且某一分队或某些人可能随着情况的变化发展,要连续多次承担不同的任务。这不仅要求有良好的综合保障能力,能随时保障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任务所需的各类物资器材,而且需要民兵预备役人员具备快速适应的综合素质,经过简短动员或者不经过动员直接赋予任务,就能快速适应进入情况并圆满完成任务。
适应独立行动的能力。人们常用“散之为民,聚之为兵”来概括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特色,有时突如其来的事件或危机,可能让各级措手不及,甚至会造成通信中断、人员阻隔、情况不明的现象,组织难以健全,只能集合成排班甚至是几个人,且各级指挥控制也出现“真空”。这时需要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独”“散”的情况下也能不忘职责身份,发挥受过教育训练和有专业特长的优势,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敢于独立遂行任务或组织发动民众应对各种威胁,尽力减少各种损失。
适应连续行动的能力。一些突发事件或危机不仅危害程度大,覆盖范围广,而且持续时间长。如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和几次抗震救灾行动,前后持续达数月。今年山西王家岭煤矿“3.28”特大透水事故中,能够出现“救援奇迹”,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专业救护人员的连续奋战。这说明,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民兵预备役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专业技能,也要有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
适应远程机动的能力。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大部分情况下强调的是就地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一般也都是在当地遂行任务。但是,随着非战争安全威胁程度的上升,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价值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异地执行任务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如今年“玉树抗震救灾”中,四川北川民兵就是经过长途跋涉机动1600多公里进入玉树县结古镇参加抗震救灾;山东沂南民兵医疗救援小分队更是驱车行驶3000多公里,途经800公里高原区到达玉树县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援工作。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分队,由于专业技术含量高、兵员潜力相对小,长途机动到事发地区承担任务的可能性更大。鉴此,民兵预备役部队须做好异地执行任务的准备,练就适应远程机动的能力。
适应角色转换的能力。民兵预备役人员平时工作生活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一旦担负起战备执勤任务,身份角色就发生了“质变”,成为我国武装力量中的一员,需要遵守和执行的法规纪律与平时也大不相同,这对民兵预备役人员是个不小的考验。特别是在执行维护社会治安、反恐维稳处突等任务时,面对的挑战和考验更多,不仅自己要适应从“被执法者”到“执法者”角色的转变,更要适应被自己“执法”的对象可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朋友同事,甚至可能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家属亲人,这需要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大局为重,以法规为准绳,做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切实维护好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环境与战争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战场上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十分直接,是敌我双方力量和智慧实实在在的较量。非战争军事行动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突发性、对抗性、危害性和扩散性,有时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时是残酷的社会环境,有时甚至是正常的生活环境,但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作战对手”既难以被正常感知,也难以轻易抗拒,可时刻又在危及人员的身心健康。如恶性气象灾害、核化生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参与的民兵预备役人员稍有不慎,不但很难完成任务,而且有生命危险。这需要民兵预备役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确保始终保持稳定的心理情绪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要求平时就从难从严加强针对性训练,充分做好打“恶仗”的心理和能力准备,确保能够从容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