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思考
2010-08-15河北省军区司令部
■ 河北省军区司令部
当前,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加强后备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其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认识联通,确保建设正确方向。牢固确立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将其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指导。一方面,要树立整体推进、融合抓建的观念。要充分发挥国防动员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纽带作用,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进一步把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与国防动员、经济建设的大局有机衔接起来,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另一方面,要树立关联互动、融合促建的观念。要牢固树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是军地共同责任的思想,凝聚各方力量,主动密切协作,军地联合制胜,不断深化指挥协调机制融合、应急力量融合、保障融合创新实践,切实形成建设整体合力。
(二)法规制度联接,确保行动有所遵循。首先,要结合地区特点,搞好配套完善。要从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入手,探索制定切合实际的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并将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厂矿、进学校、进农村,通过模拟灾难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和特殊困难环境,制定相应对策措施。要完善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参加抢险救灾以及处置突发事件相关的政策规定,完善灾害救助的应急预案和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应急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制定参加救援行动人员伤亡保险、抚恤等政策措施。其次,要着眼行动需求,注重开拓创新。要认真学习应急行动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抢险救灾条例等法规制度,切实熟悉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职责要求、介入程度、兵力调动权限等,重视加强不同类型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规律、行动方法、保障措施的研究。要充实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内容,明确应对突发事件指挥员、一线官兵临机处置的相应权力,确保有理、有利、有节地妥善处理各种问题。
(三)指挥控制联合,确保处置快速高效。一是明确指挥关系。针对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多元实际,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组织指挥模式,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国防动员体系,将军队指挥体系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机衔接,建立党政军警领导参加的常态化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预设联合指挥部和军队行动协调指挥组,定人、定位、定职责。要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的作用,提升其地位,扩展其职能,使其成为军地常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专门办公机构,通过这个机构把日常应急机制转变成日常准备机制,使之成为军地融合加强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主要起到预警监控、掌握情报、制定预案、咨询、组织训练和业务指导等作用,一旦应急事件爆发,能够迅速启动预案,搞好动员,统一协调各方力量,实施紧急高效救援。二是完善运行机制。要建立军地一体的应急工作管理机制,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和协调方式,突出指挥职责对接、指挥程序对接、指挥手段对接、指挥方法对接等内容,落实必要的联席会议、联训联演、情报会商、请示报告等工作制度,形成统一领导、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运行模式。疏通情报交流渠道,实现军队与地方公安、安全、气象、水利、环境、地震、综治办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把握处置先机。
(四)应急队伍联建,确保力量符合需求。一是创新队伍编成模式。按照“基于威胁、任务匹配、保障衔接、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的原则,结合突发事件发生的诱因、主体、形态、处置要求,科学编组民兵预备役应急专业力量,科学统筹好省、市、县三级和预备役、民兵的应急专业力量,形成兵种合成、高效多能的复合型力量单元。坚持兵民结合、通专结合、建用结合,编强专业力量,满足任务需要,提高专业对口率,确保便于管理、便于训练、便于动员和便于遂行任务。二是整合专业力量体系。按照“为用而建、有用必建、急用快建、边用边建”的原则,构建以常备力量为主体、专业力量为骨干的队伍体系。把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应急专业力量整合起来,以应战需求为牵引,以应急建设为需要,使之成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拳头力量。适度扩大通信、工程、防化、医疗等专业力量建设规模,研发配备专用装备器材,使之成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骨干力量。要依托大中型企业,结合生产需要,把企业的应急专业力量建强,平时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战时统归抢险救灾总指挥部调用。要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功能的专业救援队伍,整合专业技术资源,使救援队伍建设日趋合理,在抢险救灾中发挥尖兵作用。三是加强队伍规范化管理。要着眼预备役部队、民兵人员的特点,采取训管结合的方法,将打赢本领和创业本领一体联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要进一步细化应急专业力量训、管、用“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突出教育、管理、保障、使用等量化管理,特别是使用的时机、程序和方法等,按照“就近用兵、专业用兵、建制用兵、重点用兵”的原则进行规范,确保各类应急专业力量建实建强。
(五)综合保障联供,切实做到保障有力。一是准确掌握保障底数。依托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掌握保障资源潜力的分布、品种、数量、质量等信息,实时调整、补充和完善专业应急力量建设需求,为组织实施军地一体化保障提供决策依据。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经济、科技、教育、信息等资源,积极构建配、储、征“三位一体”的装备和物资器材融合保障格局,实施军地一体化保障。要按照区域有别、规模适度、种类齐全、数量足额的保障要求,抓好特种装备、专用器材和急需物资保障,可以考虑把交通、林业、地震、气象等地方职能部门建立的装备器材保障办法,纳入国防动员架构进行必要的统筹,提高资源配置效能。三是创新保障方法。注重吸纳地方专业技术服务保障力量,充分发挥地方在信息、通信、资金、科技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灵活实施保障资源的代储、代供和适时前送,提高保障能力。要贯彻“挖潜利用、集约高效”的保障要求,在重要方向、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搞好物资器材的预储预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