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 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效益

2010-08-15上海某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参谋长

国防 2010年9期
关键词:预备役部队装备

■ 上海某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参谋长 束 礼

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关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预备役部队本身就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应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积极探索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新途径新办法,为推进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全面建设提供丰厚资源和强大支撑。

在人才上融合,为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效益提供科技推动的智力支撑。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效益关键在于科技推动,而科技推动的根本在于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深入,大量高新科技企业、专业机构和科研院所迅速崛起,形成了密集的科技人才群体。必须紧紧依托地方科技人才优势,多法并举、广纳人才,为预备役部队建设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一是要创新编组模式揽人才。适应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编组由体能型向智能型转变的需要,积极探索布局多元化、对象专业化、管控信息化的新型编组模式。按照大型企业“块块”建,行政单位“条条”建,高新产业“按需”建的思路,将编组的范围向行政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和科研院所拓展,逐步形成以行政事业单位为基础、大型企业为骨干、高新科技产业为补充的编组布局。着眼部队建设需要,将建设常用、训练急用、打仗必用的各类专业人才及时编入预备役队伍,借助地方人才优势提升建设的起点和效益。二是要依托地方资源育人才。充分发挥地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的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有计划地选送通信、网络、电磁频谱等预备役部队自身难以培养的人员进入地方科研院所培训,定期聘请地方专家教授进军营,为官兵普及信息化知识。注重将运输、卫勤、车辆修理等军地通用专业人员的技能训练融入地方工作岗位,借助地方资源提升训练的质量效益。三是要着眼长远发展储人才。预备役部队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作为支撑。由于编制有限,不可能把所需人才全部编进来。应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和“藏才于民”的思路,加强与地方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摸清地方人才资源潜力,按照实际需要联合地方建立预备人才数据库,并动态跟踪和及时更新,确保一旦需要,通过与地方协调可以随时参与到预备役部队建设中来。

在保障上融合,为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效益提供丰厚持续的资源支撑。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逐步深化,预备役部队建设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基础薄弱、资源短缺、装备老旧的现实矛盾仍旧是现阶段制约预备役部队发展的“瓶颈”。必须充分发挥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优势,将预备役部队建设深深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一是要将战备设施建设融入地方城镇建设体系。针对预备役部队通常在属地遂行任务的特点,加强统筹规划,结合地方城镇建设积极推进战备设施建设。结合地方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展军民兼容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一旦各型信息化装备配发到位,能够依托既有信息网络迅速联成体系。结合地方市政建设,积极推进战备交通、通信节点、预设阵地等战场建设,确保一旦有情况,能够迅速展开。结合地方援建部队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地方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基地化、信息化、网络化训练设施建设,促进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二是要将后勤保障建设融入社会化保障体系。按照胡主席“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模式。在经费保障上要形成“正常经费预算保障、大项经费专向保障、应急经费按需保障”机制,在生活保障上要实行大型超市上门服务和定点配送,在物资保障上要注重协议储备和动态储备,在卫勤保障上要协调指定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在住房保障上要协调纳入地方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性住房体系。三是要将装备保障建设融入军民一体化保障体系。按照当前装备保障标准,预备役部队平时只配发训练装备,其余装备均是在战时向上请领和从地方征用,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平时应急、战时应战”需要。应着眼任务,注重实施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模式。坚持军民结合:在反复完善通用装备征用计划的基础上,结合部队年度整组和大项演训活动,加强通用装备的整组点验、动态管控和对接演练;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为任务分队配齐平时应急行动所需的装备器材。坚持民兵预备役结合:发挥民兵武器装备比较齐全、先进的优势,在省军区(警备区)统一计划协调下,按照“平时按需借用、战时建制调用”的原则,建立直接、高效的装备保障渠道,注重利用民兵工厂力量提升预备役部队装备技术保障水平,培养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坚持上下结合:针对战时可能配发和征用的装备,超前拟制相关计划、超前组织人员前往现役部队代训、超前储备相关人才,宁可人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

在机制上融合,为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效益提供长效发展的制度支撑。预备役部队建设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但是,由于当前有关预备役部队的法规政策主体指向太笼统,内容过于原则化,预备役部队工作开展靠关系、靠感情、靠协调,预备役官兵干好干坏凭觉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民众法制观念不断加强的实际,加强军地机制和制度融合,形成预备役部队工作按章依法开展的良好局面。一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机制。在《国防法》、《兵役法》、《预备役军官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出台符合区域实际的《预备役工作条例》和预备役部队建设纳入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等地方性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内容,规范工作标准,促进预备役部队建设长效发展。二是要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一个组织领导下的“四种工作协调机制”。即在军地合成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预备役部队与地方党委定期汇报和现场办公机制、预备役部队与国动委的动员和征用机制、预备役部队与组建单位的兵员共管机制、预备役部队与人武部的联络员和联席会议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第一书记述职制度,建立联合地方组织人事部门通报预备役官兵履责情况制度,落实军地联合问责问效的预任军官考评制度,努力实现军地人员双向考核,业绩双向挂钩,奖惩双向配合,切实提高预备役官兵“预备就要准备、兼职就要尽责”的自觉性。

猜你喜欢

预备役部队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人员法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军队改革的又一站: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防晒装备折起来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提升民兵预备役卫勤保障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