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乡射礼的教化功能
2010-08-15靳晓东
靳晓东,赵 洁
(陕西师范大学 1.历史文化学院;2.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乡射礼与社会教化
《礼记·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孟子也说:“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才不聚,非国之灾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2]可见儒家特别注重发挥教化的作用以治国平天下[3],乡射礼就是礼乐教化的一种具体形式。
乡射礼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嘉礼。①古代将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种类别。《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讲:“以嘉礼亲万民”②笔者认为这里的“亲”字,可作“亲近”理解,也可以作“改新”来理解,类同于《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亲民”中的“亲”字。,就是指用嘉礼来亲近、教化百姓。乡射礼源于原始社会为田猎、战争而进行的体育训练活动,后经周公“制礼作乐”和先秦儒家的改造,成为一种以习射观德来引导人们尚德、养德为目的的重礼而轻射的礼仪活动,其主要功能已由“主皮之射”的军事训练转化为道德教化。
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说:“凡射礼有四:一曰大射,君臣相与习射而射也;二曰宾射,天子诸侯飨来朝之宾,而因与之射,亦谓之飨射;三曰燕射,天子诸侯燕其臣子或四方之宾,而因与之射;四曰乡射,州长与其众庶习射于州序。”由此可知,除乡射礼以外的三种射礼,其参与者都是君臣宾等高贵之人,其目的是明君臣之义,表待宾之情。而乡射礼的参加者则是“州长与其众庶”,举行乡射礼的地点为“序”。
“射艺”是孔子施教的“六艺”之一,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礼记·射义》中记载了孔子摄于矍相之圃的故事: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觚而语。公罔之裘扬觚而语曰:‘幼壮孝弟,奢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觚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廑有存者 。”[1]
从以上两则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得知:一是乡射礼和其余三种射礼在选拔对象、参加者、内容、目的和意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乡射礼的参与对象相对更广泛,因此其“化民易俗”的教化意义就更凸显;二是有德行成为参加乡射礼的先决条件,儒家的道德教化思想在乡射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乡射礼是一种源于原始社会为田猎、战争而进行的体育训练活动,后经西周统治者和先秦儒家的改造,成为由士大夫组织,以德行高尚作为参加的先决条件,以礼乐配谐的射箭比赛为主要内容,以习射观德引导人们尚德、养德而达到“至德”为主要目的,具有广泛教化意义的礼仪活动。
二、乡射礼的教化功能
《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1]。意思是说天所给予的禀赋叫做“性”,遵循天性发展叫做“道”,修明此道而加以推广叫做“教”。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各派都提出了自己治国安民的主张,即依靠什么样的手段来达到国家的“大治”。如法家的“刑罚”,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礼乐”等等。儒家提倡礼乐,主张通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3]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手段使“民德归厚”,最终达到“德治天下”的理想状态。乡射礼就是礼乐教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教化功能主要有:
(一)尊贤尚德
“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1]意思是说射与礼乐相配合,又能反复地进行,并且确立良好的道德品行,没有比射礼更好的了。从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的故事,我们得知乡射礼参加者的选拔标准是有德行。在乡射礼中还会以德行的高低分配,让参加者担任不同的角色,德行越高承担的角色越重要。如主持乡射礼的“宾”,要挑选德行卓著的人来担任,并且身为州长的主人要亲自登门拜请。《仪礼》规定:“大夫若有遵者,则入门左,主人降。宾及众宾皆降,复初位。”[4]这里的“遵者”指的是本乡中出仕为大夫且其仪表足以令人遵循、效法的人。像这样位高德昭的尊者是可以直接进门的,并且主人、宾和众宾都要迎接。在乡射礼举行的过程中还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3]也就是说,乡射礼中的射箭比赛主要看的不是力气,而是由射箭过程中的容貌、动作姿态是否合乎礼乐来判断一个人的德行。所以说,“射者,所以观盛德也。”[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是内在精神和外在仪节的结合,内在精神就是合乎礼乐的德性修养,具体是指“贵和”、“谦让”、“爱人”等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品质;外在仪节就是指礼仪中所要求的合乎礼乐的言行举止。外在仪节是内在精神的载体,内在精神通过外在仪节表现出来,而通过对外在仪节合乎礼乐的塑造可以培植内在的德性修养,所以外在的“礼”就具有了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乡射礼正是基于这种基础而开展的,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以“尚德”引导人们“养德”,进而达到“至德”的境界。“人们的道德实践,总是从个人自身的道德自觉开始的。射礼所体现的道德内涵就是这种个人的道德自觉意识。[5]通过乡射礼培养和激发个人的道德自觉意识,使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并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尚德的良好风尚,由个人修身而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乡射礼道德教化的目的。
(二)正己持志
《礼记·射义》说:“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1]意思是说射者只有心气平和,体态正直,紧握弓箭,瞄准目标,才有可能射中,这就是所谓的“己正而后发”。“己正”包括“内志正”和“外体直”两个方面。“内志正”的前提是“立志”即确立目标。《礼记·射义》中记载:“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1]生了男孩后,一定要在门口挂着代表他的桑木弓和六根用蓬草做的箭,用来向上下及四方发射。天地四方是男子有所作为的广度空间,以示男子必先立志,然后才敢进食。可见古人将“望子成龙”的心理追求通过“射天地四方”表达出来,用射箭的具体行为来隐喻“立志”的人文内涵。除“立志”外,确立合理的、适合自己身份、能力的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礼记·射义》中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1]射者身份不同,都应该在射礼的过程中寻绎自己的志向。尽管这段文字渗透着强烈的等级观念,但其中仍具有可借鉴的道理,那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笃行”,这就是乡射礼告诉我们的“外体直”的道理。“外体直”就是指在射箭时需要做的一些合乎规矩的动作姿态。在乡射礼中司射会先为射者做一系列示范动作,射者也要按照规定的动作来做。射者站在射位将要射箭之时,先要扭头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而不是心有他虑,然后俯身看双脚,调整步伐,最后开弓射箭。只有将各个动作做的合乎规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志向,在遵循为人做事规则的基础上才能将事情做好。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2]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乡射礼要求射者“立志”、“立正志”和“笃行”,就是告诫人们要心存志向,身合规范,持之以恒,实现既定的目标。
(三)反躬自省
《礼记·射义》中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乡射礼是一种礼仪活动,同时也是射箭比赛,结果必然有胜负,负者就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无外乎有两方面,一是内因,也就是自身原因;另一方面是外因,就是指其他射手、比赛环境、射器、箭靶等。乡射礼引导人们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反求诸己”而不是“怨胜己者”。“反求诸己”就是要“内省”,儒家特别强调内省对于修身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修身的重要方式,也是君子应有的优秀道德品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3]。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将自己的德行、知识、能力修养到一定的境界,才具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挫折、困难,面对挫折和困难应该认真、客观的分析原因,注重对自身因素的分析,明白内因起决定作用的道理,然后努力提升自己。
(四)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的道理在乡射礼中有多处体现。请宾、迎宾、酬酢、射礼、旅酬、送宾等各个环节看似繁琐,但每一个环节都是不能忽略的,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且,乡射礼中三番射的难度是依次增加的,第一番射不计算成绩,第二番射计算成绩但没有谐乐,第三番射则要求做到礼宜乐和,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做到循循善诱,所谓“循循然善诱人”,还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强硬灌输。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可以适当地参考一些礼仪活动,使思想道德课的形式丰富多样,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心情怡然之中自觉的感受为人处世的道理,并潜移默化的融入到生活实践中。
综上可知,乡射礼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在教化目标上,是要将人们培养成具有良好德行修养的人。在教育方法上,是儒家所倡导的寓教于礼乐,是循循善诱的而不是灌输式的教学。在教育内容方面,乡射礼所传递的为人做事的道理是广泛而深刻的,如正己持志、反躬自省、循序渐进等等,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整个社会。总之,我们可以从乡射礼中体会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厚重以及古代礼乐教育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资源。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56,461,691,831,834,836,837,83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62,189,273.
[3]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10,26.
[4]彭林.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5]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