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主持人与播音创作体会
2010-08-15罗宏大
杨 柳,罗宏大
辽源人民广播电台,吉林辽源 136200
辽源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一个专门面向老年人群的直播节目——《晚霞》,很多听众反映这个节目真好像是“主持人坐在老年人的身边跟大伙唠嗑,内容和风格都适合老年人口味,情真意切。”回顾这一段的播音主持实践,深感作为节目主持人需要不断地提高播音创作技巧。
对主持人节目来说,再好听的男声或女声,再动人的情节,如果是一个面孔出现,一个人满堂灌,时间一长,人们会感到单调乏味。因此,能否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一直“抓”住听众,达到感情上的“交流”等,是摆在当今节目主持人面前的一个难点问题。
要解决这个难点,“对象感”的充分运用对节目主持人说来至关重要。它主要解决“有己达人”的问题。既在“目中无人”的条件下,做到“心中有人”。主持人这种节目形式是对象性很强的一种播音形式。在实际播音工作中,首先必须设想到听众的存在,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了解他们的要求、愿望,理解他们的情绪。似乎与听众建立了无形的“默契”,甚至“交流”,由此调动自己的感情,使主持人在播音时的思想感情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这种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又可协调起“情景再现”及“内在语”的充分挖掘,使主持人在播音时更富有鲜明的形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把节目内容更积极、更生动地表达传播出去。比如《晚霞》这样的老年节目中,开头“老年朋友”这句称谓,每次主持人都并不急于去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去“磨刀”——去揣摩、感受、酝酿,在感觉上是乎意识到:安度晚年的老人正闲在家中,或是正在公园里遛弯儿,心里琢磨着“听听老歌曲、唱唱新生活,和朋友一起唠唠家常”或是“回忆一下在过去年代中的一些生活点滴该有多好啊!对了听听收音机吧……”这些具体的活的对象感在头脑中放送的越清晰,我们在话筒前感觉中闪现的情景才能越逼真,才能给人以动感。情真才能意切,才能发展到主动抒发的高级阶段,产生一种强烈的播讲愿望,才能言为心声的及于听众。给予听众的不是听众的耳朵,而是直接对他的心去播。这种由对象感调动起的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我们在播音中流露于设想的对象相符合的语气,气息运用得到合理调节。心中有人、言之有物结合在有声语言里也可以使我们由衷的产生一种亲切感。“形之于声”才能使听众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休息及艺术上的享受。如果高高在上、目中无人、声色俱厉的机械去主持节目,播出的效果不但平白、外露,还会刺激听众。一开始就会与听众拉开距离,又谈何“抓”住听众。结尾一句“再会”,去想象感受一种与亲朋挚友依依惜别的场景。客观上必须要分手了,主观上还有说不尽的知心话,百感交集、千言万语之中自然地流出一句“再会”。会帮助我们表达,在播出中得到表现。
这种由“对象感”调动起的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作为一种动因,使“停连、语气、重音、节奏”得到恰当的运用。例如:《晚霞》节目曾经采访了一支老年乐队、座谈中,节目编导被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动,老人们的声声笑语历历在目,回来后写了一篇采访侧记,这种真实的对象感,具体的情景再现也可以令人有一种欲言不止一吐为快的感觉。这样在直播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张弛、顿挫运用的就会顺其自然。大胆抛开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的束缚,按照具体的语意,按照口头语言的表达习惯,使有声语言具有“立体感”和“曲线美”。同时,音断而情不断,停连显示语意,显示出了一种真诚的情感,也给广大听众以心理上的间歇和回味、思考、回答的余地。哪怕是个“奔儿”,多加个语气词、某些介词、连词一带而过、轻不可闻,这些节外生枝的发挥之处,往往更能抓住听众,使人感到心照不宣、投机而随便,形似无声胜有声。这些完全都是由“对象感”跳动起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技巧的合理发挥。不是在播音,而是在交谈。不是念出去的,而是说出去的。这样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语言不是念出的”而是以情带声,足情节音。
此外,在每次节目的稿件中,要注意调度好每一个环节的“声音形式”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播出效果。当然这种变化是要服从、服务于不同类别栏目需要的。在变化中让听众不时的感到一种新鲜感,在变化中显示出一组节目层次上的变化,在变化中显示出每个栏目的个性,力争把握有限的节目时间,让它“满堂彩”,比如一组节目中要尽量多安排一些子栏目,使之播音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回答听众热线和来信时,要播的亲切自然,有人情味、同情心,又晓之以理;介绍政策性较强的内容时,要潜移默化,宣传、引导,严谨而不武断,带有“交流”征询的口吻等等,有时还可以借鉴其它边缘的相关艺术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