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kV变压器保护配置及其CT接线
2010-09-23曾燕,翟伟
曾 燕,翟 伟
河南省电力公司南阳供电公司,河南南阳 473000
220kV变压器保护配置及其CT接线
曾 燕,翟 伟
河南省电力公司南阳供电公司,河南南阳 473000
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了220kV微机变压器保护的配置及配置保护中注意的问题,并对变压器CT接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20kV变压器;保护配置;CT接线
1 220kV变压器保护配置
目前电网220kV变压器保护配置及整定按《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220kV~50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规程》执行。
2 电网220kV变压器保护的基本配置
220kV降压变压器保护按双重化配置,即配置2套电气量保护(双主双后配置)和1套非电量保护。
1)主保护
两套不同原理的差动保护和瓦斯保护,瓦斯保护和差动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2)后备保护
220kV复合电压闭锁方向过流:①时限跳中母联或分段断路器;②时限跳中压侧断路器(方向指向变压器)。
220kV复合电压闭锁过流:①时限跳本侧断路器;②时限跳各侧断路器。
110kV复台电压闭锁方向过流:①时限跳本侧母联或分段断路器;②时限跳本侧断路器(方向指向本侧母线)。
110kV复合电压闭锁过流:①时限跳本侧断路器;②时限跳各侧断路器。
低压侧速断:①时限跳本侧断路器。
低压侧复合电压闭锁过流:①时限跳本侧母联或分段断路器;②时限跳本侧断路器;③时限跳三侧断路器。
接地后备保护:
220kV零序方向过流I段 :①时限跳本侧母联或分段断路器;②时限跳本侧断路器(方向指向本侧母线)。
220kV零序过流ll段:①时限跳本侧断路器;②时限跳各侧。
110kV零序方向过流I段:①时限跳本侧母联或分段断路器;②时限跳本侧断路器(方向指向本侧母线)。
110kV零序过流ll段:①时限跳本侧断路器;②时限跳各侧。
间隙保护:
220kV间隙过流及220KV间隙过压,两出口接点并联:①时限跳各侧。
110kV间隙过流及110KV间隙过压,两出口接点并联:①时限跳各侧。
其它保护:220kV非全相及主变220KV断路器失灵保护。
各侧过负荷保护:延时动作于发信号。
非电量保护:本体重瓦斯、有载重瓦斯、本体轻瓦斯、压力释放、油温高和冷却器故障 根据规程及相关规定跳闸或报信号。
左图为典型的220kV主变保护配置图。
3 220kV变压器微机保护中CT接线及相关问题
1)差动保护
(1)TA接线方式。双重化配置的变压器差动保护l套应接于变压器外附TA,另1套应接于变压器套管TA;这就要求我们再设计及现场接线时加强注意,防止习惯性接线的发生,当然再整定计算时也要特别注意不同TA接线的CT变比是否一致,以防止误整定的发生。
(2)微机差动保护所用的TA二次侧一般均采用Y接线,其相位补偿均由软件实现但其电流补偿整定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是由软件补偿来加以实现的。
(3)主变各侧保护TA及其变比配备的差异形成不平衡电流,因此我们在选用差动保护各侧TA时尽量采用准确级相同绕组。补偿方式采用不平衡系数方式,不平衡系数各类保护装置有各自的算法,在整定计算中要特别注意。
(4)在整定中发现,低压侧主、后保护中有一套TA接于主变低压侧套管,现用主变微机保护中一般采用差动保护和后备保护共用TA二次绕组,而省调要求低压侧过流接低压侧套管,这样的话差动保护的保护范围就会缩小。所以建议当主、后合用一组TA时建议低压侧两套电量保护都还选取开关TA;当主、后不共用一组TA时低压侧后备保护保护选取套管TA。
2) 变压器后备保护
(1)相间过流护及过负荷保护应接于变压器的套管TA,当无法采用套管TA时,应选用尽可能靠近变压器的外附TA。
(2)变压器零序保护TA应如何接线是整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变压器中性点零序微机保护的TA,既可连接变压器套管TA (自产3I0),亦可连接变压器中性点TA,目前实际应用中变压器的零序方向过流保护的电流取自三相TA电流合成,其零序方向的电流与电压均采用自产。这样零序电压电流的极性能够得到保证。零序电流保护取自中性点TA。当接变压器中性点TA时,存在缺点是:正常时中性点无零序电流,所以无法做方向试验。又因中性点正常无电流,会引起TA断线时无法告警;接中性点TA的优点是:中性点零序保护既可做变压器区外故障的保护.又可做变压器区内故障的后备保护。TA的接线方式各有优缺点,但至少应有一段中性点零序保护的TA接中性点的TA,以作为总后备保护。
以上仅为笔者在工作中对再220kV主变保护配置、CT接线及整定过程中一些自己的看法,如何在整定计算中使220kV主变保护配置更加合理、完备,仍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1]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S].
[2]DL/T 559-2007.220-750kV 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规程[S].
TM4
A
1674-6708(2010)32-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