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2010-08-15张姣姣王向东
张姣姣,王向东,刘 禹
(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应用性本科教育产生的背景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矛盾,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生源的方式和机制开始形成的背景下提出的。
应用性本科教育应在应用型上谋求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培养模式上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目标。它的重要课题是解决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时间和精力上分配的矛盾,应用性本科教育以专业教育和课程建设为核心,强调课程建设优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它的培养目标是打造有积极成熟心态、良好行为习惯、优秀全面素质、专业技术能力的新人。
应用性本科教育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如专业基础科的课程设置;过多的强调学科建设而忽视实践等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估定为不明确等问题。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改革措施的开展应以创新为导向。创新是一次发明的首次应用,创新教育不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改良,而是传统接受教育的扬弃,它基于传统的接受教育,但又与接受教育有本质的不同。
对高校来说,有创新才能发展。针对应用性本科教育,我们应在创新的新思想的领导下不断转变。我们可在3个方面进行转变:教育文化的构建、教育制度的构建和教育操作体系的构建。
在教育文化的构建上,我们应注重营造科学、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要注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在教育制度的构建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教育操作体系的构建上,我们要力求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创新,树立教育大视野,并且要在教育评价模式上进行创新。总体上是要从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如在教学评价体系上,我们注重的是评价教师的教,这种方法不好。我们应把评价教学效果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如何学”和“学得如何”两个方面,如果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寥寥,教师教学艺术再好,我们也不能说这堂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因此,学生学习良好的效果是我们改革的源泉。
在改革中我们还要注意3个问题:
1 避免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的明白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教师有责任、有权提出教学活动的方针和实际的经验情景,但教师的所有教学内容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在这里就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真正让教师以积极主动的精神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成为实质的动力。
2 在课堂讲授时注重活动的构建
目前,在应用性本科教育中我们过多强调基础科学理论,而忽视了专业内容和实践,从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强调“实基础,强能力”,所谓“实”是指实在、实用,是基础应该真正成为能力发展所必须的基础,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从专业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出发进行课堂的整体设计,在课堂内容上,可以适当打破严格的学科逻辑体系,在课堂接受方式上,可以适当灵活处理,以真正确保理论知识的切实性。所谓“强”,是指强化,即强调能力的培养,可以倡导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从而真正把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打通课内课外联系,充分利用任务驱动、社会参与等多种平台,帮助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其中,学校可以密切联系社会,在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加强学校与市场的广泛接触,把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从而促进课程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
3 教学中应以强调学生的能力为本
想象力和创造力比知识更为重要。知识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终身教育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教育的真谛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之沉淀成人格。因此,在应用性本科教育中注重交叉性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科发展方法的综合。在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
我们要立足现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多样化人才。任何改革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状。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实事求是,这个实事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应在该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改革中也要注意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和应用型教师的管理,在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中注重人才在多方面的能力,如其基础性、开放性、创新性、应用性、主体性等方面。在应用型师资队伍的管理上,应注意教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要依据评价多元化的原则,具体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反馈形式的多元化。
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完整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ISBN 7-5328-4624-6
[2]杨银付,杨进,王定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ISBN 7-301-04144-6
[3]张志勇.《创新教育的教学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ISBN 7-5328-4760-8
[4]郭文.《教学与课程三维分析》,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ISBN 7-5408-4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