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教育者的启示初探
2010-08-15梅瑞芳
梅瑞芳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教育是文明传承的根本途径,在对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仅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其中备受推崇的“无为”思想,给教育管理研究带来了有益启发。
1 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以下凡此书文选德的《<道德经>诠释》皆标注页码)中多次提到“无为”思想,如“为无为,则无不治”(第50页),“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第 71页),“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158页),“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192页),“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218页),“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236页)等等,可见其分量之重。老子讲“无为”,从表面上看似乎消极,但是其真正的想法却是乐观向上的。他提倡柔是为了克刚,提倡弱是为了胜强,提倡不争是为了前进,提倡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哲学范畴,落实到现实中,是处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的准则。“无为”思想落实到教育中就是提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47页),意指教育者应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实行“不言”的教化。所谓“不言之教”,是指多说无益,强调少而精,关键是少说多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影响感染教育对象。
老子的“无为”思想,其真意就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以教育情景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手段,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得以提高。
反观现在的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如同齿轮一样不停地学习着,校规校纪和老师们发号的施令则是驱使他们学习的鞭子,这些举措无疑压抑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所有这些现象与表现无不与老子的“不言之教”相背离。因此,在当今的教育活动中,借鉴汲取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 老子“无为”思想蕴含着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修养
“无为”思想贯穿于教育活动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良性反应,老子无为思想中蕴含着他对教育者的一种期盼,他希望教育者能像圣人一样,拥有圣人般的基本素养。
2.1 无私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63页)老子指出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由于天地间的运行与生长万物不是为自己。因此,那些能够受到人们拥戴的圣人,不仅把自身利益放在他人之后,甚至还把自己置之度外,这样自身反而能得到保全。老子以天道为喻,提出了以退为进,以屈求伸,告诫教育者如果事事争第一,处处求全,就会不分主次,做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从出于众,毁必随之”。提倡教育者应以谦恭退让、无私、自律的方法与手段来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2.2 不争
《道德经》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体现“道”,赞美天地,以自然界的事物来喻人、教人,进而以天道推及人道,并希望人道效法天道。老子用水性和张弓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66页)水甘于处在人们所厌恶的低洼污秽处,这种品格胜过儒家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作为教育者要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应像水一样具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所谓“水滴穿石”。“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第276页)老子以张弓射箭为喻,强调教育者应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环境,把自己放在适中的位置。
2.3 贵柔
为实现教育者的“无为”,老子充分强调了要将“贵柔”作为实现“无为”的重要内容,提出教育者要遵循“柔”的规律,培养“贵柔”的美德。老子认为,柔就是要顺时而变,接受新事物。在自然界,新生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之物却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所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第181页)老子的这一观点,也给教育者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即教育者应关注时局变化,正确面对新事物、新现象,并合理利用它们。用新理念、新形式、新方法教育管理学生,打破过去空洞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4 自知
老子提出了人要有自知之明,俗话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性中普遍弱点之一是容易自满,做井底之蛙,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做着“半瓶子醋”的角色。正所谓“满桶水不晃,半桶水乱晃”,全然忘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结果往往画地为牢,失去了前进动力。“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260页)作为教育者,要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要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不断地检讨自己,诚实地反省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而求得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苏格拉底“要知道自己不知道”。因此,老子提出教育者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素质修养。
3 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教育者的几点启示
3.1 教育者应拥有母性胸怀
教学简单地说是教育者与学生互动的现象,是教师无私地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并在教育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教给学生,不求回报,把教学当作是一件神圣的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现如今,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步,利用假期给孩子查缺补漏。一些在校老师就抓住家长这一心理,从学校要出学生的家里电话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说孩子某门功课不行,暗示要补课,可这种补课不是无偿的,而是需额外收费的。还有一些老师,完全放弃学习不好的学生,甚至劝其回家,怕影响学习好的学生,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更败坏了教育道德。教育本来是件崇高的事业,老师是被人们所尊重的,可如今许多老师却被人们唾弃,“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195页)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品德善良或诚信的学生,还是品德不善或奸猾的学生,教师都应以诚信慈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像太阳一样毫不吝啬,用她的光亮照亮所有的人,而自己却从不居功自傲。正如“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第128页)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要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忌遗弃任何人,要把每个人的潜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209页)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3.2 教育者应淡泊名利
现如今,类似学术造假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些人为了功名利禄,进行论文造假、试验造假,致使学术腐败的现象日益严重。被韩国政府授予“韩国最高科学家”荣誉,被韩国民众捧为领导韩国科技未来的民族英雄的黄禹锡,因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俩篇论文成果均属造假,并骗取和侵吞的经费达28亿韩元之多,结果以其在干细胞研究中犯有欺诈罪、侵吞财产罪等罪名被起诉。浙江大学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件影响恶劣,这不仅损害了科技工作者的声誉,更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国际信誉。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丧失了做学问的本性,也违背了科研的道德。本想有所作为,流芳百世,结果是威严扫地,身败名裂。在老子眼里,人们应保持“水”的柔,“水”的谦让,“张弓”的松驰有度,要放眼未来,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他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不迷恋物质利益,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应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同时,告诫人们不要稍有成就便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而应在沉默中积累知识、积蓄力量,以真正的实力去“争”,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3.3 教育者应注重柔性管理
身处在一个处处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化的校园中,学生们会对这些很陌生甚至畏惧,他们身上背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学业的艰巨,就业的艰难,甚至还有无形之中情感的困惑,使他们迷茫、无奈,抗挫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会选择轻生。就2008年发生的几起大学生自杀事件看,这不仅仅是学生心理问题,更是学校和老师、家长们的责任。学生们需要理解,需要关心,需要信任,老师们温心的话语比起冷冰冰的规章制度效果会更好。除此之外,教育者应在遵循大学生身心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隐蔽性、渗透性的教育方法,改外力强制为循循诱导,摒弃空洞说教,引导学生们自省、自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218页)因此,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添加一些柔性的因素,使组织灵活化、制度非刚性化、方法情感化、影响无形化、人际关系和谐化。
3.4 教育者应永恒进取
老子认为,为师者要正确认识自我。他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149页)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能力,能克服自己的弱点才算是强者。俗语说“人无完人”,作为老师,更应时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可是现在有一些老师嘴上说自己学识肤浅,其实内心很顽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已做到最好,完全不听劝别人的建议,导致自身无法提高,怎谈为人师表。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教学信息、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因此,教育者应时常反省自己,根据时代潮流,时刻关注前沿动态,吸取先进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心理变化。正所谓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如此,学生们才会信服,教育工作才能容易开展。
总之,在教育愈受关注的今天,老子的无为思想对当今教育仍然有很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培养祖国人才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道德的升华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挖掘无为思想中符合教育理念的精华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广大的教学工作者也应努力借鉴无为思想,使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1]文选德.《道德经》诠释[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 :50,70,158,192,218,236,47,63,66,276,181,260,195,128,209,218,149
[2]吴晓华,徐晓放."以退为进"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J].德育研究,2006年8月第24期第69页
[3]吴维真,黄立群.《道德经》教育思想探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33页
[4]周高德.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J].中国宗教,2005年第4期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