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探究

2010-08-15熊权湘

绿色科技 2010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培训农村

熊权湘

(1.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1000;2.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村劳动力增收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治本之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着力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变沉重的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问题

2.1 培训工作难推进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农村劳动力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但又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落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从文化素质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娄底市有关部门调查,近年来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很多村子的留守人员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小”,这部分人的文化素质更低,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2%(包括学龄前及正在读小学的儿童),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26.5%,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有专业技能职称的仅7300人,占0.4%;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只有6.4万人,仅占3.5%。农村留守人员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对象,由于他们受到的基础教育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政策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不愿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致使对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明显有别于对其它对象的培训,难度非常之大。

2.2 培训资源难整合

整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上到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大部分地方对这一工作都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和抓手,一些地方虽然明确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管部门,但既缺职能又缺经费,无法对这一工作进行有效的统筹和协调,致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各类培训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各类转移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各地的情况看,目前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主要有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农业、教育、科技、科研、妇联、团委、林业、劳动等部门,从横向上形成了全社会都在抓的局面,但由于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培训力度明显不够。有些部门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一般性、阶段性的工作来抓,没有建立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停留于形式的多,落到实处的少。这样,既容易造成转移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重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转移培训的目标脱节和质量偏差,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2.3 培训人员难组织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对自身素质状况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忧患意识。一些农村劳动力片面地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参加培训还要交纳培训费,即使是免费培训,也要花费来回的路费和吃住费用,因而不愿意参加培训,对培训的渴求程度不高。不少受训人员缺乏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据娄底市的抽样调查显示,约5%的农户愿意出500元参加培训,40%的农户仅愿意出100元以内参加培训,不愿出钱参加培训的农户占到40%以上,还有15%的农户无钱学习,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免费培训。在培训时间上,有90%以上的农户只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其中60%以上的只愿意参加一周内的培训,仅有4%愿意参加中专或大专学历转移培训。这就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直接影响他们的科技致富和转移就业增收能力。

2.4 培训质量难保证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其他行业的教育资源都通过整合而得到充实和提高,而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因农业属于弱势产业以及不适应一些简单市场化运作的特点,正在一步一步地被削弱和流失。据调查,全国366所农业中专学校经各地调整,仅剩200多所,目前仍在不断减少。开展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的各类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乡镇农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和相关科技推广机构等单位,师资十分缺乏,尤其缺乏一些业务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高级技工教师和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资深专家。大部分专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再培训,知识老化,实践操作技能差,授课技巧差;实验实习设备也大多是生产一线淘汰下来的旧次设备,有的学校缺乏起码的教学、实习场地和设备,更谈不上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些培训机构大多只能开展一些短期的、零散的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和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时间一般都在2个月以内,且接受教育和培训的面还比较小。即使是“阳光工程”培训,无论是从培训时间和内容,还是从培训人数上看,都是十分有限的,培训质量更有待提高。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难的成因分析

3.1 思想认识不到位

(1)农村劳动力本身认识不到位。由于农村劳动力本身的素质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政策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忧患意识,片面地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因而不愿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

(2)培训机构认识不到位。各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认识不足,正面宣传不够,致使许多农村劳动力对阳光工程不了解。据调查,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培训是靠从亲友处获得的信息,而从公众信息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却很少。

(3)部分领导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本身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为各级政府直接培养税源,相反还需要增加政府投入,加重财政负担。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工作上存在着重布置、轻检查,重号召、轻落实的现象,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良好氛围。

3.2 培训政策不完善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教育转移培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在我国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三农”工作,农村劳动力教育转移培训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其他工作而言,农村劳动力教育转移培训工作仍然没有摆上重要位置。从法律法规的层面看,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以及《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等,为除农村劳动力以外的各类劳动者的培训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至今为止,农村劳动力教育转移培训的权益却仍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培训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其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完全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政策层面上看,尽管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文件,召开了会议,但相关的政策措施仍然不够具体和明确,特别是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此外,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项目扶助和支持力度也明显不够。

3.3 培训经费不充裕

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编印文字资料、制作声像教材、组织和培训师资、添置教学器材、建设或租用教学和实习场地、安排学生食宿等,且培训人员数量巨大,经费开支很大。因此政府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然而,除“阳光工程”安排了一定经费外,各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基本上没有专项经费投入。尽管各级地方政府都拿出了部分资金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进行补助,但却远远不能弥补培训支出的需要。据娄底市有关部门测算,按全市每年培训24.5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省定标准每人安排400元培训经费计算,全市共需培训经费 9800万元,而目前各级各部门的各项培训投入总共也不足1000万元,缺口很大。另据调查,农村劳动力参加一个2~3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一般支出要上千元,这对还在求生存的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讲,只能是望而却步。

3.4 培训内容不实用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普遍存在目标单一、专业设置老化、课程设置狭窄、教育内容陈旧、脱离城乡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实际,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基础薄弱。目前,主要面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服务和培训模式已自成体系,初具规模,但这种服务和培训体系不能适应大批农民工流动就业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近几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基础薄弱。

(2)适合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和培训项目少。全省各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虽然开展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但岗位类型、服务模式往往不适应农民工的需要,公共性服务明显不足。

(3)转移培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编制和经费的原因,一些培训机构特别是乡镇级的培训机构,师资十分缺乏,大部分专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再培训,知识老化,实践操作技能差,授课技巧差。实验实习设备也大多陈旧老化,甚至缺乏起码的教学、实习场地和设备,更谈不上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培训教材也是传统产业方面的教材多,新兴产业方面的教材少;因此一些培训机构往往是当时具有什么培训条件,农村劳动力就被动接受什么培训;有些培训机构只追求参加人数,不关心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这种培训模式,造成了培训与就业的联系脱节,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际效果。

4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难的对策建议

4.1 理清思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以农村劳动力深度开发、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有序流动为总体目标,以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各种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城乡各类转移培训资源为载体,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数量和结构,建立上下沟通、左右协调、远近结合、国内外对接、城乡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要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就业计划指导范畴,尽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转移培训机制,扩大转移培训规模,增强转移培训效果。在培训的工作机制上,要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输出地培训为主转变为输出地、输入地共同培训;从城乡分离转变为城乡统筹;从二元投入体制转变为多元投入体制;从行政推动转变为市场需求驱动。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教中心以及各类成人文化学校、相关科研机构和农村党员干部远教站点成为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

4.2 加强管理,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法规政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突出瓶颈就是劳动力素质较低,不能满足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专门法规政策,对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和转移培训实行独立立法,通过立法,健全培训体系,规范有关部门和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规定和鼓励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培训;确定农民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加强教学设施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基地等工作,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健康发展;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学校举办农民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民营机构等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自身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4.3 广辟渠道,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投入

由于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贫困性,由农村劳动力自己支付培训费用显然不可能。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树立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培养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的投入保障制度。

(1)应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经费。各级政府应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经费,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顺利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使农村劳动力免费或低费享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咨询、就业服务补贴和奖励等,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自觉地参加各类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基金。建议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用工企业应加大投入,并鼓励社会捐赠,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示范点建设,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补贴专业农户进修深造,表彰和奖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

(3)鼓励民间资本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机构组织。国家对民间设立的培训机构、组织给与税收、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优惠和帮助,并加强指导与管理,使民间资本解除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培训机构市场。

4.4 创新方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际效果

要根据市场设置专业,根据优势特色产业树立培训品牌;坚持以短为主,长短结合;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受训对象接受水平,选择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快速调整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转移培训效果。

(1)支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特点,选择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主导产业,对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做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在培训方式上,既要采取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等快捷便利覆盖面大的形式,又要采取传统的面授辅导指导形式,形成科技推广、培训、示范、应用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积极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工作方法上,应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2)支持开展对新增农村劳动力的引导性培训。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已经成为新增农村劳动力的主体,要对他们开展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把进城务工前、中、后各个环节应该了解或掌握的知识、信息和常识传授给他们,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能力。各级都应按照国办发〔2003〕79号文件精神,全面启动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9+1”、“12+1”培训工程,为农村毕业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奠定基础。

(3)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以就业为导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模,根据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实现就业与培训的有效对接。

[1]彭京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李瑞芬,何美丽,郭爱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哈尔滨市农科院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R].哈尔滨:哈尔滨市农科院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7.

[4]王伟光.建设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曾一春.下大力气加快培养造就新型农村劳动力[N].农村劳动力日报,2006-06-04.

[6]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北京: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06.

[7]白小雪,崔秉鑫.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思考[J].农村研究,2008(12):17~18.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