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2010-08-15武智英

科学之友 2010年8期
关键词:语法交际英语教学

武智英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1 导言

教授语言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浙江大学编写的《新编大学英语》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的教学方法恰恰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这一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上也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但同时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为良好的英语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英语教学方法之前,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所需,是非常必要的。

2 调查

许多教师经常报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开口讲话,同时,一些学生认为一旦被教师选中参与某项活动那将是一件很不幸的事。由于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无法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结果,这些教师不得不又重新使用旧的教学方法——一切全部由教师一人来做(一言堂)。为了找出其中原因,笔者作了一个调查来了解学生心理。调查的结果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大相径庭。实际上,学生们非常渴望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他们也已认识到应该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既然如此,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依旧表现为闭口不言,它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2.1 客观原因

(1)传统的英语教学特点:多年以来,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使得学生过度地依赖教师。一旦启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他们很难适应,表现的无所适从。

(2)传统的英语教材特点:重语法、轻口语。长此以往,学生们有话不会说,有话说不出。

(3)传统的英语教材内容:单调枯燥,不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参与度低。

(4)语言环境。对于国内学生来说,缺乏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要养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是不容易的。

(5)教师角色。教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现代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能够扮演多重角色,诸如:组织者、向导、耐心的听众和积极的参与者。然而,现如今的很多教师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2.2 主观原因

(1)缺乏自信。由于平时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在实际生活当中又很少有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所以学生们总是觉得张不开口。尽管他们掌握的词汇已达到一定数量,但却无法合理使用,尤其是当需要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学生发现张不开嘴,无所适从。这可能会进一步挫伤他们。

(2)一些学生担心在大家面前丢面子。例如:单词不会写,说话前后矛盾、结结巴巴,教师一味的挑毛病……在这些所谓的令人尴尬的情形下,学生会觉得很难堪。

与10年前的学生相比,如今的学生思维更活跃,想法更实际,思想更超前。他们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同时更是为了适应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用必要的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

由于已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学改革的势在必行,教师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转变,并为此做好准备——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增强语言交际能力;从一味的讲解语法到语言的真正运用;从单调乏味的分析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等。

3 建议

3.1 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To improve interest in another language,we must maintain a lively attention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among students.”(Riwerz,1987)。活动的前提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例如: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他们不得不进行独立思考);也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教学活动以内容为中心,大量使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讨论或者辩论等活动形式。只要方法得当,都会为学习语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记得一次课上,《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课练习当中有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Once bitten,twice shy”。这时,笔者让学生把这一谚语故事讲出来,但要求是按座位顺序一人讲一句(类似于成语接龙),人数不限,讲完为止,最后一人加以总结。结果,话音一落,大家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在这一活动当中,学生丝毫没有紧张感(因为人人都有份,且话不需太长);事先也无需任何准备(不必去翻书,背诵);很随机(后一人不知前一人会讲到哪,自己又将要讲什么)。结果故事讲完了,可还有一半学生没轮上。当时他们的脸上有些许遗憾,看得出他们也很想参与,与此同时,也表明在其他学生讲故事的同时,他们在下面思维活跃,积极准备。这样的活动,少了死板,多了轻松,人人参与,何乐而不为!

3.2 教材内容应力求集实用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语言循序渐进

课堂活动不仅应注重形式,而更重要的则是内容。内容是语言的灵魂。“Men are intelligent creatures who will feel bored when their intelligent needs cannot be met”(刘润清,1991) 如果学生被迫就某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话题去谈论,他们又怎会表现出真正的兴趣?“Language is best taught when it is being used to transmit a message not when it is explicitly taught for conscious learning.”(Krashen,1983)因此,教师应力求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会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当教学活动的内容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可读性时,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一次,《新编大学英语》中有一单元名为“Holidays and Special Days”,其练习涉及到中国的春节。于是作者将全班分为正反两方,让其就欢度春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学生的表现让教师感到很吃惊。没想到这场辩论如此激烈:那些原本不敢说话的学生此时竟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场辩论之中;原本沉默寡言的也变得伶牙俐齿;原本不愿说话的也不甘心只当听众,一时间双方辩论难分胜负。一场辩论下来,教师发现学生都变得信心百倍,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已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英语来解决问题——交流了,此时他们也不再担心会出错导致丢面子。由此可见,学生之所以能争先恐后参与这场辩论,究其原因是因为春节是每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节日,也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节日,基于此,学生绝对是有感而发,且感受颇多,这种发自内心的切身感受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

3.3 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家布鲁纳(J.S Bruner)提出“学习者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的理论,“学习者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是指导者(guide),不是主宰者(god),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归纳,去发现规律,这就是所谓的“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发现法以探究性的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让学生自我去发现。

现代英语教学正是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保持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主动参与到语言运用当中去。而在传统英语课堂当中,教师是主要的知识传授者。此时的学生难免会有被动接受或“填鸭”的感觉。所以,在现代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临时充当“教师”的角色,但前提是提前布置任务(准备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但不提前指定学生(人人皆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此任务应当是通过准备较易被学生所掌握(避免因难度大而在课堂上犯太多错误从而挫伤学生积极性),同时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所有学生课前都会积极准备,既锻炼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发挥;课堂上,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因为课下的充分准备而想展示一番自我。

另外,由于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几乎是凭借自己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个教学,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也会导致学生课堂上的被动参与。所以,在现代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语言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外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目的出发来决定教学内容和科学方法。英国的威尔金斯(D.Wilkins)可以说是交际法的创始人。交际法的大纲不以语法项目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而是以功能项目和意念为基础。当然,这不是说他们忽视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把语法项目按功能和意念加以整理,让语法形式服从于语言功能。交际法强调教材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语言,而不是为了体现某种语法现象而特意凑合的语言。而且,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境之中,而不是对着一个女生问:“Are you a girl or a boy?”。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制定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地道的语言,而不是语法知识。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在现代外语教学背景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的交流活动,使他们能够主动的、自如的运用语言。

3.4 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力求创造一种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应对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上课易紧张,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予以公平对待;善于抓住每一位学生的需求,给以热心、主动帮助,使他们觉得是和教师一起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递信息;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乔姆斯基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按“假设(hypothesis)——验证(testing)——纠正(correction)”过程进行的。就是说,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很自然的,用不着大惊小怪。纠正学生的错误时,教师要分清轻重缓急,对确实影响思想表达的错误,可以及时指出。对不熟练或紧张出现的错误可以放过,少纠正(undercorrection)比过多纠正(overcorrection)好,事后指出或提醒比当场训斥好,其目的是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给他们造成心理障碍;此外教师应在教学中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让他们获得一些成就感,使之树立一定的信心。如果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友好的关系,教学就会因此而顺利进行。

4 总结

语言教学是双方面的运作。没有学生的参与,语言教学就没有意义。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坚定地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正是保证英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之所在。《新编大学英语》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的教学方法恰恰是这一改革迈出的第一步。然而,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1]Riwerz,W.M.“Interaction as the key to teaching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in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iu Runqing.“Development Tendenc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99/1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Krashen,S.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1983

[4]应惠兰.新编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语法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两块磁的交际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