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全球金融危机中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010-08-15王淑萍

科学之友 2010年9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王淑萍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在2008年后期发生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程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远甚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由此引起的金融风暴更是对全球金融秩序构成严重威胁。然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在应对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所表现出的胆识和从容,充分显示出了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实力,令世界叹为观止。

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抵御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原因有很多,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区域经济规划,不断推进和完善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使得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抵抗力增强”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1 区域经济未伤元气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大、波及之广,在整个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但中国在应对危机时所表现出的承受力、抵抗能力和实力,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里,还是在发达国家中,都是少有的。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实行资本管制以及货币政策较为稳健等,这些都是帮助中国较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更为主要的一点是,它与中国特有的区域经济格局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将全国分成大小不同的区域经济板块,这些板块所受的冲击程度是不同的:东部沿海地区受的影响要大一些,出口及国际贸易等均受到较大冲击,这是缘于这些地区的国际化、全球化经济相对较深,对外资投资推动的依赖性较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则主要是依靠区域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消费来推动,外资投资所占比例小,依赖性较弱。这种因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区域规划格局,其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区域经济的梯度特征,正因为如此,使得各区域板块所受的影响逐渐递减,抗击能力逐渐增强,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东方不亮西方亮”。

与此同时,正因为各区域经济创伤不大,并未伤了元气,因此整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经济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再加上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扩大内需,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相信一定时期后必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2 战略格局已经形成

2.1 区域经济的形成

中国从学科上提出区域经济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至今只有短短的十七八年时间,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中国区域经济问题之所以突出和迫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因为各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因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改革开放一个典型特征,或者说是区域政府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于,中央集权体制向地方分权体制的过渡。基于此,地方政府能够更加解放思想搞发展,同时他们也有很大的发展经济的需求,这些都成为巨大的发展动力,推动了各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区域经济从开始到现在,虽然不到20年,但是发展很迅速。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更是把区域规划摆上了国家战略高度,放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下到乡镇长,上到党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都在谈区域经济,虽然角度不同、层面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

2.2 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格局

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这些区域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从中央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上来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格局。

(1)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四大板块”,即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对“四大板块”也都有了明确的空间界定和功能定位,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四大板块”发展形势已经很清晰,方向和目标也很明确。

(2)在其他的区域层面上,也形成了比较完善、比较成熟的区域发展布局,如在东部沿海地区,有我们都很熟知的三大都市圈即珠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和环渤海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这些区域都在实施一体化经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在国家层面上还启动实施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希望通过区域规划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同城效应”。比方说成渝试验区、武汉都市圈与长沙城市群试验区,他们的区域发展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有了共同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另外就是在沿海新区、比方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东中西部地区等都有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4)中国还开始启动了主体工程区的规划,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开发力度的不同,划定了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

从2008年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看,呈现出一个可喜的局面,那就是中部、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经济增长都超过了东部地区,这充分说明当前这种区域经济格局的成效。当然,要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并落到各个层面上,应该说任务艰巨,困难和阻力也很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3 亟待建立有效补偿机制

3.1 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

当前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这3个方面:

(1)原来规划东部率先崛起,对东部地区倾斜式投入,意在通过东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带动性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东部区域和外部的经济联络更为紧密,而与中、西部区域的联系较弱;同时,各板块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互动性不强,各区域间的发展极不平衡。

(2)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不顾资源条件、环境承载力的现实,过度开发导致环境压力增大,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

(3)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割据还比较突出,整体意识还较欠缺,部分地区间还存在上游开发、下游除害,资源输出地输出了资源却留下了污染等问题。

3.2 区域发展中有效的补偿机制

如何解决好区域间的利益协调关系,特别是在资源、流域开发过程中怎样实现有效的补偿机制,还有待突破。

(1)从国家层面来说,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改革财政税收体系,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因地制宜地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适当增加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向,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调机制,恰当处理地区经济垄断现象等。

(2)从区域之间来说,东部发展较快的省份要协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在区域、流域之间通过协商、谈判、合作等方式,建立健全长效的补偿机制,避免因无序开发导致资源、环境等严重恶化。

(3)除此之外,区域自身应当加快发展,可以通过建立跨省市综合实验区等方式,把原本独立的,但外部影响突出的相邻地区也纳入进来,实现内部化,统一规划、统一协调。

(4)国外做得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稳定,突出的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在政府范围内有法律依据,协调补偿机制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例如欧盟国家,除了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扶持落后区域经济发展外,州与州之间也建立了横向转移支付,发达地区拿出资金扶持落后地区。因为有立法基础,协调机构便有法可依,避免了松散机构式的“有心无力”。

4 应加快外来资本的根植化

(1)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冲击更为突出,出口、贸易明显减缓,如果说原来还有主动性选择的话,如今主要靠外部资本推动已不再现实,加快经济方式转型迫在眉睫。这些问题引起了中央和各级区域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区域政府都在转变战略,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加快由靠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自主创新型为主转变。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好的现象,原来区域间都很独立,松散式发展,互相间的竞争多于合作,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区域政府意识到了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各区域政府全局观念、系统观念及利益一体化观念已经树立起来了。

(2)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大明朗,从规划上来说,笔者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区域政府在规划上一定要高度考虑国际形势的变化。现在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全球化时代,是国际接轨一体化经济,无论是大区域发展,还是小区域发展,都与国际经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各区域政府需要一个更开放、更全球化的视野;另一方面,区域政府也要充分重视自身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以确保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共同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通用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不可否认,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由于过重依赖GDP,而忽略了GNP的意义,由此付出了许多惨重代价。但我们也应当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形式,值得肯定的是,GDP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比方说增加就业、带动产业发展、增加税收等;而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一个投资收益的问题,并不能增加就业等。当然,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当GDP达到一定程度时,对GNP的需求会更加迫切。

(3)所以不能单纯地抵制外来资本,一味地扶持民营企业。现在所要做的是,在一开始吸收外资时就要考虑它们的根植化和本土化,规划要和区域长远发展联系起来,使其能为我所用,尤其是对于金融性投资、产业资本,因为它们的流动性很大,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控制手段,避免因为它们的突然撤离产生“措手不及”的负面影响。套用俄罗斯等国家的有关规定:如果你在我们危机的时候突然撤离,那当我们环境稳定时,你就别想再来了!

[1]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

[2]林毅夫,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

[3]刘旭华,王劲峰,孟斌.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J].地理研究,2004.

[4]TSUI K Y.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 1952-1985[J].Journalof Comparative Econom ics,1991.

[5]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