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科技转移的内在动因

2010-08-15

科技传播 2010年15期
关键词:需方供方动因

任 海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探析科技转移的内在动因

任 海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科学技术既是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成果和产物,又是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工具和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科技转移的内在动因,希望能为科技转移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科技转移;动因;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的过程就是科技转移的过程。科技转移经过发明产生 ——传播扩散——实践应用——发展创新——再一次传播扩散——再一次实践应用……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发展的,也正因为这种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科技效益的普及化和最大化,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不断的提高,高科技才层出不穷。

科技转移是科学技术从理论知识层面、手段方法层面向具体应用层面、社会实践层面的过渡和传播,是科学技术最终的目的和任务。它不仅包括科学的转移和技术的转移,更涵盖科学和技术的共同转移。很多学者和专家对科技转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在经济理论中首次被使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60年代开始,系统地研究技术革新传播的理论已经成为专门领域,在美国的经济学中,重点是研究工业技术的传播。60年代后期至今,作为国际性的研究课题,科技转移变成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开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科技转移”问题,讨论如何将发达国家的科技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73年在国际经济学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增长中科技的合作问题,对科技转移的研究采用了经济学方法。

马克思曾经说,整个生产过程不是劳动者的直接技巧,而是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在这里“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实践中的转移,最终目的是获得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邓小平就提出: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但是目前,科技转移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在一次重要的国家级会议上,一位中科院院士、研究所所长曾痛心地说:“国家每年给我们所科研经费几个亿,但取得的专利成果中,能真正实现转化的也就5%,95%还都在保险柜子里锁着呢!”这并非个案。据报道,我国目前有八成科技成果还在科研部门的仓库里“睡大觉”。针对这种情况研究影响科技转移的症结,开辟科技转化为成果的“绿色通道”,大大提高科技转移率,切实使科技远离“沉睡”状态。

科技转移是动态的历史现象。在科技转移中,科技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科技在社会生产的部门结构中具有相关性,科技要素在科技体系中的结合是协调统一的,科技转移是包含多种资源转化在内的一种综合性资源转化,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要素之间高效联动的结果。所以说,科技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使科技转移沿着某种方向、通过某种渠道、采用某种过程进行,科技转移的方向是多向性的,范围很广泛,过程也比较复杂。

科技转移按照方向来看,科技转移可以进行纵向上的转移。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也就是科技产生、发展、应用和转移的历史。在人类的最早期阶段即原始社会时,人们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用的是石斧等石器,过得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捕鱼狩猎那样有时连生存都不能完全满足原始生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播种、炼铁这样简单的科技被产生、应用,多数人们学会并掌握了这一简单的科技,人类的生活也随之进步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特别是工业近代化的完成,使近代工业科技代替了成为核心。到了70年代以后,以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为标志的现代科技,正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天,信息科技成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最有前途的领域,它带来了新的科技革命,也使科技发展产生了加速度。

科技转移也可以进行横向上的转移。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人、机械设备和情报信息3种要素,这3种要素的一定结合,表现为一定的科技形态。所谓科技转移,就是这3种要素的转移,就是这3种要素结合而成的科技形态的转移。机械设备的转移,实际上是直接引进生产力,尤其引进成套设备,见效很快。人的因素的转移、智力引进是现代科技转移中一本万利的事情。科技情报信息在现代科技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它可以促进对现有科技要素的结合方式加以适当变更,以制造出新的科技项目。科技转移在横向上可以按3种方式进行:一是通过建筑工程、机械装置等形态的实物形态转移;二是通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设计文稿等形态的信息形态转移;三是通过科技人才引进、交流等以人为形态的能力型转移。横向型的科技转移可以在研究开发机构向企业的转移,可以在企业内的转移,可以在企业间的转移,可以在产业内的转移和产业间的转移,可以在地区内的转移和地区间的转移,可以在国内转移和国际间的转移。同时,科技转移可以在一产业中进行,可以在二产业中进行,可以在三产生中进行,也可以同时在三个产业中进行。

科技转移还可以跨越国境来进行。一是分为简单转移与科技吸收。简单转移是指科技的受方直接应用供方的科技,供方不管受方的工业基础、管理与科技水平如何,也不问受方采用所转移的科技后能否消化吸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产业移植,是把一国的产业移植到另一国;二是分为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垂直转移是指以发达国家为科技供方、发展中国家为科技受方所进行的科技转移。垂直转移都是指科技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水平转移则是指科技水平或经济发达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之间的科技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技转移即属于水平科技转移;三是分为商业性科技转移与非商业性转移。商业性科技转移是指按一般商业条件、以不同国家的企业作为交易主体进行的科技转移,是有偿的科技转移,又称国际科技贸易。非商业性科技转移是指以政府援助、科技交流、培训考察方向等形式进行的科技转移。

科技转移是有条件性的。尽管科技转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纵向转移、横向转移,有企业之间的转称、行业之间的转移和国家之间的转移等等,但无论哪种形式的科技转移,其实质都是科技由科技供方向科技需方的转移过程。科技转移的条件主要在于科技供方和科技需方之间存在着科技位差,即双方之间科技水平存在差距,这样就有可能使科技供方将科技成果转移,输送出去,而科技需方利用科技转移,引进所需要的科技来促进自己的科技水平提升。

科技转移的社会经济意义是科技转移的直接动因。科技生产由始至终的复杂性和高投入与科技转应用的低成本决定了科技转移的经济性。比如,就知识的生产而言,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定律的发现与研究其实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牛顿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研究才发现了这一定律,它是物理学家们的大量精力结合,而今天一个中学生学会这一定理只要花1个小时的时间。

就社会经济效益而言,一项重大科技项目只有当它形成产业规模以后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而形成产业的过程,必然是科技在各层次产业内转移、扩散的过程。因而,就社会来说,科技转移是科技发展、进步、生产率提高的基本途径。科技的首创只能提高单个企业的生产率,科技的转移才能提高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生产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转移比科技首创具有更重要的经济意义。

科技转移中的供方意愿是科技转移的主要动因。科技供方意愿转让科技的主要动因有多种,其主要取决于科技供方本身对科技研究的目的性,目的性决定了科技供方提供科技动力。科技供方的主要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接获取经济效益。我们知道,经济意义是科技转移的直接动因。当科技供方研发科技成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转移其成果,来换取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实现供方自己的社会经济意义。如果科技供方是一个企业性质,所研发的科技对本企业适用时,该供方一般不会转移科技成果,如果该科技成果不适用了或转移后也不会威胁自身企业时,该企业一般会转移科技成果,从而给企业增加收益。

二是防止无偿转移。由于科技是有价值性的,并且价值潜能巨大,而它的载体的基本形态往往是一种信息,而信息的扩散很难掌控,科技信息价值随着社会环境和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控制信息成本过高或无法控制科技无偿外泄时,科技供方都会主动有偿转让,以免造成科技信息贬值。

三是进行有效竞争。一个科技供方可以研发出一种科技成果,也可以研发出多种科技成果,同时一种科技成果或者相似的科技成果可以由多个科技供方所拥有,那么科技供方在转移科技成果的时,科技需求方可向多个供方寻求科技,这样一定程度上存着竞争。如果科技供方不适时转移科技,科技供方就可能失去获得转移收入的机会。

四是获取附带效益。科技转移形式可以跨地区、跨国度,也可以跨行业,在转移科技同时,科技供方从表面上看直接获取的是经济利益,其实在获取直接经济利益的同时,还有其它的效益,比如一个发达国家的科技供方向一个落后地区的科技需方转移了一项科技成果,它在得到直接经济利益的同时,为科技供方进入科技需方领域市场提供了机会,这个就可以得到这一科技成果的品牌效益,可以得到科技供方所以公司的社会效益,甚至可以得到这个国家的政治效益。

科技转移中科技需方需求是科技转移的关键动因。科技需方为了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总是千方百计有目的的寻求与科技供方合作,促使引进更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科技成果,在这种状况下,就产生了市场对科技的需求。市场需求越强烈,越会刺激科技转移的速度和成功率。所以说科技转移中科技需方需求是科技转移的关键动因。科技需方获取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提高研发能力。虽然科技需方对科技的需求强烈,但科技需方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比如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对技术创新产权的保护不利,缺乏科技创新的人才,缺少科技创新的环境、设施和必要的经费,导致需方仅凭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是远远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的。所以达样的情况下,科技需方必然产生对新科技的需求,必然注重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其实新经济时代是一个讲求合作、共享、多赢的时代,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则更不应该“闭门造车”,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多与其他企业进行资金、技术、生产等领域的合作,可以实现科技的互补与共享。科技需方可以与科技供方进行科技转移方面的合作,因为科技供方的科研实力比较雄厚,其科研成果也是比较成熟的,与他们合作,会获得较高的技术起点。科技需方还可以与中介机构合作,这些中介机构可以提供科技项目信息和科技信息,发布政府采购和科技招标信息,为科技信息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服务。

二是节约研发费用。科技需方的经营,盈利是首要的,其中节约开支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如何不断降低成本,是科技需方必须研究的课题,而降低研发的成本,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科技研发费用包括多种,比如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费用,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费用,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等费用,研发活动中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等费用。科技研发需要大量的投入,科技需方不具备以上费用,或者具有一部分,为了节约成本,还能得到科技成果,只有向科技供方寻求合作。科技需方可以向科技供方直接转移现成的科技成果,也可以也科技供方合作研发,需方通过与供方建立联盟契约关系,在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及社会身份的同时,在一段时间内协作从事技术或者产品项目研究开发,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节省研发时间。 科技的研发活动不是偶发的、个体的、不连续的短期行为,而是常规性的、有组织的、渐进积累的长期活动。科技需方如果在技术水平不太高、科研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试图在短期内通过高强度的科技研究活动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比如德国的大众汽车遍布中国各地,大众的汽车制造科技十分成熟,而这一科技日趋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经历了30年的艰苦努力,才具有世界竞争力。目前我国境内也引进了大众汽车公司,采用这一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出数以万计的汽车。如果我国境内的公司仅靠自己的科研,达到目前大众的科技水平,可能还要数年之后,而引进大众公司现成的科技,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加入对科技的投入,着力提高创新效率。既要重视技术研发,更要重视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才能节省追赶发达国家所需要的时间。科技需方引进科技供方的科技成果,大量节省了研发时间,为科技快速转移提供了市场需求动力。

四是减少研发风险。科技研发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回报高、但投入大,风险也大。科技需方自身不进行科技研发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研发的风险较大。一是来自市场的风险,新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用于科技技研发的投资无法收回;二是科技本身的风险,如科技本身不成熟,科技的飞速变化和科技的使用效果等。这些风险的存在导致科技需方进行科技研发的动力不足。如何减少费用,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从而降低研发风险,是科技需方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科技需方通过社会协作,降低研发风险。科技研发参与者不应限于科技需方自身,一些具有科技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是一支非常强大而成本相对较低的力量,只要科技需方如能加以妥善引导,与之合作,使这些专业科研院所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专向的科研,就能实现多赢局面,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费用,极大限度降低研发风险。科技需方也可以通过资助科研院所承担基础研究工作,优先享有研发成果,科技需方对研究的成果评估并实施产业化,同时将市场信息反馈给科研机构并加以指导,各施所长,发挥协同效应,最终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

五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连接。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建构有效的科技转移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当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关键性工作。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分属两个系统,科技与经济不能良好地结合,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经济毅然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搞科技的人开始涉入经济,搞经济的人逐渐重视科技,科技供方与科技需方互相交叉。科技需方追求经济最大化,其实就是追求科技的贡献率,追求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连接,只有不断地引进新的科技成果,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的发展,这是科技需方促进科技转移的一个重要动因。

综上所述,科技转移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项新的科技项目被研发出来以后,只有将其转移到生产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科技转移具有经济合理性和客观可能性,因而,科技转移成为科技活动中最普遍、最活跃的现象之一。

[1]赵克.科学技术的制度供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7.

G30

A

1674-6708(2010)24-0002-03

book=11,ebook=66

猜你喜欢

需方供方动因
需求拉动与供应推动
——满足与创新问题
中国船级社大力推进海外供方认可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如何建立供方管理体系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需方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满意度分析——以青海省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方激励弱化提升路径研究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
浅析过程方法在采购供方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