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吉林市博物馆市场化发展的几点认识

2010-08-15

科学之友 2010年22期
关键词:吉林市吉林博物馆

王 丹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 吉林 132000)

近年来,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一直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商业化运营,在免费开放的大环境下,结合自身特点,纷纷在市场经济中分羹。吉林市博物馆通过创新化运作,不仅兼顾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且还促进了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

1 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实现展览创新

博物馆是一个常设性机构,如果只靠几个基本陈列,就会逐渐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因此要构筑精品工程,实施品牌战略。那种内容陈旧、曲高和寡、“以不变应万变”的展览是对观众的漠视与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展览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推出,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标准,最好的展览应该是受到公众欢迎,经得起市场考验,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结合”的展览。

吉林市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资源,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结合高科技的表现手段,办好“吉林陨石雨展览”,同时大胆创新,推出“陨石许愿”和“陨石婚礼”两大特色服务,树立了博物馆自身形象,形成了突出的品牌效应。

博物馆有资源优势,但是如何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关键在于创新。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博物馆系统优势,以经营为手段,运用市场交易方式,适时引进一些有良好效益的临时展览,不仅能克服基本陈列无法时常更新的弊端,而且有利于馆际交流和联系,对扩大双方社会影响都有好处。吉林市博物馆近年来相继从外省市引进40余个临时展览,其中“大型恐龙化石展”、“清代帝后御用珍品展”等展览在观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时,吉林市博物馆又积极将自己开发的“吉林陨石雨展览”、“金意庵书画艺术展”、“吉林牛子厚京剧与艺术展览”以及“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输送到外地博物馆、展览馆,在交流文化的同时,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精品展览的塑造虽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系统过程,需要软、硬环境的配合,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完善,但塑造成功的品牌会为博物馆乃至一个城市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确立目标观众群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多,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事业。因此,博物馆应主动迎合社会,利用自身行业的优势,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吸引观众了解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在博物馆传播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掌握着传播媒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观众的感受出发,提供精品展览;设计针对性问卷,直接或间接的摸清观众的消费底细,对博物馆观众在哪里、数量有多少、他们有什么样的消费特点,以何种方式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等信息建立科学的观众档案,把握时代脉搏,准确定位展览的开发方向;就某一展览可以做观众满意度和评估研究,尽可能地缩小观众与博物馆之间长久以来形成的心理差距,竭力使观众不仅身临其境还能直接参与其事,真正满足观众的需求。

鉴于此,吉林市博物馆不仅主动走出馆门组织观众,而且开始重视观众的调研摸底,初步建立起博物馆观众市场网络,创新建设了“旅行社协会”、“社会团体协会”、“社会各局办公室主任联谊会”、“新闻媒体”、“学校辅导员”五条联络热线。这种方式的网络,对博物馆举办展览、组织观众起到了非常便捷的效果。博物馆一改往日门可罗雀的状态,仅去年就接待观众达100多万人次。

目前博物馆已经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在临时展览的市场化运作方面,我们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优惠措施,力保展览有效益、观众得实惠。同时,我们还向全市多所中小学发送近万张赠票。种种优惠措施,大大缩小了购票群体范围,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3 发展文化产业,变“输血”为“造血”

博物馆是公益性事业,但不能因为是政府拨款就无所作为。博物馆免费开放所需的配套设施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是不够的。因此,博物馆要大胆尝试、加强自身运作,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良性循环。商业性经营模式成为博物馆解决经费紧张的重要途径。只有博物馆始终将公益性放在首位,并且这些收入是用于维持博物馆日常运转的,这种模式就应该得到鼓励。

2008年,吉林市博物馆对馆内建筑布局重新进行了设计改造,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开办了“雾凇画廊”、“艺苑画廊”、“收藏家艺术画廊”等三个高品位画廊,免费向社会开放。不但实现了创收,更重要的是克服了基本展览陈列手段简单、举办的临时展览不多的不足,实现了以“产”促“展”,极大的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场馆的使用率,将公益性与市场化结合,为博物馆的自身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商品产业化是必然选择。博物馆要想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就得有适销对路的文化商品去占领市场份额。吉林市博物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开发制作与展览相关的“吉林牛子厚展览”、“吉林陨石雨展览”、“松花湖浪木艺术展览”等三个旅游纪念品光碟、模型;创新研制了陨石系列饰品、仿真雾凇模型;联合印制了邹毅雾凇冰雪图片影集、陨石雨书签等特色商品。提高了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 “以文补文”。

文物店解放思想,改变经营方式,利用代卖、代销的方法,增加了松花湖浪木、子弹壳饰品、名车系列等纪念品,并采取参加庙会展销、在各大展览中直销等办法,丰富了文物店商品,提高了经济效益。

4 借用媒体等社会力量,提升博物馆公众形象

吉林市博物馆2008年五一、十一期间举办的两个大型临时展览,从筹备之初,就与吉林市主流媒体合作,策划制作了一系列宣传报道计划,借助吉林市电视台、电台、吉林日报等媒体的资源优势,对展览进行了全程的宣传推广。在开展前一个月,各大媒体就拉开了展览宣传的大幕,使市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展览信息,之后的时间里,又以大量篇幅对展览展出情况、观众参观反响等进行了连续报道。随着展览影响的不断扩大,各大媒体纷纷开辟专栏或专版对展览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介绍。经过各大媒体的密集报道,短期内迅速在吉林地区掀起了强劲的宣传浪潮,极大的增强了展览的社会影响,使展览人气不断高涨。这是博物馆与媒体实现共舞共赢的成功范本。

当然,博物馆与媒体的合作应不仅限于对大型展览的宣传报道,从展览的制作、文物的征集和收藏保管,到馆舍的修缮、职工的文化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宣传的素材。博物馆可以与媒体及社会组织联合举办与博物馆相关的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有助于公众了解博物馆,扩大知名度,提升博物馆公众形象。另外,还应鼓励本馆职工积极向报刊、杂志等投稿,反映博物馆的新动态、新气象等。

博物馆要积极运用两级、多级传播理论,舆论先行,加强宣传和在观众心目中的认可度,获得整个社会的关注,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才是关键。

5 创新思路,开拓博物馆市场运作新路向

今天博物馆的角色由保存文物发展到诠释文化,由静态陈列物品发展到文化沟通与交流。博物馆已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成为主导群众教育、休闲文化的要素。在市场经济与消费文化的主导下,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不再是内部的业务管理,更需要向外拓展业务,我们要主动走出去,广泛进行联系,根据单位、团体、企业的要求,为他们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促销;博物馆更需要加大外部的行销、传播、公关力度,与社区群众建造密切的关系,营造赞助者的支持条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播企业文化的同时,开发出新的领域,开拓出新的市场。

综上所述,虽然吉林市博物馆市场化探索的初步尝试仍然处于浅层次,但是这些有益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传统博物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方向,看到了博物馆与市场结合的巨大空间。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博物馆必须利用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性质、任务,立足“公益性”,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市场化运作道路,使博物馆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这扇文化之门,充分享受博物馆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吉林市吉林博物馆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博物馆
吉林卷
露天博物馆
Impact of IEC61850 Based Digital Substation on Busbar Protection
吉林出版集团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