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村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
2010-08-15撰文黄福良
□撰文/黄福良
特色旅游村由于具有投入资金少、吸纳游客多、百姓致富快等优点,并可以使农民“足不出户就业创业、经营山水增收致富”,正成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磐安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磐安特色旅游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2005年该县开展特色旅游村建设以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特色旅游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环境明显改善。经过几年的整治,村庄道路硬化、亮化、洁化、绿化等项目得到了较好实施,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批设施健全、服务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相继建成。
进度持续加快。2008年以来,该县对大皿、榉溪等8个基础较好、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进行重点建设,并由8名县领导牵头联系,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色村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今后,榉溪、向头、马塘、横路等村将陆续对外开放,届时全县的特色旅游村将由目前的“点状”逐步向“带状”和“块状”发展。
效益逐步显现。管头、石下、陈界等村通过特色旅游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不仅就地转移了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丰富了旅游内涵,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2009年,全县8个特色旅游村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经营收入1265万元;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6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3000人左右。其中,仅管头村就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达500多万元,管头的成功经营模式被金华市旅游局称为“管头模式”。
认识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该县“旅居兴县”战略的深入实施,许多干部群众已逐步认识到磐安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点小且分散,只有通过特色旅游村建设将这些分散的小景点串点成线,才能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在管头村的示范带动下,玉山、尖山等地群众自发建设特色旅游村、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磐安特色旅游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该县特色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信心不足,重视不够。部分干部群众认为该县特色旅游村建设缺乏核心景区的支撑和雄厚财力的支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潜力不足,希望不大。一些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对特色村概念模糊,工作重视不够,将特色旅游村等同于一般示范整治村。
方法不当,特色不特。目前,该县一些特色村呈现出“建筑城市化、绿地园林化、道路水泥化、活动简单化”倾向。多数农家乐存在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农”味不足,“乐”趣不多,游客容易出现“审美疲劳”。
投入不足,合力不强。到目前为止,该县尚未出台特色旅游村建设扶持政策,补助标准基本上参照示范整治,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一些特色旅游村仍处于“半生不熟”状态。由于没有统一的工作协调机制,少数部门仍存在各自为政、各唱各调等现象。
加快磐安特色旅游村建设的思路
今后,该县的特色村建设要全面推广“管头经验”,按照“规划引领、文化润色、景观改造、产业支撑、机制保障”的工作思路,通过5年的努力,再造8~10个“新管头”,并与各景区相互对接、串点成线,使磐安真正成为“乡旅胜地、养生天堂”。
规划引领。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资本。特色旅游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严格实施。首先,要科学选点。做到列入特色旅游村必须基本符合四个条件:一是旅游综合环境良好,交通便捷;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三是在旅游风景区附近;四是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发展旅游积极性高。根据国外经验,乡村旅游区在半径为30公里的区域才可以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对此,在东北台地,可以管头村为中心,重点建设向头、横路、马塘、陈界、廷潭岗,实行抱团发展;在诸永高速沿线,可通过建设石下、榉溪、大皿等特色村,带动周边的高姥山、九泄龙潭等景区的开发;在县城郊区,可以依托云山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加快安文镇石头村、中田、上马石村的特色村建设,着力形成以东北台地、诸永高速沿线和云山旅游度假区集群式的特色村发展格局。其次,要专项规划。与普通示范村相比,特色旅游村的规划需要从建设乡村旅游的角度进行专项规划。要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憩、嬉等旅游配套设施;要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理念,巧妙利用地势地貌和自然山水,依山建房,就势建景,浑然天成;对古民居保护型村庄,要注重研究新建筑与古建筑的“拼装”技术,使之融为一体。
文化润色。特色旅游村建设,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磐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和独特的炼火、龙虎大旗等民俗文化,而且儒家文化、舞龙文化、茶文化、药文化、菇文化源远流长。这是磐安特色村建设最大的特色,也是该县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开发好农村文化,走一条以文化彰显特色的特色村建设路子。一是要传承历史文脉。重点是要保护古村落、古民居。针对当前该县古村落、古民居多且散的特点和县乡两级财力薄弱的状况,要大力探索产权置换、社会认养以及政府补贴、农民改造等方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榉溪、佳村、马塘、大皿等村要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将文化融于建设中,使之成为最大卖点。同时,在东北台地或云山旅游度假区,要建立农耕文化展览馆,将具有磐安特色的水车、石臼、蓑衣等古农具统一存放展示,不仅可丰富旅游内涵,还可传承农耕文明。二是丰富文体活动。在东北台地等开发较为成熟、旅游人气较旺的地方,组织开展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舞龙灯、赏茶道、看婺剧以及炼火、先锋、树大旗等民俗表演,以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传播该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可针对城市年轻人的需求,组织开展篝火晚会、棋牌比赛等活动。三是完善文化设施。针对目前该县特色村文化休闲设施普遍较少的状况,要因地制宜地增设游步道、健身路径、健身房和棋牌室等,有条件的村可新建门球场、网球场等。
景观改造。要按照“村庄改造景观化”的理念,努力把特色村建设成一个风景独特的景区。要注重从各村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力求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保持自然风貌,彰显农村特色,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既要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要考虑与乡村景观的协调,使之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要继续突出抓好净化、洁化、绿化、美化等工程,积极开展治脏、治乱和改水、改厕等工作。要坚决克服村内空地“水泥化”倾向,次干道和人行道尽量用鹅卵石筑砌,多留绿地和水面。要引导农户提高绿化意识,做到“房前屋后,植树种草;田头地角,见缝插绿”,努力打造“人在林中、村在绿中”的优美景观,真正使特色旅游村“无处不景、无处不美”。
产业支撑。就是要依托特色旅游村良好的环境,走一条“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农旅互补”的产业发展路子。一是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理念,在管头、向头、榉溪等特色村周边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红花油茶、荷花等观光农业;大力发展摘茶、炒茶、品茶、购茶和赏茶花、摘茶籽、榨茶油、卖茶油等体验式休闲农业;积极开展种蔬菜、摘水果、掰玉米、挖竹笋、捉泥鳅等各种农事活动,使游客在磐安能够真正领略到农村特有的天然、纯朴、闲情和野趣。二是要规范发展农家乐。目前。磐安县群众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高涨,今后要在加大扶持的同时加强引导和规范,确保持续健康发展。财政、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在资金补助、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等方面对农家乐经营户给予支持和优惠。农办、劳动等部门要重点开展烹饪技术、餐饮住宿服务、接待礼节以及食品卫生控制、安全生产和休闲旅游管理等业务培训,逐步把农家乐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要大力推广管头村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并制定农家乐行业标准,防止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和低水平竞争。
机制保障。一是完善领导机制。特色旅游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县领导联系特色旅游村制度,并一定5年,做到“不出成效不脱钩”。二是完善筹资机制。要把特色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每年安排1000万以上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要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农家乐、农业产业等项目的贷款力度,并在贷款利率和期限上给予适当优惠。三是完善推介机制。将特色旅游村串入旅游线路并纳入全县旅游宣传体系,以“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为卖点对外营销,切实提高磐安特色旅游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