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导白永秀教授:打造中西部联动发展平台
2010-08-15白永秀
如何推进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针对目前西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东西部产业转移、金融危机等新的经济形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白永秀教授,作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建设中西部联动发展平台——打造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
白永秀认为,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要继续推进西部地区重点区的突破发展,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各主要城市群的建设。
西北部要加快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建设、呼包鄂城市群建设以及以榆林为中心的陕晋蒙宁甘次经济区域建设,从而盘活整个西北部的发展;西南部要继续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并以城市群以及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为纽带,联结西部功能区,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城市群和次经济区域实现重点开发。同时要依据经济联系、地域关系积极搭建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平台。
建议第一步以潼关为中心,建立以渭南、三门峡、运城为“三角”的黄河中下游小(内)三角洲经济区和以潼关为中心,以西安、郑州、太原为“三角”的黄河中下游大(外)以及泛三角洲经济区,从而形成跨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辐射宁夏、甘肃两省区的黄河中下游三角洲城市群及经济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以西安、郑州、太原、银川、兰州为支撑点的黄河五角洲,建设成能与京津冀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并列的全国性的经济区。
第一,推进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主要包括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晋中城市群等。要在推进每个城市群发展的同时,积极构建城市群之间分工合作的机制,通过产业分工、商业流通、技术合作以及交通连接等多种形式,增强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各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大关中城市群和泛关中城市群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将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连为一体,并通过城市群范围的扩展、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城市群辐射范围的扩大,最终将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连为一体,建立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的主体。
第二,培育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支持体系。根据目前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已有的产业结构,结合黄河中下游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优势,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应主要培育四条产业带:一是以陇海线天水至郑州段为轴心的辐射中西部的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带;二是东起郑州、西至天水,以洛阳、三门峡、潼关、渭南、西安、咸阳、宝鸡为主线的贯穿陇海线的现代立体物流产业带;三是以渭北、晋南为轴线,辐射陕北、晋北、豫中的煤化工产业带;四是沿陇海线和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三环环线,打造陕西、山西和河南中华特色文化旅游业产业带。
第三,完善以潼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的交通支持体系。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在现有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建设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高速公路环线:一是沿渭南-三门峡-运城-韩城建设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高速公路1环;二是沿洛阳-临汾-延安-庆阳-平凉-商洛-三门峡-洛阳建设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高速公路2环;三是沿郑州-长治-太原-榆林-天水-汉中-安康-南阳-许昌建设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高速公路3环。在航空运输方面:在建设现有民用机场同时,重点建设太原-延安-天水-咸阳-洛阳-郑州为主要中点城市的斜“V形”航空运输体系。此外,还可以考虑在西安、郑州、太原等中心城市建设城市轻轨、城市间快速轨道交通等。
第四,应尽快出台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开发计划。建议由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成立“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五省区政府(陕、晋、豫、甘、宁)共同参与,研究城市群发展中重大项目、工程及合作事宜的决策;专家委员会由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各类项目的调研论证,提供决策咨询;各城市跨行政区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跨区生产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重建等工作,促进城市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同时建议国务院出台《黄河中下游三角洲经济区开发纲要》,阐明开发和建立黄河中下游经济区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开发的步骤和对策,出台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发展的支持政策等。
协调产业发展——培育完善的产业新格局
10年来西部地区围绕西部特色产业的建设,西部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但是仍存在着“富国产业”与“富民产业”发展的不协调、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为此,针对目前西部产业发展的实际,白永秀建议,应在产业类型调整、产业体系构建、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建设完善西部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实施产业类型调整,形成“富国产业”与“富民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市场经济发展中,有两类产业:富民产业与富国产业。一些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其产业链条长、就业弹性高、关联度高,但是往往是低产值、低税收,大力发展这些产业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提高劳动者收入,实现富民,这类产业即为富民产业;另外一些产业,如能源化工产业,其产业大、税收多,但产业链条短、就业弹性小、关联度低,大力发展这类产业发展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富国,这类产业即为富国产业。因此,在深入开发阶段既要大力发展富国产业实现富国,更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实现富民。
第二,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产业体系。具体来讲,一是充分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的深加工、精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是深度挖掘产品特色,打造西部特色产品品牌;三是产业的选择要反映西部的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第三,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是一种随着退耕还林、种草植树以及自然环境治理而形成的以林草为主、自然衍生产品为辅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是由品种培育、种植、加工、销售、消费、科研等环节组成的一种新型产业链。生态产业是开放式的、渗透式的一种生态体系,它自动优化环境,从本质上解决生态问题,主动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尤其是在煤炭开发区加大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利润对生态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将生态产业培育成为能源化工产业的接替产业。
加大政策支持——实施特殊政策支持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单靠西部地区的自身努力仅仅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特殊政策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建议国家出台一些特殊政策。
第一,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差异政策。考虑到西部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实际状况,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的时序上和力度上将西部与东部有所区别,不搞一刀切,给西部企业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具体设想是,在每次中央宏观调控时,先对东部地区进行调控,后对西部地区进行调控,给西部企业一个自我调整的时间;在调控力度上,中央政府采取的对东西部的调控政策应有所区别,比如对西部的调控行业范围小一些,对西部企业的调控强度弱一些。此外,即使在宏观调控期间,也给西部的中小企业一些特殊政策。
第二,设立西部大开发人才基金。中央政府对西部人才培养与引进要给予特殊政策。如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三方共同出资设立西部大开发人才引进与奖励基金,加大对西部大开发人才引进与使用的激励力度。
第三,出台西部教育与科技发展的特殊政策。教育与科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因素,也是西部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源。建议中央政府在高校产权多元化、民办教育产业化、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给西部地方院校更多的特殊政策,以便培养西部开发的特殊人才;在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及重点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