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0-08-15夏正昌高建忠
■夏正昌 高建忠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夏正昌 高建忠
近年来,每逢临近开学,萧山区新街镇的家长们便忙着为孩子转校,有购买城区房将户口迁移转校的,有找门路做名校择校生的,为了能让孩子转离新街镇的学校,家长们可谓煞费苦心。
这边是学生纷纷逃离,另一边却是新街镇的优秀教师想着法子调离新街镇,而优秀教师走得越多,学生就“逃”得越凶,新街镇的教育发展一时间陷入了困境。新街镇人大代表和人大主席团成员对此忧心忡忡,纷纷提出重新整合教育资源的建议。
教育资源亟待重整
新街镇有2所初中、2所中心小学和9所小学分校。虽然学校数量不少,却找不出一所好学校。
仅有的2所初中,既没有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也没有学生餐厅,学生们都只能在教室用餐。而新街中心小学,音、体、美、实验等功能教室一个都没有,所有能用的教室都被改成了普通教室。大部分分校校舍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的都是木结构人字屋架,安全隐患多。此外,由于学校布局分散,每个学校的学生数量不多,所以教师配备数量也很少,结果出现了一名老师兼数门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镇人大代表在走访群众时,总能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是没办法呀,好转学老早转了,谁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新街镇的教育,没有和经济同步发展,实质上就是不关心群众利益”……
如何提高新街镇的教育水平,加快新街镇教育资源整合,成了代表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02年以来的历次新街镇人代会上,代表们都会就教育发展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镇人大力促教育布局调整
面对代表和群众的呼声,镇人大主席团认为,“人大就是要为民说话,为民办事。教育又是民生之本,我们人大不能不关注”。
2007年镇人代会前夕,镇人大主席团便向政府反映了代表和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新街镇的孩子“有学上”,但“上好学”的矛盾却相当突出,其中学校规模和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新街教育发展的瓶颈,希望政府能够加快新街镇教育布局调整。
镇政府在听取人大建议后,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决定逐步将新街镇教育布局调整为“一中四小”,从而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新街镇的教育水平。
在新街镇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新街镇政府便提出要加快教育布局调整,其中实施“二中合一”工程被确定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之一。
事实上,“二中合一”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将直接影响“一中四小”教育新布局能否调整到位。然而,正当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时,7800万元的投资预算,却又成了该工程的“拦路虎”。
为此,时任新街镇党委书记、人大代表的李成良亲自上门到各村、厂、企事业单位,积极动员社会有识之士伸出援助之手。结果,在2007年9月8日的捐赠仪式上,新街镇的企业家、村镇干部、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共募得捐款2008万元。
新街教育终于发生可喜变化
为了让政府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也为了不辜负有识之士们的拳拳爱心,新街镇人大十分关注工程建设情况,经常与政府一起听取监理单位工作汇报,落实人员参与项目招投标,还多次组织代表实地视察工程建设。
经过两年时间的紧张建设,目前“二中合一”工程已全面完工,一所高标准、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初中展现在人们面前,教学楼、行政楼、体艺楼、报告厅、图书科技楼、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和篮球场一应俱全。
“新学校很漂亮,我很喜欢。”2009年9月1日,初一新生陆佳斌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崭新的校园时,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他即将就读的新学校。家长们也感叹:“新学校规模很大,也很漂亮,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上课我们很放心。”
2009年11月下旬,镇人大再次组织代表到新落成的新街镇初中进行“回头看”。在听取了学校领导和政府分管领导的汇报后,代表们认为,新街镇教育正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在改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代表们也表示,新一届镇领导班子应继续视教育为最大的民生,集中财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教育“1411”工程(即新建一所初中、四所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成校),确保新街第三小学2010年底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