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和优化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2010-08-15

党史文苑 2010年2期
关键词:社会化政治大学生

丁 凌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3)

提升和优化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丁 凌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3)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要经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从而成为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社会人”。本文试从明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丰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优化和促进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教育、优化环境,营造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政治社会化思维下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的构建五个方面论述提升和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政治社会化,高校大学生,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完成高中教育的初级政治社会化基础上,在攻读大学期间,较为系统地再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培养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履行政治权力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过程,由于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思想活跃、理想色彩浓厚、政治参与意识强烈等,提升和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对于促进转型期中国政治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明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

大学生应该通过参与各项政治活动,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时期内能达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和期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培养目标是要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力求使他们达到这样的要求: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多元的文化并存,矛盾和冲突可能在青年大学生中引起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方面的震荡和不利。青年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德”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社会化目标要着眼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维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洪流当中。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也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项目标。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重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当代大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品质,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

(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对大学生提出了要坚持“四个统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等。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应当成为大学生人才应当具备的硬件优势条件,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目标。

二、丰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包含政治知识、政治方向、政治情感、政治规范、政治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政治知识社会化的灌输

政治知识的社会化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础,不仅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宣传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形式、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关系等知识,还要向大学生介绍和评价各种主要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对于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去接触并了解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高校有优厚的教师资源,引导大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比较辩证看待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

(二)政治方向社会化的引导

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他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觉悟。可以说,只有政治方向明确了,才能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始终如一地为之奋斗。

(三)政治情感社会化的培养

有意识地培养政治认同感,即个人对政治单位的归属感,尤其是居于最高层次的国家,主要就是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于祖国的国家情感,核心部分是使大学生树立支持、赞同国家政权的观点,避免大学生对国家政权产生疏离、冷漠、反对的倾向,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热爱党、拥护党的正确领导。

(四)政治规范社会化的强化

政治规范是人们处理政治关系和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在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而大学生政治活动的有效性有对政治参与活动本身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政治规范的整合和积极引导,提升其有效性、规范性。

(五)政治能力社会化的提高

政治辨别能力即正确分析、评价、判断的政治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对各种政治信息进行辨别和选择来确保政治方向,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减少和避免对各种政治信息的盲听、盲信和盲从。政治参与能力,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政治运行的过程,掌握并合理运用政治参与的渠道、手段,学会总结政治参与的效果,积累政治实践的经验,促使大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校园、家庭、大众传媒等桥梁,把自己的政治意识地投入到社会的政治实践中去。

三、优化和促进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教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治实践在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对青年大学生指出,“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重视政治实践在新时期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性。

(一)完善大学生政治实践的有效机制

学校领导要重视实践教学,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当中,并且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学校职能部门要为实施实践环节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学生成立和建设好各种政治团体,在场所、经费上提供物质帮助。例如:要不断完善爱国主义基地建设,为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并加强管理,保证学生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正确引导和指导大学生的政治实践

政治心理学者研究认为,要改变个体的政治态度,重要途径之一是引导个体参加有的政治社会实践,建立健全大学生政治实践机制同时,要主动吸纳大学生参与,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不断创新,使更多的大学生在更广阔的渠道中进行政治实践,提高政治辨析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和行为方式,有助于完善他们的政治人格 。

四、优化环境,营造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主要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校园区域中,他们的思想动态、行为举止更多是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因而优化校园环境是促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首要工作。优化校园环境首先从教师做起,要求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做好育人工作,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其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进行咨询和疏导,充分发挥良好校园环境的首要优势。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家庭的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家庭的重用不可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时,家长要采取民主平等的指导方法,重在按照合理的社会规范来要求他们;家长也要自觉加强文化修养,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成为政治上合格的家长,才能对自己子女的政治社会化起正确导向作用;除此之外,要架起家庭与学校有机联系的桥梁,家庭要与学校经常交换学生政治思想状况及其政治表现,保持政治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

占领和网络政治教育阵地,整合利用各种传媒。网络已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的传媒主体。面对网络传播,学校要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在网络上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系统,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网上的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精心设计校园的BBS等相关栏目,对一些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问题给予正确的政治引导,对网络上消极、负面的政治信息实施有效监控,抑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结合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各种有效的传媒资源开展“交互式”政治信息传输,使教育者和学生处在平等地位,师生间开展双向、互动的政治信息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共同营造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推进政治社会化思维下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的构建

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从政治社会化思维来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改进,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德育工作新模式,优化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重视政治行为经验,合理配置本院校优秀德育人才和定期派出人员专业训练的方式,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政治知识水平高,又具有政治行为经验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其次,针对目前现实高校德育内容较为单调的情况,改善教学内容的设置,尝试按照政治社会化的要求,增加对政治哲学、政治学以及政治参与、政治动员行为技能的学习,学习内容要积极向上,并且能够融入实践的环节。

最后,正确引导学生的实践主体的发挥。德育工作者除了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要求,新的工作模式中要特别强调做好利益表达工作,提供学生的政治参与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跟进了解大学生的认识以及情感,注意正确引导大学生自身参与,避免不理性的政治参与,重视同级教学单位中学生相互间的影响,这不仅能使德育工作会更有成效,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德育工作者的负担。

[1]赵渭荣.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黄金柱.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岳宗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风笑天.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青年研究,1999(12).

丁凌(1984—),女,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社会化政治大学生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