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2010-08-15李达龙
李达龙 曾 敏
(泸州医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崛起势不可挡,而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与我党的理论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密切关联。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正是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使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活水源源不断注入,在这些伟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斗转星移改变着中国,继往开来也改变着世界。当我们今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果的伟大旗帜昂首前进之际,邓小平继承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中所展现出来的理论品格,对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不丢老祖宗、敢于坚持,使理论的创新有了正确的方向与思想方法
“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终于打上了沉重的句号,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1978年在思想意识形态上,既有“两个凡是”的坚冰阻挠,也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石破天惊;国外“非毛化”的舆论喧嚣尘上,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也遥相呼应。面对这棘手的复杂局面,历史的转折关头,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巨大的政治魄力和非凡的理论勇气,带领全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分开来,既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反对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邓小平首先代表党中央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他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P172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期任务,并致力于将其法律化。1980年12月邓小平郑重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1]P358告诫我们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他的推动下,四项基本原则载入了党章和宪法序言,从而成为党纪国法具有了法律效力。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在长达一年半之久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中,邓小平始终关注,为《决议》的起草付出了他的智慧和心血。这期间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反复强调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丢不得,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并且为《决议》的起草提出了三条指导性原则。正是在这些正确的原则和思想的指导下,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全会讨论并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中国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这一光辉文献的问世,客观公正的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高高地举起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率领全党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轻装前进。
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列主义理论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政客的攻击、诽谤和责难,邓小平坚信马列主义是真理,真理和科学是打不倒的,坚决站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最前列,充分展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立场,崇高的理论品格。正因为不丢老祖宗,敢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理论的创新有了正确的方向与思想方法,1992年在这个思想解放的春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实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深化。
二、不盲目崇拜、敢于超越,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文革”刚结束的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历史抉择。是尽快从“文革”的灾难中走出来,集中精力智慧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沉沦于“左”的泥潭,延续“文革”及以前“左”的错误方针把阶级斗争为纲进行到底。
然而,直面这重大的历史抉择时,党内个人崇拜的阴影驱之不散,沿袭“文革”的口号和理论不绝于耳,阻碍拨乱反正的力量异常强大,导致了新时期第一阶段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徘徊不定步履维艰。“两个凡是”之下新的造神运动还要继续,并成为横亘在拨乱反正迈向新时期道路上的拦路虎。而遥遥无期的徘徊,对于渴望强盛和发展的中国来讲是倒退。突破“两个凡是”的阴霾,越过彷徨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不可阻挡的呐喊。邓小平在这一历史时期坚决向“两个凡是”发起了挑战。一场思想路线上的较量空前激烈,思想的交锋和洗礼跌宕起伏,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风云激荡。在坚持实事求是还是坚持“两个凡是”的尖锐对立和冲突中,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认为要从“文革”的灾难中走出来,不但要揭批“四人帮”的罪行,而且要彻底纠正“左”的错误,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只有如此,党才能真正领导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进行现代化建设。正是出于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 “两个凡是”“左”的实质的准确认识,在这场激烈的政治较量中邓小平义无返顾。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两个凡是”的看法,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向“两个凡是”发起了进攻,在全国激起了轩然大波,思想解放势不可挡。然而“左”的力量也在奋起反击,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5月19日邓小平率先顶着风险出来表态坚持真理标准大讨论。6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号召全党全军,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是解放。邓小平的讲话极大地支持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而这一载入史册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冲破了“左”的思想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了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为各条战线的治理整顿,大规模的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条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正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新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这种无畏超越勇气,催生了华夏大地的改革春潮,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不拘泥结论,敢于突破,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样不是一帆风顺!苏联东欧的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严重的挫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走出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束缚,摆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必须把社会主义重新置于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认识。邓小平说: “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2]P291多次强调指出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不是完全清醒,”[2]P63“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P139一针见血地把问题提到全国人民面前。并对这两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艰辛的探索,特别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P312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不懈的探索和深邃的思考,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进行认真的反思。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纠正对社会主义不正确的认识: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很低水平更不能叫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落后、精神匮乏不是社会主义;不断排除过去在历史上、思想上、观念上对社会主义的各种附加,保留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合理的成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略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在中国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199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实现了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与日争辉。
四、立足改革开放新实践,不因循守旧,敢于创造实现理论创新
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深爱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者,面对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怎样让中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他力促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坚决向存在严重弊端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努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对时代主题和世界经济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的基础上,作出了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伴随经济特区的开办使我们认识到特区虽小,但它却是一个个明亮的窗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开阔了我们的胸怀和视野,拓展了我们的认识,其示范、辐射和带动由点及面,把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从而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舞台上,中国不断演绎精彩的传奇。立足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得以形成,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指导新的实践。“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使我们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总之,在邓小平同志的身上,这些伟大的理论品格展示了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睿智、进取与挚爱。而它根源于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群众观。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始终坚持由实践来检验,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P28邓小平坚持不管什么做法,一定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探索。“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2]P382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尊重实践,必然要求尊重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邓小平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充分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所倡导的群众路线,强调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使得小平同志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创新无阻、新的理论成果威力强大为中国的腾飞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