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朱毛红军的军事文化
2010-08-15周见美
周见美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一、朱毛红军军事文化的表现形式
这里所指的军事文化,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朱毛红军在工农武装割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官兵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部队特点的使命、宗旨、纪律、战争观念和战略战术等,以及官兵们对这些观念文化的行为方式与部队对外形象之体现的总和。这种文化从军队的管理角度出发,规范官兵们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从而达到加强军队建设,保证党对这支军队拥有绝对领导权、指挥权的目的。
“一定的文化是一种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1]P688同时对政治与周围的事态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管任何时候,文化总是存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当中。即使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在湘赣边界实行武装割据的初期,作为政治形态上的一种反映,文化对于工农革命军的行动行为,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的初期,毛泽东等人在思维上明了,没有纪律或是纪律不严明的军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而失去民心的军队就形同军阀队伍。秋收起义部队上到井冈山后,前委在荆竹山颁布了“三大纪律。”陈士榘回忆说:“毛委员对部队宣布了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蕃薯。 ”[2]P115
1928年1月上旬,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在四周分兵发动群众。由于部队分散活动,对执行群众纪律出现了一些情况。毛泽东等人对这些情状的出现深为不安,觉得有必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军中纪律。1月25日,在遂川县城的李家坪军人大会上,毛泽东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六项注意。”
在保证新型人民军队的性质,使之成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武装集团这一方面,毛泽东等人对军事行动如何与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结合起来,首创了军事文化为方式的治军条例。与历史上一切旧式军队把文化作为维护少数人利益,同时作为欺骗、愚弄基层士兵的工具所不同,朱毛红军始终坚持把先进的大众文化,放在军事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红军在井冈山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除了经常性地开展革命歌曲、红色歌谣的演唱会,还有讲演、开办识字班、开饭前呼口号等活动。另一方面,当年出现在红军中的对联、联语,也成为军事文化的一部分。如毛泽东在遂川修改的对联和为悼念王尔琢亲拟的对联,陈毅为红五军上山所写的联语等等,都是红四军军事文化中不一而足的体现。红军还以条例式的文化规定了优待俘虏的政策。1928年2月18日新城战捷的当天下午,近百名国民党军俘虏被押到茅坪。前委于攀龙书院宣布了对待俘虏的政策,这一政策在红军中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产生了带有军事文化性质的巨大威力。这样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国民党军杨池生的《九师旬刊》,对于井冈山红军的这一做法,发出了“毒矣哉! ”的惊叹。[3]P69
朱毛红军在井冈山的武装斗争中,更加注重探索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创造具有自身特征的军事文化。这是毛泽东、朱德等人对于红军军事文化的伟大创新。
朱毛红军的十六字诀,是一个总的游击战原则,还有一整套的游击战术。如“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固定区域的割据,波浪式的推进政策”等等。曾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克敏,于1929年2月在《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对于红军的战略原则详有叙述。第一次完整地记十六字诀和朱毛红军的游击战略,是毛泽东于1929年4月5日在瑞金起草的《前委致中央的信》。信中写道:“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广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踪,用盘旋式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的打开,又要随时收扰,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5]P107
由毛泽东概括提出的以十字诀为总原则的战略,以及众多的战术口号,在实践中得到了朱德、陈毅等人的补充、丰富,成为了红军在井冈山以弱胜强,屡破敌军“进剿”、“会剿”的重要法宝,也是朱毛红军军事文化的最精华部分。
二、朱毛红军军事文化的主要作用
朱毛红军的军事文化是在湘赣边界武装割据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全体将士认可奉行的价值观念、文化形式的总和,这种文化在红军的军政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政治导向的功能。朱毛红军的军事文化,其很大的部分具有强烈的无产阶级政治性。部队在不打仗的情形下,每隔几天就要上政治教育课,由党代表讲课。讲的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红军的宗旨、工农兵苏维埃的组织等等。红军官兵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教育,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不断地提高政治的素质。“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够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4]P66又如朱毛红军的宣传标语,有着明快的政治属性,公开宣称红军以埋葬资本主义,消灭剥削阶级、解放全人类为根本目的。保存至今的红军连党代表朱一球当年写下的标语是:“红军为消灭资本主义而战!”还有红军在井冈山塘南写的“共产党是真正为工农谋利益的政党”,[5]就是突出的说明。这些属于军事文化的大量宣传标语中,明确地指出了红军的性质和任务,使官兵们从思想上明确自己为谁而战?怎样而战?每个红军官兵被引导确立了革命信念之后,就会产生为实现革命成功作出努力的精神激励,以及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2.凝聚军心的功能。以军队中的文化形式,来沟通官兵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他们的理想、信念、作风、战略等群体意识,使每个官兵产生对部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了朱毛红军军事文化的突出特征。朱毛红军的部队来源很广,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也有党在内中深有工作基础的国民革命军部队,还有从敌人营垒中反戈而出的军队,以及自动加入红军的国民党俘虏兵,包括过去是绿林的地方武装。这些部队来到井冈山聚集在工农武装割据的大旗下,除了中国共产党的感召,红军的军事文化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凝聚军心的作用。
3.军事致胜的功能。朱毛红军军事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所不同的一个特征是:这种文化完全属于军事实践的产物,对于红军的军事斗争具有败敌取胜的指导功能。这就是通过军事理论的创新,对红军的战略战术作出前所未有的调整,使之适合于自身的作战特点,以兵力和装备上的劣势来战胜超出自己数位或十余倍的敌人。井冈山的朱毛红军,当年面临的最大的任务是如何打败湘赣两省敌军的频繁进攻。只有一次次地败敌取胜,才能够说得上自身的保存和发展。尤其是红四军成立之前,工农革命军只有2000人不到的军力,所要对付的不仅有国民党的正规军,还有各县的反动地主武装,因而只有采用灵活机动游击战略应对敌人。毛泽东等人运用古代兵家的理论知识,结合井冈山绿林武装对付官军进攻的山地战法,同时在改造、提高万安农军与敌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十六字诀,创立了具有朱毛红军特征的游击战战略战术。正是这样“和古今中外的战术所不同”的作战方针,成为了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朱毛红军在井冈山创造的代表中国革命游击战争精华的军事文化,成为了红四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重要军事指针。这种游击战略被带到了赣南闽西后,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了运用和发展,有力地奠定了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一至四次反“围剿”战争获胜的基础。总之地说,朱毛红军在井冈山形成的军事文化的精华——游击战略方针,其军事致胜的功能是不可低估的。
4.约束军纪的功能。朱毛红军建立起来的军纪军规,所起到的各种约束力是直接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红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与三大任务。这两上军中条例的颁布,成为了人民军队的基本法则,不仅体现了工农红军军民一致,秋毫无犯的军民关系,同时明确了红军所担负的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的三位一体的任务。红军官兵们对这些囊括整个日常生活全部内容的条例,都能背诵出来,熟记于心,适用于行动当中。有的战士把六项注意写在包袱布上,目的是收拾东西时便于对照执行。部队每次拔营离开一个村庄,都要由连士兵委员会派人检查对群众纪律的执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红军严明的军纪是民主主义制度化的动作形式之一,在纪律面前没有军官与士兵之分,军官违犯纪律,也得接受士委会的查处,一点也不恂情。老红军谭冠三回忆说:“士兵委员会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教育士兵由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各种纪律,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6]P140
5.塑造军队形象的功能。什么样的军事文化,对于打造什么样的军队,有着紧密的关系。朱毛红军的军事文化,是建立在着力于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基础之上的,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是一种先进的军事文化。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制度文化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建设新型人民为本的管理,着眼于官兵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组织风气。因而形成了军队内的凝聚力和外在的群体荣誉意识。而且这种军事文化不是自我封闭的,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部队的纪律、作风、战斗力等等,转达和传递给社会,形成社会影响,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同。比如说红军执行严明的群众纪律,在井冈山的民众中造成了共产党军队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的社会影响。又比如红四军以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屡败湘赣两省的犯敌,因而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因此说,朱毛红军军事文化对于部队的形象打造,起到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9]P1009毛泽东的这段话,从文字上说是1944年写下的。但这种思想的蕴含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有了。以毛泽东、朱德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那个时期就注意到了军事文化的建立,成为这种文化的缔造者。而正是这种军事文化对于提高部队建设的质量,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 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余伯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3][4][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1 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66、1966.
[5]此两条标语的墙体剥离件和照片,保存在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6]刘孚威.井冈山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