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国内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综述
2010-08-15肖莉
肖莉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6)
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是指依据《辛丑条约》第十一款“凡通商行船各约以及关乎通商各他事宜,各国以修改为有益者,中国认与商议更改”[1]规定,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列强与清政府之间进行修改通商行船条约的相关谈判与交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清末中外商约交涉研究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此,本文通过考察近二十年来国内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现状与特点,以探讨国内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趋势与方向。
一、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整体性研究
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开始于民国时期,几位国外学者在他们著作的相关章节中论述了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问题[2]。民国学者对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多囿于通商条约条文的分析,而未能对条约谈判中反映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最早与商约交涉有关的著作是郑斌所著的《中国国际商约论》,这本书概述了商约及其商约中具体条约的定义与内容。建国以后,国内学术界才开始关注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成果多散见于中国近代史及侵华史的著作中。而且受“侵略-反侵略”范式的影响,国内学者皆从帝国主义侵华的角度进行研究[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整体性研究日趋深化和细致,并出现了新的特点。
首先,重要资料的出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外交档案目录汇编》;王尔敏、陈善伟编的《清末议定中外商约交涉:盛宣怀往来函电镐》;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的《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光绪朝朱批奏折》、《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这些资料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清末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
其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出现了研究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专著。这些著作不仅系统的论述了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谈判过程,而且对于谈判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更加突出的是,此时的学者摆脱了“侵略-反侵略”研究范式的束缚,对交涉中清政府官员的表现及修订商约谈判的影响给予了一些正面的评价。最早系统论述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专著是台湾学者王尔敏所著的《晚清商约外交》。这本书不仅详细论述了列强与清政府修订商约交涉的过程,而且对清政府商约大臣在交涉中的表现给予了正面的评价。作者认为“此时亦当中国极度衰弊,清廷无能充分暴露,然而由于主持议约之盛宣怀、吕海寰等人之外交因应,是外国扩大特权未能得逞,反而使条约中规定,中国可以提高进口税至12.5%、出口税至7.5%。此外又进一步要求各国取消治外法权,虽然先决条件中国须先修改司法,然亦为往时所不可能见及者”[4]。李永胜《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不仅沿袭了前者之优点,而且对交涉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二、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专题研究
(一)清末各国与清政府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
1902年至1908年间,英国、美国、日本、葡萄牙、德国、意大利、瑞士先后与清政府进行了修订商约的交涉谈判。其中,《中葡通商条约》未获葡萄牙政府批准,中德、中意交涉最终未达成协议,而其他四国均与清政府签订了正式商约。近二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清末各国与清政府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以中英修订商约交涉为主要研究对象,中美、中葡、中意商约交涉也均有涉及。可是,对于中德、中日、中瑞商约交涉的研究却没有专门论著出现。
1.中英修订商约交涉研究
1902年中英首先交涉签订了中英《马凯条约》,此项条约成为其他各国与清政府修订商约交涉的范本。与其他各国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相比,由于中英商约交涉的材料较为充足,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英交涉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研究内容也更为全面与细致。学者们对1902年中英商约交涉的动因、交涉中出现的斗争、交涉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交涉的经过内容及影响都有论及。如谢振治《1902年英国对华修约外交》对此次中英商约谈判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其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将中英修订商约交涉放在英国国际地位及在华优势的变化的背景下予以考察,并从中英两个视角对中英《马凯条约》的特殊性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王栋在《中英<马凯条约>的谈判与签订》中对中英商约交涉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中英商约交涉中出现的一些革新问题直接影响了清末的司法改革。
2.中美修订商约交涉研究
1902年6月至1903年10月中美交涉签订了《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它是美国宣布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后中美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也是各国所签商约中签约双方都较为满意的条约。崔志海《试论1903年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是对中美商约交涉研究的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一篇文章。这篇论文就1903年中美商约谈判的过程、内容、特点及其意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不仅如此,作者还指出此条约虽然是不平等条约,扩大了美国在华特权,但由于清政府谈判代表国权意识的增强,美国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且出现了一些对中国有益的条款。此外,王鸿运在《逐渐倾斜的外交:商约谈判与清末中美关系的变化》一文中的论述比较特别。这篇文章从清末中美关系转折与变化的角度对1903年中美商约交涉进行了研究,借此分析了中美商约交涉的结果较为理想的原因。
3.中葡修订商约交涉研究
1902年葡萄牙与清政府进行过修订商约的交涉,签订了《中葡增改条款》。1904年葡萄牙为谋取更多利益,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葡通商条约》。但是这两个条约均未获得葡萄牙政府批准。关于中葡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在中葡关系史以及澳门史的论著中皆有涉及[5]。除此之外,黄鸿钊对中葡修订商约交涉有简略的论述,但是在这些论述中并没有利用到清政府关于此次交涉的重要档案资料,因此对此次交涉的详细过程及论述中出现的重要问题都未清楚地交代[6]。而李永胜《1902年中葡交涉论述》、《1904年中葡交涉论述》两篇文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学者研究中葡商约交涉的不足。他不仅对中葡商约交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结果进行了详细论述,而且对交涉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4.中意修订商约交涉研究
1906年5月至10月中意进行了商约交涉。由于意大利在谈判中想取得北京西山煤矿和浙江省铁路利权,并要求增开口岸、设立蚕丝学堂等利权,可是被清政府拒绝。因此清末中意修订商约交涉半途而废,中意双方并未达成协议。学术界对此次交涉的研究作品很少。赵荣耀有三篇论文专门论述了中意商约交涉的问题[7]。但作者只对清末中意修订商约交涉的过程作了简单的论述,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清末修订商约交涉中主要问题的研究
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与谈判所涉及到的问题多而复杂。商约内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裁厘加税、保护知识产权、外轮行驶内河、开埠通商、矿务铁路、传教、治外法权等。除以上问题外,还有商约谈判所反映出的问题。如交涉过程中列强之间的关系以及出现的矛盾与斗争,清政府为维护主权、挽回和争取一些权利而做出的努力,清政府议约体制、制度及策略、修约交涉对清政府内政改革的影响,还有清末社会各界对修约谈判的态度和看法。国内学术界比较重视商约内容所涉及问题的研究,尤其对裁厘加税问题、保护知识产权问题研究较多,而对清末修约交涉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关注较少。
1.裁厘加税问题
裁厘加税是清政府为满足帝国主义便利贸易、裁撤厘金的要求,而采取的增加进口货税以弥补清政府财政损失的一项自救措施。国内学者对裁厘加税的原因、关于此问题的交涉过程、它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它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研究。有学者专门就清政府裁厘加税的原因及裁厘加税问题的交涉过程进行研究[8]。也有学者试图从裁厘加税的角度探讨晚清中央、地方、商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斗争[9]。还有学者从中外经济关系史的角度讨论了加税与裁厘之间的矛盾关系,认为清末裁厘加税的交涉问题已转变成列强要求裁撤厘金与清政府要求关税自主之间的较量的问题,体现了列强要求控制中国与清政府加强自身统治力量之间的冲突[10]。台湾学者则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角度研究裁厘加税的问题[11]。另外,也有学者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出发,研究裁厘加税的问题。例如,汪敬虞《威厚阔、李德立与裁厘加税─记八十八年前的几次争论》一文就是以1902年伦敦中国协会上海分会的一次会议中的争论为视角,探讨了裁厘加税的相关问题。
2.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和中外交流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逐渐意识到新知识、新技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在与清政府进行修订商约交涉的过程中,列强各国纷纷要求加入保护商标、版权、专利的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产权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国内学术界比较重视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研究[12]。而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值得关注的是王黎明的博士论文《晚清首次中外知识产权谈判研究》。这篇论文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商约谈判中知识产权交涉的问题。作者不仅介绍了清末知识产权交涉的起因、经过、主要内容,还谈到了此次交涉之前中外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以及此次知识产权交涉给当代的知识产权工作带来的启示。另外,还有学者考察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交涉对晚清制定相关律例所产生的影响。关于知识产权的交涉对晚清制定相关律例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大部分国内学者都持肯定态度,认为知识产权交涉刺激和促进了清末相关的立法改革[13]。而张宁在《首次中美知识产权交涉论述》一文中强调此次知识产权交涉是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环境与不平等的中外交涉中进行的,因此对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其它问题
除了裁厘加税问题与知识产权问题,国内学术界对清末修订商约交涉中其他问题的研究鲜有涉及。有学者对清末修订商约中的教务问题、开放口岸问题、中外合资问题进行研究,但都是对这些问题的交涉背景、经过、影响进行介绍,并未出现新的观点[14]。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清末修订商约交涉中清政府维护主权所做的努力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清末修订商约交涉中清政府为收回部分国家主权做出了最初的设想与努力[15]。
(三)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中商约大臣及相关人物的研究
1.清政府商约大臣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清政府商约大臣群体的研究尚属缺乏,对商约大臣的个体研究虽有所涉及,但专门对其进行论述的作品也很少。国内学者对盛宣怀、吕海寰、张之洞、伍廷芳参与商约交涉的活动有所研究。
盛宣怀是清末修订商约交涉中办理商约事物的核心人物。他参与了清末全部的议约活动。国内学术界对盛宣怀办理商约事物的评价有两种。夏东元《盛宣怀传》中特别谈到了盛宣怀在“商约谈判中的妥协性”[16],作者认为盛宣怀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牺牲民族利益的商约,对盛宣怀办理商约事物持否定态度。以王尔敏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对盛宣怀办理商约事务给予了不同的评价。他们不仅对盛宣怀的交涉能力赞赏有加,而且指出盛宣怀在商约谈判中为维护中国主权、挽回一些利权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7]。
吕海寰也是清政府任命的办理商约事务大臣。有学者对其进行商约交涉的策略与原则进行了探讨[18]。除此之外,冯振华的《吕海寰研究》不仅对吕海寰在商约谈判中的表现给予了客观的评价,而且还对吕海寰与盛宣怀在商约谈判中的地位与态度进行了比较。
张之洞作为清政府的会办商约大臣也参与了六国议约活动。国内学者对张之洞与清末商约交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外版权交涉的问题上。如在《张之洞与中外版权交涉》一文中,作者认为张之洞虽不是负责商约谈判的大臣,但他在清末商约交涉中却起着决策性的作用。
也有学者对伍廷芳参与清末商约交涉的情况进行研究,并对伍廷芳在清末商约交涉中的活动进行了正面的评价[19]。其中,冯秋季的文章还将伍廷芳与张之洞关于清末专利交涉的观点进行了比较,从而更加肯定了伍廷芳在中美专利交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海关参与商约交涉人员的研究
海关人员是清末议定商约过程中的重要顾问和调解人。在参与议定商约的六名海关人员当中,国内学术界仅对赫德参与商约交涉的活动有所研究。赫德虽然没有直接的参与商约交涉,但是谈判中很多重要问题的交涉与解决都与赫德有关。因此,国内学者对赫德在商约谈判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20]。
三、思考与展望
通过近二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发现此项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弱点。首先,国内学术界对中英商约交涉的研究较多,对中美、中葡、中意商约交涉研究较少,对中日、中德、中瑞商约交涉的研究还尚属缺乏。其次,对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中的主要问题研究不足。商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中,外轮行驶内河、开埠通商、米谷出口、统一货币度量衡、矿务铁路、传教、治外法权、最惠国待遇、关栈、中外合资、外人居住中国内地、鸦片贸易等问题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商约交涉中反映出的问题亦可以作为研究重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再次,国内学术界不仅缺乏对商约人物的个体研究,而且尚未出现商约大臣的群体研究。最后,国内学术界对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方法仍然比较单一。
[5]黄鸿钊.澳门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6]黄鸿钊.清末民初中葡关于澳门的交涉和新约的签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2).
[7]赵荣耀.近代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契机与陷阱─以晚清时期中意商约谈判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近代中意商约问题通论[J],《南都学坛》,2009(2);近代中意<通商条约>的修订与谈判问题[J].东岳论丛,2009(2).
[8]王立璋,顾旭娥.晚清时期“裁厘加税”问题的历史考察[J].兰州学刊,2007(7).
[9]杨华山.论晚清“裁厘统捐”与“裁厘认捐”的尝试及夭折[J].史学月刊,2004(2).
[10]郑率.《近代中外经济说关系中关税与厘金的纠葛》[J],《史学集刊》,2006(6).
[11][台湾]河汉威.《清季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的反思》[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9).
[12]冯秋季.清末民初中国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及影响[D],郑州,河南大学,2000.
[13]冯秋季.《理与势:晚清版权保护政策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9(5);《近代中国版权制度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2004(2);陈柳裕.晚清著作法出台的诱因[J].浙江人大,2003(3).
[14]杨大春.论清末中英、中美商约中的教务条款[J],宁夏社会科学,2001(1).
[15]李永胜.清政府收回海关权的最初谋划[J].历史档案,2006(2);李育民.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J],近代史研究,2009(1).
[16]夏东元.盛宣怀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第305页.
[17]张安杰.近十年盛宣怀研究综述[J].大众科学,2007(14).
[18]罗玉.吕海寰外交思想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9]伍廷芳与晚清中美关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0]谢振治.赫德与1902年中英商约谈判[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