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几份调查
2010-08-15精神生活孤独
精神生活孤独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几份调查
精神生活孤独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其实早在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曾开展过题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的专项课题研究,并选取了北京(建筑业)、唐山(采掘业)、山东(制造业)和成都(服务业)各一个行业作为抽样调查样本范围。调查对象人数共计4673人。
这里的新生代农民工,指得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
调查显示,青年农民工进入所在工作单位的方式中最多的情况是“自己找工作”和“通过亲戚朋友、同乡介绍”两种形式,两者合计占70%,然后才是通过政府中介部门或劳动部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成才研究所所长刘俊彦说,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绝大多数是通过亲戚朋友、同乡介绍,还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由私人包工头带出来等渠道找到工作的。
多数青年农民工认为劳动强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属“一般”(65.7%)。认为劳动强度“大”或“很大”的有近三成(28.9%),认为劳动强度“小”或“很小”的仅5.4%。
调查还显示,工资拖欠问题依然存在,这种情况在建筑业最常见,表示能及时领取工资的只占调查对象的45%。
从工资收入的用途看,新生代农民工寄钱回家的比重总体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第一位是用于自己的生活消费和开支(44.7%),然后才是寄回去补贴家用(40%)。
刘俊彦介绍,新生代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生活舒适度一般来说是比不上在家里的。但对他们来说,精神生活的孤独与空虚才是更严峻的考验。他们远离亲友,只是一个“半成人”,每每在外面遇到不顺都会想起自己的家人,身边鲜有能够在一起说心里话的伴侣。
逾四成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感受是平平淡淡的,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忙碌和劳累的。
近四成未签订劳动合同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整体比较淡薄。报告显示,仅有16.7%的青年农民工真正了解劳动法,大多数青年农民工只是对劳动法了解一点,而15.3%的人则一无所知。
“这说明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普及力度也不够,各地的普法活动频繁,收效却不好,大有形式主义倾向,并没有切实关照到青年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法律意识淡薄。
刘俊彦说,进一步分析发现,四个行业青年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他们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状况不容乐观,62.1%的青年农民工和所在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仍有近四成没有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无合同就业导致了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受到损害时没有法律依据,比如很多农民工遭受工伤后,用人单位不仅逃避责任,同时单方面终止劳动关系,这是很恶劣的行为。由于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淡薄、缺少了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很大损害。”刘俊彦说。
调查表明,国有单位同个人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最好,占73.8%,其次是外资企业,占68.6%,民营企业的签订率最低,仅达55%。
刘俊彦建议,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企业的监督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涉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上升
因长期滞留城市找不到工作,一些青年农民工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开始上升,农民工犯罪问题在不少城市已经显得较为突出。据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吴鹏森最近一次的调查,上海市青浦区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不满16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参与刑事作案的人数已占到六成。从上海市闵行区涉案人员调查数据看,第二代农民工的犯罪率要大大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犯罪率。
就业观、价值观亟待“矫正”
新生代青年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比老一代有所提高,他们的就业观念与老一代有鲜明反差。据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调查,老一代农民工进城的目的主要是:赚钱、盖房子、娶媳妇、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动因主要是:“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在家乡没意思”“羡慕城市生活”“外出能够享受现代生活”等,共占到71.4%。
由于缺乏务实的就业观念,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上表现出很多不成熟的方面。不少企业反映,新生代农民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爱面子等等,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有媒体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的人力资源市场采访时发现,尽管很多青年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但他们对大量缺工的家政、餐饮等服务业都兴趣不大。
同时,大多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家务农,因为他们基本生在城市,他们大多没有干过农活;吃苦意识较差,不像上辈对工种不挑不选、脏活累活都能干;他们穿着考究,不像上辈节衣缩食,消费从俭,只想赚钱不讲享受;他们注重自我发展,不像上辈打工只是为了赚钱。
调查显示,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有近70%拥有手机或小灵通,通信费用及上网费用占总消费的比例很高,一般高达15%—25%。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吃麦当劳了,而老一代一般不舍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