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利玛窦的科学传教

2010-08-15杨英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全图传教利玛窦

杨英

(河南省实验中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论利玛窦的科学传教

杨英

(河南省实验中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利玛窦是明末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他的科学传教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对利玛窦的这一传教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利玛窦 地图 科学

利玛窦的科学传教方法在传教史上非常著名,这一传教方法的形成有着深刻的中国背景。

利玛窦到中国后不久,就发现引起中国人兴趣的不是西方的天主教义,而是西方的科学技术。他总结了中国人经常拜访他的原因:一是他是外国人,中国人对此感到好奇;二是他那非凡的记忆力;三是瞿太素到处宣扬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四是他带来了一些新奇的东西,如三棱镜、钟表、地球仪等;五是想听听利玛窦所宣扬的天主教教义,但是为此而拜访他的人并不多。

“在人文科学方面,人们很难判断出什么是普遍真理。而在可以还原为数量的科学领域里,什么是普遍真理,什么更优秀则一目了然。”[1]利玛窦发现了西方科技对中国人的吸引力之后,就有意识地利用欧洲自然科学的优越性,逐步打开了传教工作的局面。

利玛窦在肇庆时,教堂的墙上挂着一幅用欧洲文字标注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强烈冲击了中国人“中国即天下”的世界观。在中国人所画的世界地图中,地图的正中是中国的15个省,四周的海洋上则是一些小岛,这些小岛取的是中国人所知道的国家的名字。所有的小岛加在一起还没有中国最小的一个省份大。当中国人看到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时,感到不可思议,于是肇庆知府王泮就要求利玛窦用中文重新绘制一幅世界地图。王泮的要求和利玛窦“传播福音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按照上帝的安排,对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时候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人民关心基督教。实际上正是这有趣的东西,使得很多中国人上了使徒彼得的钩。”[2]

在新绘制的世界地图中,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各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地图的中央。这样就满足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自豪感。同时,利玛窦在这幅地图上又巧妙地宣扬了天主教教义。他在注明世界各民族的宗教时,趁机加进了有关天主教的神迹的叙述,但是却没有标注阿拉伯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利玛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向中国人表明天主教是世界上唯一的正教。

这幅地图就是有名的《山海舆地全图》。通过该图,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热带、寒带、温带的划分,知道了南回归线、北回归线、赤道、南极、北极等地理名词,也知道了地球分为欧逻巴(欧洲)、利未加(非洲)、亚细亚(亚洲)、亚墨利加(美洲)、墨瓦蜡尼加(南极洲)和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这五大洲四大洋,其中的一些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山海舆地全图》“采用的是平纬曲线的投影方式,把地圆观念同时介绍给了中国人。这对中国固有的天圆地方的传统认识,也不啻是一次革命。”[3]《山海舆地全图》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大大增长了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利玛窦将西方世界地图传入我国,同时也就将西方先进的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技术介绍进来,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制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4]

通过《山海舆地全图》,中国人看到欧洲与中国远隔着千山万水。“这种认识减轻了我们(即欧洲人)的到来所造成的恐怖。为什么要害怕一个天生离他们那样遥远的民族呢,如果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这一距离遥远的地理事实,这种知识会有助于排除在全国传布福音的巨大障碍。没有什么比疑心更能妨碍我们工作的了。”[5]

《山海舆地全图》“展示了世界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大的空间,而且这些国家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对中国人来说,这该是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事情”,[6]因而,这幅地图影响巨大流传很广,“经常加以校订、改善和重印,进入了长官和总督的衙门,大受称赞,最后应皇上亲自请求而进入皇宫。”[7]被誉为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李之藻在北京见到《山海舆地全图》后,马上接受了西方的地理观,并因此对天主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李之藻大加赞赏,他说:

“今观此图,意与暗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与兹不信然乎?于乎地之博厚也,而图之楮墨,顿使万里纳之眉睫,八荒了如弄丸,明昼夜长短之故,可以契历算之纲;察夷奥祈因之殊,因以识山河之孕,俯仰天地,不亦畅矣大观?而其要归于使人安稊米之浮生,惜隙驹之光景;想玄功于亭毒,勤昭事于顾褆,而相与偕之乎大道,天壤之间,此人此图,讵可谓无补乎哉?”[8]

《山海舆地全图》甚至流传到了偏远的贵州。贵州巡抚郭子章刻印了该图。为了保护自己,躲开反天主教的保守人士的指责,他说利玛窦是一个地理学家。郭子章还搬出孔子对保守势力进行反击。他说:

“或曰:利生外夷人也,其图其说,未必一一与天地券合,而子胡廑廑于兹?郭子曰:不然,郯子能言少皥官名,仲尼闻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介葛卢闻牛鸣而知其为三牲,左氏纪之于传。孔、左何心?而吾辈便生藩篱,不令利生为今日之郯、介耶?且利居中国久,夫夷而中国也,则中国之矣。”[9]

在郭子章看来,利玛窦在中国住了很长时间,早已成为一名中国人了。

《山海舆地全图》使利玛窦结识了更多的官员。王忠铭官复南京礼部尚书,许多官员前来祝贺。应天巡抚赵可怀送了一幅复制的《山海舆地全图》,当他听说该图的绘制者利玛窦就在王忠铭身边时,就邀请利玛窦到他的府上作客。在赵府,赵可怀对利玛窦优待有加,他不但专门把一间屋子布置成礼拜堂的样式供利玛窦在里面做祈祷,而且还邀请有地位的士大夫来与利玛窦谈经论道。利玛窦因而结识了南京提学使陈子贞。利玛窦到北京后,陈子贞对他帮助很大。

通过绘制《山海舆地全图》,利玛窦还发现了中国人的一处心理弱点。中国人自高自大,他们把世界上其他的民族都视为蛮夷。“这个民族(即中国人)是按它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其他人的,他们深信他们所不知道的,世上其余的人也都不知道。”[10]但是“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即中国人)就越自卑。”[11]所以,中国人一旦发现外国的东西比中国的好,他们对这些东西的喜欢程度要超过对中国的。发现了中国人的这一心理弱点之后,利玛窦更加注意利用西方的科技优势来征服中国人的高傲,从而潜移默化地推进天主教的传播。

从此以后,利玛窦每到一地,就把代表西方科技水平的钟表、三棱镜、地球仪等物品送给当地官员。这些物品不但表明西方世界是文明的,并且还显示了利玛窦精于数学,精于雕刻,增进了他与官员之间的友谊。

1601年,利玛窦来到北京,以朝贡的名义请求拜见皇帝。利玛窦具疏称:

“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为贡献土物事。臣本国极远,从来贡献所不通,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窃欲沾被其余,终身为氓,庶不虚生。用是辞离本国,航海而来,时历三年,路经八万余里,始达广东。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粗得其旨。乃复越岭,由江西至南京。又淹五年,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谨以原携本国土物,所有天主图像一幅、天主母图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自鸣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西琴一张等物,敬献御前。此虽不足为珍,然自极西贡至,差觉异耳,且稍寓野人芹曝之私。臣从幼慕道,年齿逾艾,初未婚娶,都无系累,非有望幸。所献宝像,以祝万寿,以祈纯嘏,佑国安民,实区区之忠悃也。伏乞皇上怜臣诚悫来归,将所献土物俯赐收纳,臣益感皇恩浩荡,靡所不容,而于远臣慕义之忱亦少伸于万一耳。又臣先于本国忝于科名,已叨禄位,天地图及度数,深测其秘,制器观象,考验日晷,并与中国古法吻合,倘蒙皇上不弃疏微,令臣得尽其愚,披露于至尊之前,斯又区区之大愿,然而不敢必也。臣不胜感激待命之至。谨奏。”[12]

在这份奏折中,利玛窦巧妙地利用自鸣钟等物品请求在京居住。果不其然,万历皇帝真的默许利玛窦在北京居住,默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播。西方科技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直接展示凝聚着西方科技力量的自鸣钟等实物外,利玛窦还把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到中国。利玛窦自撰《乾坤体义》一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与李之藻合译了《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圜容较义》、《经天该》等。其中的《几何原本》一书影响深远,这部欧几里德(Euclid)的著作是“明清之际介绍西方科学知识最早、最重要的一部译著。”[13]《几何原本》刊刻之后,士大夫争相传阅。利玛窦死后,内阁首辅叶向高之所以竭力为利玛窦争取墓地的一个原因就是出于他对中国文化所做的贡献。据《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记载,利玛窦死后,“有内宦言于相国叶文忠(即叶向高)曰:‘诸远方来宾者,从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文忠公曰:‘子见从古来宾,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他,即其所译《几何原本》一书,即宜钦赐葬地矣。”[14]徐宗泽认为《几何原本》是利玛窦所著的最为有名之书,“是书说理明通,条解详悉,无一字之苟、一语之疏,宜乎梁启超赞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15]

《同文算指》是利玛窦翻译的另外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该书译自西方数学家克拉维斯(Kravis)的《实用算术概论》。《同文算指》刊行后,西方的笔算方法在我国逐渐普及,并一直沿用至今。这是我国的传统数学向近代数学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自己的合作伙伴徐光启和李之藻,利玛窦很佩服,他说“在他认识的所有的中国人中,李之藻和徐光启是仅有的两位能够完整地、不折不扣地理解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人。”[16]

孙尚扬非常中肯地评价了利玛窦的科学传教方法。他说:“当以利氏为代表的传教士以科学作为传教工具时,他们不仅满足了部分士大夫对西方科学的兴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些士大夫甚至皇帝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才使得以传教士和士大夫为中介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和平对话成为可能,也才使得当时天主教在中国的自由传教成为可能。否认这一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传教士主要是西方宗教的传播者。其次,在他们将科技做为‘敲门砖’时,才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西方世俗文化包括科学技术的传播者的角色。”[17]因而,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科学(但也包括技术)不仅把相当多的文人吸引到传教士一边来,它们也加强了传教士们的威望以及他们的社交往来。”[18]

[1][日]平川祐弘.利玛窦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172.

[2][5][7][10][11][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180,181,181,183,181.

[3]余三乐.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60.

[4][6]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206,203.

[8]方豪.李之藻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21-22.

[9]方豪.中西交通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7:827.

[12]韩琦.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G].北京:中华书局,2006:259-260.

[13]黄时鉴.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384.

[14][17]孙尚扬.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32,132-133.

[15]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3.

[16](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3.

[18](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

杨英(1974-),女,山西平陆人,河南省实验中学历史教师。

猜你喜欢

全图传教利玛窦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Matteo Ricci: 利玛窦
图画捉迷藏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湖南教会之传教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