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近代科举废除后知识分子身份的转化

2010-08-15王晓霞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士绅新式科举

王晓霞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势冲击,从政治体制到思想文化都无不发生转变,传统中国社会知识分子阶层,也就是士阶层的地位与身份也发生了急剧的分化与转化:一方面,传统知识分子从通过科举形成的官僚体制链条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不再追求“读经—求仕”的单一发展道路,在社会分工飞速、行业分化加剧的近代开始走向了各式各样的职业化道路;另一方面,随着科举废除,新学兴起,受教育的阶层、人数与古代对商人阶层的限制以及小规模、私塾化教育不能同日而语,大量受教育人数和新式知识分子的产生,冲破了传统社会“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界限,也使得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地位不再像古代那样独特和显要,但近代工业化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注定了知识阶层仍是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是新思潮、新文化的引领者,也是近代新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力量,知识分子自身也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对构建近代新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传统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相对独特的身份和地位

知识分子在古代被称为“儒生”或“士”,士的本份就是入仕为官,士子当官“犹如农夫耕地一样天然本分”。士子通过“读经—科举—进仕”的途径,进入中国官僚体制的各个阶层,实现其管理社会的政治功能,由此,中国传统社会里还形成了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士绅”,他们就是“读经—求仕”这个链条上取得不同功名的知识分子阶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和个人角色认定,同时,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与人格理想与儒家传统和封建官僚体制相依存。在地位上,士阶层是“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第一层,他们在职为官,退职为绅,享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和身份地位,最不济也是自立书社,传道授业,与一般民众有别,仍然是人们敬慕的对象,在传统社会里他们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官僚体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在民与官之间,知识份子有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二、近代科举废除,新学兴起,传统知识分子发生急剧分化

科举是连通传统士阶层与官阶层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科举,士子获取不同官阶,进入官僚队伍,进而也是不同层次绅士阶层的重要成员。科举制决定的着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命运,无数士子为考取功名,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造成了人才的大量耗费。随着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涌入,新式知识人才选拔与旧式科举教育传统产生了尖锐矛盾,最终科举制寿终正寝,在清政府的“新政”措施中被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意味着依附在此制度下的传统知识分子向上求仕的道路被阻断了,在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和谋生出路之下,传统知识分子开始迅速分化:

一方面,除年龄较小的旧式学生转为新式学校的学生继续学习外,已经走向社会的旧式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新式行业之中,成为各行各业的职役人员,开始了职业化道路。

一是投笔从戎进入新式军人行列。这是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的选择。科举废除,新学兴起的同时,清政府还有一项新政就是编练新军,那些年龄接近成人的秀才、廪生等就成为新式军队选拔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人才的重要来源。《辛亥革命首义回忆录》中记载,“1905年在黄陂应募入伍的,那一次募兵结果,九十六人中就有十二个廪生、二十四个秀才。”这只是一个地方的入伍情况,全国就更多,到辛亥革命时弃儒从军的人更是难以胜数;二是投身商界,成为“学商”、“绅商”。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商业为末业,商人的地位远不及士阶层。但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张,使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工商业对强国富民的作用,对商业的认可也使传统士绅转变了对从商的态度。同时,近代新式商业领域的出现,也为士绅进入商业领域提供了广阔空间,那就是近代新式印刷业、书馆、报业等一批与知识紧密相关的产业都成为士人的首要选择,“绅商”、“学商”这样的名称在近代也不绝于耳。张謇就是辞官从商的代表。许多士人从商都是在近代社会风气转换之下开始投身到近代制造与贸易行业的;再就是从政。从政原本是士绅追求的正道,但在近代,因为传统的科举废除,选官之路被新式学堂里的新式知识分子逐渐替代,传统士绅要想进入政界所具备的条件和进入的途径也有所变化。虽然新式教育普及后,各阶层受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了,但传统士绅的优势在于,他们享有名望的同时,也是一方的地主或资产丰厚之家,他们的资产与背景是他们最大的财富,他们所产生的能量与影响力也较新式知识分子更大一些,因此,一些高层知识分子参政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能够进入政界的知识分子也是传统知识分子中的上层,也就是官绅、省绅、及乡绅等有身份、地位、资财者。例如,1909年的谘议局议员选举,汇集了各地的士绅名流。选入谘议局的士绅,“或蜚声黉序,为学界之美贤;或驰誉乡邦,为缙绅之表率;且有筮仕京外,负笈东西而奋然投身应选,思有所效力于乡国者。济济跄跄、备极一时之选”[1]。因为自身力量与背景在他们从政中占有相当分量,因此,进入政界的这批士绅,他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具备更多儒家思想传统与名节传统的士人,他们更倾向于财富的积累,并注重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关注近代以来政治上追求的“民主”风尚,成为新式民主的极力拥戴者,并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从军、从商、从官是知识分子分化后形成的军人、商人等新阶层的一部分,更多的人走向了各式各样的职业,从工厂到企业、银行、以及各职能部门等都成为知识分子谋职发展的道路。知识分子的职业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分工加速、行业分化的结果,也是传统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社会变革趋势。

另一方面,在西学涌入,各种思潮激荡的近代,传统知识分子的知识眼界大为开阔,思想信仰也面临着诸多选择,他们的选择决定了知识分子在近代社会变革中所占的重要份量,实现了传统知识分子从一家之说的附属地位开始走向人格独立的社会阶层。并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

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就是教育与传统相隔离全面兴起西学的开始,大批传统知识分子开始纷纷选择留洋,直接获取西学业的真谛,一时间留学风气大兴。据统计,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在20世纪最初的“四、五年间接纳中国的留学官绅就达1868人,其中有约10%是有进士功名者,甚至还包括三名状元”。“据估计,在清末的最后10年间,有大约1/5的士绅通过留学海外或国内的新式教育机构接受到程度不等的近代“再教育”。同时也有10余万士绅成为新式学堂与学务机构的教职员”[2]。这些由“绅而为学者”,构成清末以新式教育或新的文化事业为职业的“学绅”。教育变革与社会政治变革的展开,也带来了近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报刊杂志的创办出版在20世纪初年形成高峰,与19世纪下半叶的情形相比,发行种类与数量都大大增加,内容也日趋丰富。新式报刊大多成为传播新知、倡导变革的载体。与此同时,由留日学生们翻译、编译的各类教科书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的书籍也流向全国各地。甲午战争以后到1911年间,仅译自日文的书籍即有958种 (谭汝谦主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近代传播媒介的兴起为清末士绅接触近代新知提供了远比19世纪丰富的知识来源。

大批知识分子向新式教育转型以及接受新潮思想,使得他们对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文化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一部分知识分子成为了社会政治革命的倡导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如蔡元培即是以翰林而转向革命的著名革命家。在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领袖集团中,黄兴、胡汉民、汪精卫、陈炯明等人原来都有举人或生员身份。在台湾出版的《革命先进先烈传》中收入的328名革命党人中,有43人有传统功名(进士2人、举人6人、贡生2人、生员33人),占13%。另有人据《革命人物志》统计,在参加辛亥义举的1900人中,有传统功名者219人(进士7人、举人29人、贡监生员183人),占11.5%(李恩涵、张朋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自强运动》,台北食货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汪林茂:《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1年10月),第11页。)。

三、近代知识分子身份转化对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

首先,作为传统社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阶层,传统知识分子在近代脱离科举求仕途径后,他们走向了近代社会大分工条件下的职业化道路,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能量为他们在新时代条件下寻求新的出路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进入各行业后,都是学界或商界或政界或工、矿行业中的重要力量,高层的士绅成为了学界、商界、政界和军界的精英。尤其在一些地方权力机关,士绅掌权,他们成为近代与旧王权相抗衡并最终瓦解王权的重要政治力量。

其次,传统知识分子和新式知识分子共同形成了近代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不再是传统教育考试的附庸和维护封建纲常的卫士,他们精神独立,选择自由,在近代化过程中。无论是工业化还是民主化进程中,知识分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后,传统知识分子当中的士绅阶层在科举废除后因职业选择与求学、从政等需求,纷纷从乡村走向城市,这种趋势是单向循环的,只要走出去之后就不再回来,我们现在还能在一些乡绅较多的江南一带看到他们曾经居乡时留下的高宅大院,但他们的后人都在城市。士绅离开农村后,传统农村的权力重心出现空虚,农村出现了一些豪强与恶霸当家的局面,这也是近代中国下层社会动荡不安的一个源头。近代以来,中国的专制制度已经推翻,而新式民主还没有建成,传统的士绅都放弃了农村,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强力—军事,这或多或少也是近代军阀起作用的一个源头。

[1]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下册[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3.

[2]法政大学史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料集》第11集,东京1989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孙学涛.科举制与中国近代化[J].历史研究,2007,(6).

[5]武端利.科举制度废除与近代知识分子转型[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9).

[6]杜恂诚.试论近代中国社会阶层排序[J].学术月刊,2004,(1).

猜你喜欢

士绅新式科举
“新式茶饮”,你爱了吗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浅析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对于士绅在“双轨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传统盛宴礼仪×新式古典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