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度研究述评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之术宪政帝王

黄 昊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杨度(1874~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杨度是一个相当活跃的人物,早年师从湘乡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参加公车上书,后两度留学日本,确立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回国后积极参与策划洪宪帝制,失败后被通缉,晚年思想发生转变,并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杨度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有关杨度研究的论文几十篇,但著作方面仅有何汉文、杜迈之在收集、整理有关杨度的存世文献资料后编写的《杨度传》,文集有刘晴波主编的《杨度集》,黄夏年主编的《章太炎杨度集》,另有徐俊德主编的《杨度日记》,收录了杨度从1896到1900年的日记。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于杨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关于杨度“帝王之术”的研究

杨度的帝王之术得自其师王闿运,王闿运是近代卓有盛名的经学大师和诗文大家。何谓“帝王之术”,学者们的观点普遍一致,如童元秀认为,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物色、拥戴、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在辅佐过程中设非常之谋略,建非常之功勋。[1]周小喜进一步指出,像苏秦张仪那样刻意寻求一个可辅之人以成就一番事业的,杨度或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人。[2]那么“帝王之术”对于杨度的一生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蔡苏龙,牛秋实认为杨度思想的变化最早要追溯到其受师王闿运“帝王之学”的影响。何汉文、杜迈之认为,得自王闿运的“帝王之学”,奠定了他早年的政治思想基础。[3]P4应该说,杨度大半生追求功名,希图辅佐“明君”封侯拜相的政治诉求正源于其早年浸润“帝王之术”的深刻影响。

但学者们对于杨度帝王之术的评价不同。一种观点认为,杨度本人的资产阶级思想比较肤浅,他根本没有放下封建思想的负担,杨度所追求的帝王之学只不过是战国时以来纵横家策略的继续,是纯粹的个人英雄主义。[4]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杨度的帝王之学并非完全是封建思想,而是从大处着眼,将之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密联系,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来治乱救国[5]。随着甲午战争、公车上书,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而其师王闿运则是湖南反对维新的顽固派,师生间逐渐出现了矛盾,以致杨不顾其师的强烈反对两度留学日本,其帝王之学逐渐与维新思想相结合,便不再局限于王学,而是融合了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与在民族危机关头作为一个中国士人所迸发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杨度所服膺的帝王之术,不只囿于封建的帝王思想,而已将个人功名与国家救亡、宪政思想结合在一起,成为影响其大半生的重要思想。

二、对杨度君主立宪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对于杨度君宪思想形成的原因,廖发堂从杨度的文章《金铁主义论》出发,指出杨度的君主立宪主张,一方面受其师王闿运的帝王之术影响,再者由于杨度自身两度留学日本,在那里他的思想经历了从激进的革命派向君主立宪派的转变,加之好友梁启超的影响和清廷“预备立宪”的诱惑,使他逐渐确立了其君宪思想[6]。蔡苏龙,牛秋实则认为,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虽来源于王闿运的帝王之术,但早已从正统的儒家思想中超脱出来,不再把道德的力量看成是最终的决定力量,而是把事功也即物质的力量看成世界发展的力量。童元秀进一步将其成因归纳为爱国精神的激发、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推动、“帝王之学”的熏陶、个人经历和性格的影响四条[7]。

杨度君宪思想的内容,学者们认为主要有制宪、责任内阁和国会三点,沈其新在这三点中尤为强调第二点,指出杨度是中国首创责任内阁制的第一人[8]。蔡礼强着重考察了杨度开国会与定宪法的具体思想,“杨度通过对国会与宪法关系的分析,认为只有先成立国会,才能得到较高程度的宪法”。[9]周小喜认为集中反映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文章是他写于1917年的《金铁主义论》,在这洋洋14万字的文章里,杨度较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君主立宪主张,“金铁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把中国改造成为一个能与西方列强角逐世界的经济、军事大国,实现“金铁主义”的途径是改变政体,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10]。

如何评价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由于他组织筹安会,策划洪宪帝制,改革开放以前学术界对杨度的君宪思想一直持否定态度。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杨度君宪思想的评价渐趋客观,目前学术界对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评价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持基本肯定态度,如季云飞指出,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同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体,两者无本质的区别。在“共和立宪”名存实亡的情况下,作为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提“君主立宪”问题亦未尝不可。即使把共和立宪制改为君主立宪制,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复辟倒退。[11]童元秀认为“总体而言,杨度的君宪救国思想,有其爱国、合理、积极的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至于其片面和消极的一面,属于历史的局限性。[12]”有学者从独特角度审视杨度的君宪思想,周向阳将杨度的宪政思想置于近代中国宪政这一语境下,认为杨度的君宪思想在中国近代宪政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杨度以进化论、工具主义、权威主义体认解读西方宪政文化,进而构建起其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参与了近代中国宪政文化品质的塑造。”[13]

另一种观点认为杨度的君宪思想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应基本予以否定。如许发磊,杨勇玲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此时再提倡君主立宪无疑是远离当时中国国情的幻想[14]。杨度发表于1915年的《君宪救国论》就是他全面阐述其君宪思想的宣言书,祝彦先生就通过对《君宪救国论》的系统分析,指出,“在杨度看来,只有他的‘君宪’才是正当可以‘救国’,便带有政治偏见与个人的目的。他的主要目的是否定‘共和’,而为袁世凯称帝卖命,这不能不说是他个人一生中难以抹去的污点。”[15]

对于杨度的君宪实践,主要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和洪宪帝制时期,前一个时期学者的研究相对较少,比较系统的有蔡礼强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其他散见于研究杨度的文章中。学者对后一个时期的论述较多,杨度在洪宪帝制中起了明显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学术界基本没有异议。但对于杨度在洪宪复辟中行为的原因分析上,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杨度在洪宪帝制中所以如此表现,主要是因为他“追求个人权势”[16],如周小喜认为杨度在《君宪救国论》将袁世凯比作威廉第一,明治天皇这样的“盖世英主”,君主并非处于绝对无权之地位,此时的杨度虽然政治目标仍是君主立宪,但已偏向封建帝王之学,落在了帮袁世凯复辟帝制上去了[17]。另一观点则认为杨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实践其君主立宪的思想抱负:“杨度的帝制复辟活动,与袁世凯、张勋等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为实现君宪救国的政治理念,一直是其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如在袁氏上台之后,杨度就一再强调‘去伪共和,行真君宪,设内阁,准人民之程度以定宪政,名实相符,表里如一’”。[18]

三、杨度晚年思想转变的研究

杨度晚年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失败之后,思想上发生变化,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在北方军阀中纵横捭阖,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来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洪宪复辟被通缉的“帝制祸首”到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度的转变之大令人惊奇。陈旭麓先生说,不应以他以前的过错而“抹掉他晚年的余晖”[19]P1085。对于杨度思想转变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李增辉认为:求新、求变的时代特征,是杨度晚年思想变化的客观原因;强烈的爱国精神是杨度思想转变的力量源泉;勇于自新的性格特征是其晚年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胡建华也同意强烈的爱国之心是促使杨度探求救国道路的根本动力,其次,他认为杨度个人人格的变化也是导致他晚年思想突变的心理因素,洪宪帝制失败后,杨度辅佐明君,追求功名的理想破灭,使他最终放弃了“帝王之学”;“最后,研习佛理是杨度晚期思想突变的桥梁”[20],使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重新反省自己,寻找光明。

四、思考与展望

杨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奇人,其一生的经历丰富而坎坷,他学贯中西,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贯的积极入世的精神,从研习帝王之术,热衷科举而至半生服膺君宪以致屡受挫折,而其晚年思想的转变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亦颇具独特的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杨度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在上述三个方面,但多以论文为主,关于他思想与实践研究的专著仍是空白、其实,在杨度身上可供我们发掘与思考的问题还很多,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杨度与当时重要人物如孙中山、严复、梁启超等人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彼此间思想与实践的比较来深化我们对杨度思想实践的理解。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杨度与王闿运、袁世凯的关系。其次,杨度出身儒学大家之门,又两度留学日本,深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再加其与新旧各派人物交游广泛,新旧思想在他身上融汇,因此,我们可以将他放在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大背景下,从其出身、性格、经历、交游等方面多层次系统地对他的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于杨度这样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的认知,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最后,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对于杨度晚年思想转变的历程与原因的研究还很不深入。杨度是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秘密入党的,由潘汉年介绍,周恩来直接领导工作,因此直到建国后很长时间,杨度晚年参加革命的事还很少有人知道,“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病中关照有关同志,在重新修订《词源》中,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注意调查研究,周总理特别提到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希望新编的辞书对此作出正确的叙述,以免归于湮没”[21]P139。由于史料缺乏,许多见证那段历史的老人也相继没世,写作《杨度传》的作者何汉文、杜迈之不禁指出,“关于杨度参加共产党后的革命活动只能写出片段的记录,无法做翔实的记述。也可以说,这是一篇没有完成的传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们要全面的评价杨度与他的思想,还必须在史料方面作更多的搜求与努力工作,才能为我们展现一个完整的杨度的思想与人生。

[1][7][12]童元秀.杨度君主立宪思想述论[J].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5]周小喜.杨度帝王之学简论[J].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4年卷.

[3]何汉文,杜迈之.杨度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4]杨文华,林移刚.析杨度和他的帝王之学[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6]廖发堂.试论杨度的金铁主义说[J].邢台学院学报,2008,(6).

[8]沈其新.杨度是“政党内阁制”的首创者——兼论杨度的立宪思想[J].求索1991,(5).

[9]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J].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3年博士论文.

[10][17]周小喜.杨度宪政思想研究[J].湖南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1]季云飞.评杨度民国初年的君主立宪主张[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3]周向阳.杨度宪政思想略论[J].船山学刊,2006,(4).

[14]许发磊,杨勇玲.杨度长期坚持君主立宪思想的原因探微[J].传承,2008,(12).

[15]祝彦.杨度及其《君宪救国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4).

[16]刘晴波.论杨度[A].杨度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18]蔡苏龙,牛秋实.清末民初杨度君宪救国思想述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19]陈旭麓.陈旭麓学术文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0]胡建红.杨度晚年突变原因探析[J].武陵学刊,1996,(4).

[21]何汉文,杜迈之.杨度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之术宪政帝王
走,去抓帝王蟹
清朝帝王与寄畅园
她与帝王为邻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短路学校
宪政思潮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
流亡时期梁启超的宪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