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台湾转型时期中产阶级的兴起原因

2010-08-15许克娟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威权中产阶级转型

许克娟

(福建师范大学世界史2007级 福建 福州 350007)

论台湾转型时期中产阶级的兴起原因

许克娟

(福建师范大学世界史2007级 福建 福州 350007)

本文通过分析中产阶级在台湾转型时的政治文化变迁中的兴起原因,说明中产阶级在台湾政治文化从威权政治向自由化“软着陆”转型时期的重要作用。

台湾威权政治 中产阶级

进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后,台湾政治文化一改之前“惰性稳定”(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呈现的基本态势)的政治文化特点,开始进入异化嬗变期,接受西方政治文化的挑战,政治文化结构出现多元化趋势,尽管仍勉强地维持着国民党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但美国式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价值体系逐渐取得台湾政治文化的道德制高点。【1】1986年3月,在国民党十二届三种全会上蒋经国作出政治改革的决定,9月,反对阵营“民主进步党”成立。1987年7月,台湾宣布解除戒严,12月,正式解除“党禁”,自此台湾威权政治退出政治舞台,逐渐让位于民主政治。

这一阶段可谓是台湾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论述的对象即台湾威权政治转型过渡时期的中产阶级。通过分析中产阶级在台湾转型时的政治文化变迁中的兴起原因,即官僚威权主义下的经济发展之客观结果,说明中产阶级对对该时期台湾政治文化从威权政治向自由化“软着陆”转型的重要作用。

一、中产阶级兴起原因之理论分析

亨廷顿在其专著中曾分析过包括台湾在内的东亚80年代威权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识字率、教育和城市化的增加、中产阶级的发展、天主教会针对威权主义所采取的行动、外部势力美国和欧共体的支持、民主化滚雪球效应等等。无论是转型期间是由民间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动,伴随群众反政府运动或暴力冲突等的转型,还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导促成的相对平稳的转型——毋庸置疑,经济发展都在期间起到了民主化推动的重要作用。【2】可以说,台湾的经济成长是台湾社会力量的爆发的物质基础,教育普及、新思想和资讯的传播则孕育了人民权利意识和社会自主性。相对于此的,是长久政治压抑及经济挂帅政策下所产生的各种结构性弊端和社会问题。

台湾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仅为政治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状况变化的基础,而且也提供了各种政治力量互动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促发了各个政治行为者的行动以及他们之间的策略互动;体制内外各种力量的推动,政治领导人出于不同动机采取行动最终导致政治体制的转型。【3】

1974-1985 年,台湾进行经济结构升级,从发展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工业转向发展重化工业,并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工业。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三化政策”,台湾计划式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并最终跃升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4】台湾经济发展至1986年,人民物质生活的赋予、教育水准的提高、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和社会的多元化,可以说已呈现出现代化资本主义社会共有的特征,人民也必然在经济条件改善后对政治自由有更大的需求。

阿尔蒙德等学者将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战略归纳为“独裁——技术——动员型战略”,即台湾当局实行动员型经济政策,以专制统治确保经济资源集中于经济增长上,并实现了其快速增长。而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体制的转变,客观上,则引发了台湾转型时期中产阶级的兴起——台湾经济中的民营经济和台湾籍资本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物质条件。【5】

二、中产阶级兴起原因之具体分析

首先,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角色调整。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升级,公营经济的主导作用发生变化,经济地位也随之逆转,由占台湾总资产的60%、占台湾工矿业产值50%以上,发展到1985年仅占25%和15%,【6】——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表明,台湾专制政治的物质基础大大削弱,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迅速壮大。随着代表民营经济利益的政治势力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公平施政的呼声日益高涨,台湾政治转型进入关键时期。

其次,台湾籍资本迅速膨胀为台湾地方势力的经济基础。几十年来民营经济主要是以台湾籍资本为基础,台湾的财团资本主要构成也是台湾籍资本,而占台湾企业数98%以上【7】的中小企业更是以台湾籍资本为主体。可见,民营经济基本上由台湾籍资本推动,台湾地方势力随之壮大并进入台湾政治领域。政治发展虽不能与经济变迁构成线性的直接关系,但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可以实现经济对政治的影响。此中介即指在经济发展中分化出的新兴阶级力量,这股新兴的社会力量逐步壮大,形成更加自由化的政治推动力量,最终提供了反对实力和反对政党形成的基础。

再者,民营经济和台湾籍资本迅速发展,促使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劳工阶级出现。在台湾,中产阶级则是新兴阶级力量的主要构成。台湾当局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主要代表,而与之对立的阶级是劳工阶级,但因劳工阶级尚未壮大,中产阶级成为促进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其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台湾中产阶层是台湾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产物。6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培植了以依赖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为主的、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新兴的本土中小资产阶级;政治本土化,为出身底层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台籍人士提供了各种从政资源,并为他们提供了向党政官僚机构流动的机会,造成了一批党政精英。台湾经济的第二次转型,使那些在国民教育、高等教育和海外留学教育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批中上层技术人员和有知识、懂管理的技术官僚以及企业管理阶层跻身于中产阶层。【8】

新兴的台湾中产阶级的身份界定和人数,学术界并未有一个统一概念和精确数字。综合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台湾的中产阶级“并不存在单一的中产阶级,而是存在多数非基本阶级或阶层,其共同特点就是不具有统一的标准”。【9】1981年的“台湾研考会”第五次现代化民调显示,56%以上的台湾民众主观上自认为是中产阶级。【10】而统计数字方面,日本学者刘进庆和台湾学者肖新煌估计台湾中产阶级占就业总人数的三分一左右,约为260万人;大陆学者潘晋明估计约为33万人。

一个拥有如此庞大数量的中产阶级的社会,许多民主理论学者早已言明,“远比阶级严格分明的社会更容易孕育民主制度”。【11】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民主。

综上可知,“一党专政”之下的官僚权威主义政治所导引的经济发展,客观上为80年代民主化转型提供了这样的动力;这也就是中产阶级在台湾转型时的政治文化变迁中的兴起原因。转型时期,在台湾当局的一定让步下和大多数台湾民众的有限响应下,兴起的台湾中产阶级方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1】刘国深,李炜:《影响台湾地区政治文化变迁的外部因素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3期,第7页。

【2】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9页。

【3】【4】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第200页。

【5】【10】金泓汎、董玉洪、林冈合著:《台湾的政治转型——从蒋经国体制到李登辉体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第9页。。

【6】姜南扬:《台湾政治转型之谜》,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7】潘晋明:《台湾中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特征》,《台湾研究》1990年第2期,第14页。

【8】台盟中央研究室:《台湾中产阶级基本情况(一)》,《理论园地》2002年第2期,第27页。

【9】(日)若林正丈编著:《台湾——转型期的政治与经济》,田烟书店1989年版,第241页。

【11】李普塞特:“民主之扩展”,张京育主编《中华民国民主化——过程、制度与影响》,台北: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1992年3月,第18页。

猜你喜欢

威权中产阶级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威权型领导对员工帮助行为的影响
——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林兹威权主义理论的局限与超越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全面深化改革靠威权推进,还是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