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策
2010-08-15陈剑敏田鸿雁申晓英
陈剑敏 田鸿雁 申晓英
(河北大学马列部 河北 保定 071002)
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策
陈剑敏 田鸿雁 申晓英
(河北大学马列部 河北 保定 071002)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多年来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视这门课程,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教学时数难以保证、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育对象敷衍了事、教学效果有名无实,在各高校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第一,须将“形势与政策”统一纳入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课程化;第二,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实行专题化教学模式,注重现实性、时效性和知识性、理论性的有机结合;第三,须打造专业的“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精品团队,确保师资水平;第四,须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 现状 对策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早在1987年教育部就要求在高校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后来又多次重申这一要求。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文件。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改方案,依然强调把“形势与政策”作为必修课在各个层次的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多年来,各级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对“形势与政策”的重视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实际情况至今依然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许多高校中“形势与政策”仍然没有被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教学时数难以保证、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育对象敷衍了事、教学效果有名无实,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虽然也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负责,但却是挂靠在其他教研室,如思修与法基教研室,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由这些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捎带对学生进行一下教育,实际上是有名无实。有的高校则是由学生处、宣传部等机构负责,交给学生辅导员及其他专门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承担,变成一种纯粹的政治学习,反而让学生反感;或者是每学期组织几场形势报告,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做不到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教育。也有高校组织专门教师定期搞一些讲座,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深入,多又变成了近期时事发布会,新闻事件的浓缩,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当然,“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此种困境,是与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这门课现实性和时效性特别强,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有教育部一年两次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作参考,而这个“要点”也往往滞后于教学准备环节,教师看到要点的时候,往往已经开学几周了。而且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和调整,无形中增加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难度和任务,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会越讲越熟,对于承担“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老师来说,该课程永远都是新课。这自然就会让人望而却步,知难而退。
而且,从主观上来说,许多高校对“形势与政策”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把它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放在同等地位。笔者曾多次听到一些思政课教师说,教育部规定的思政必修课只有四门(即前述提到的那四门),言外之意“形势与政策”不是“必修”,也算不上什么课程。许多人还把“形势与政策”理解为就是给学生念念报纸,放放时事新闻这么简单,认为“形势与政策”没什么好讲的。
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方面存在的原因,导致“形势与政策”目前的这种尴尬境地。尽管教育部非常重视这门课程,每年还组织两次“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培训,至今已举办23期,各高校也会派出人员参加,但真正将“形势与政策”纳入教学计划,认真落实,精心作为课程建设的还是为数不多。
那么,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到底该怎么推进这门课程的建设?怎么将教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呢?
第一,将“形势与政策”统一纳入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课程化。
各高校应该把“形势与政策”放在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由负责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和教学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教学计划,每学年一个年级,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授课。最好是以大学三年级为主,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完了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修养,开始进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忧国忧民状态,而且有了自己的独立认知能力,这时候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情、世情,理解中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至关重要。当然,其他年级学生也应允许他们选修上课。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学生在四年大学中,至少会接受一次系统的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认知会有很大触动。
在课时和学分设置上,“形势与政策”至少应该达到其他几门思政课程课时和学分的最低水平,即每学期36课时,2学分;在人数上,也应和其他思政课程一样,有一个基数标准;在管理上,“形势与政策”要有独立的教研室,负责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建设,待遇和其他思政课的教研室一样;在考核上,试卷命题、评阅、管理、考核方式都要与其他思政课程相同。
总之,只有完全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个独立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才有可能把教育部要求开设“形势与政策”的通知精神落实到实处,落实到课表上,甚至是每个学生头上,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制度化、规范化,使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再流于形式和空谈。
第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实行专题化教学模式,注重现实性、时效性和知识性、理论性的有机结合。
形势与政策顾名思义,就是讲国际国内形势,讲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讲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大事中,到底选择讲什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决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非常精心。在参考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基础上,还要注意把握这么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任课教师最擅长的领域。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简单的时事课,不是简单的读报上新闻,而是通过讲国内外大事的背景、过程等表面现象,挖掘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理性高度,使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正确认识,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正确分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这些问题要有深入了解,广泛研究,否则教学就会没有深度,起不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二是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厢情愿的选择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势必会引起其反感和排斥,很难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在精心选定教学内容后,推行专题化教学模式。每个问题一个专题,各个专题间可以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内在逻辑。每学期可以选择7—8个专题进行系统讲解,内容涉及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注意不要把每个专题的教学变成单纯的时事课或专门的政策课,而是要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专题教学内容时,既要使学生知其然,又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把每个选定专题的内容系统化、理论化,自成独立体系。
另外,在专题选定上可以实行相对固定化与灵活机动化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有一些专题可以是不变的,如大国关系问题,台海问题等等,他们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被作为固定专题进行讲解。另外,再根据每学期形势的变化,补充一些机动专题。
通过精心选定教学内容和专题化教学模式,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平均每两周就面对一个新的话题,一个新的未知领域,从学期开始到结束总是保持着新鲜感。同时专题化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把问题讲活、讲透,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了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分析判断,达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
但是,每学期的教学专题不论如何及时进行调整,也总是赶不上现实的变化。所以,为了突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性,每位授课教师在讲述专题之前可以拿出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通报一下前一周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并进行简单点评,养成他们关注时事的好习惯,也可以直接让学生做这件事情,师生共同参与。
第三,打造专业的“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精品团队,确保师资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形势与政策”课因其教学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教学难度高,操作难度大等原因,更对授课教师有特殊的素质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组建了一支责任心强、知识结构合理、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队伍,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要倾向于年轻化,因为年轻教师往往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便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从而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各专业出身的教师都有,便于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得到帮助。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职化、年轻化,保证了授课教师能全神贯注于“形势与政策”教学研究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授课。专职教师需要经常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图书等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信息量,并要善于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成果呈现给学生,使“形势与政策”教学不停留在一般的知识传授、政策宣读、情况介绍和事件描述上,增加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理论水平。
另外,考虑到“形势与政策”的实际情况,要在教学团队中提倡“集体备课,分工合作,成果共享”的备课模式。为了节省人力,缓解每位教师因需要面面俱到而面对的巨大压力,可以发扬团队分工合作精神,实行资源、资料共享。每位专职教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每学年分别负责精心准备2-3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材料和多媒体课件,然后互相交换,进一步进行充实和完善,最后再汇总给教研室主任,取长补短,设计出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方案。这样,每位授课教师既有时间和精力在自己所负责的专题上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精度,同时通过共享他人的劳动成果,又有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开阔度,实现了“面广点精”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减轻每位授课教师的工作量。
第四,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在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教师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变动,不可能像其他思政课程一样有自己的教材。而且“形势与政策”涉及的内容较广,有时候可能运用一些图表、地图或一小段音频、视频资料更加形象、直观,有说服力,所以,授课教师开发一套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是非常必要的。
在课件内容制作上,注意不是简单的文字材料的堆砌,也不是加了几张图片的电子教材。课件中文字材料应该是属于纲目性的东西和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真正的教学内容仍然要由授课教师讲解,而不是由课件一一演示给学生,课件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仍然需要用声情并茂的讲解感染学生,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除了文字材料外,课件中当然会配有大量的图片信息,视频短片等资料,以增加教师讲解的说服力,生动直观的反映教师正在讲解的问题。但这些图片和短片必须要恰当、适时、有用,而不是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堆砌上去的。
在课件结构上,充分利用超链接——返回功能,把教学内容全面地、条理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简单进行顺序播放。既注重突出局部,也不忘给学生留下整体概念。所以,即使没有教材,学生利用课件也可以清楚地把握主要教学内容,丝毫不会有混乱的感觉。
一个精心制作,编排合理的课件,会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的感染力,对课堂专题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剑敏(1970—),女,内蒙古呼市人,河北大学马列部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近现代历史;田鸿雁(197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马列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及国际关系;申晓英(1976—),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马列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城市化理论。
本文为河北大学第6届教改项目(JX06-1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