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适英文著述初探

2010-08-15张笑龙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著作胡适

徐 超 张笑龙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胡适是一位非常多产的学者,其成年后有二十余年居住在美国,他的中文著述近两千万字,其英文著述也有几百万字。与胡适同时代的北大西文系教授温源宁曾评价“适之写的英文,似比他的中文漂亮”[1],对胡适的英文写作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胡适的英文无论是演讲,还是写作,都能做到流利、通畅,运用自如。他在美国读书时,即已是一位受当地人士欢迎的演说家。早在1914年,胡适在美国参加康乃尔大学每年一次的“卜郎吟奖赏征文”大赛,其英文著作《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2]获得殊荣,此事曾被当时当地的新闻界大炒过一番,“以异国人得此,校中人诧为创见,报章……为评论,……其地报纸亦载此事”[3]。这些都足以使我们相信,他的英文著述,在表述他的思想方面,其价值决不在其中文著述之下。另外,由于胡适的很多中文著述在国内直接参与了许许多多的思想争论,有些文章更是因激而发。尽管胡适在他的同代人中,差不多被称为是最有理性,最为心平气和的人了,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感情或是愤激之述就在所难免了。他的英文著述是向西方人讲话,他可以做到更冷静、更客观,更没有忌讳。研究胡适的异域表达所体现的其思想本质,对于完整得认识胡适的思想脉络就显得更有意义。某种意义上说,从事胡适研究,如果置胡适的英文著述于不顾,那对胡适的了解可以说是一知半解的,不可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胡适。

近年来,国内外整理出版了大量胡适的著作和有关的材料,使胡适研究有了相当的提高和普及。但是胡适的英文著作却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胡适从1912年起,即以英文发表,在往后50年间,他的英文著作种类丰富,数量也相当庞大。这批为数可观的材料除少数已译成中文以外,绝大部分仍未经学者分析研究。

关于胡适英文著述的整理,袁同礼先生和Eugene L.Delafield的美国人合编的《胡适西文著作目录》[4]是第一份胡适西文著作目录索引,这份索引,对于研究者按图索骥,查找有关胡适的英文著作很有帮助。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周质平在袁同礼目录的基础上,整理制作了更便于检索使用的《胡适英文著作编年目录》[5]。可以说,这些索引目录为我们展示了胡适的英文著作世界。

胡适英文作品收集者周质平先生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致力于研究胡适已有20载,是这一领域活跃的一员。周质平先生收集、整理、汇编胡适英文作品,1995年5月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他主编的《胡适英文文存》(三卷),收入1912—1961年间的胡适英文作品共147篇1589页,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出版胡适英文作品。2001年联经出版公司续出了周先生编的《胡适未刊英文遗稿》,收入1914~1959年间胡适英文作品共66篇672页。另外,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在2001年对胡适的部分英文著作进行了选编,出版了《中国的文艺复兴》(英汉对照)。对中国人讲西方文化,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这是胡适兼具的两重角色。这些胡适英文作品的公布,其价值不可低估,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胡适文化世界的另一半。

在国外,现有的胡适研究,有两本英文专著,使用了较多的胡适英文著作。即贾祖麟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周明之的《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在国内,安徽教育出版的《胡适全集》第35-41卷,收录了胡适的英文著述及英文信函,给国内学者研究胡适的英文著述提供了诸多方便。国内学者对英文著述的价值也日渐重视,如安徽大学陆发春曾在其《抗战时期胡适对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6]中引用胡适的英文著述作为论证的资料。

胡适英文作品按照体裁大致可分为:专著、论文、演讲、书评序跋和被译为英文的作品。从现今收集到的胡适英文作品内容来看,它主要侧重于介绍中国文化历史。胡适在中英文两种著作中,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有着一些微妙的不同。一般说来,胡适在英文著作中对中国文化少了一些批评,多了一些同情和回护。这点同情和回护正反映了胡适在《留学日记》中所说的“但论国界,不论是非”[7]的矛盾。他希望自己能超越国界来论断是非,这种超越国界的是非,在论断外交事务和军事冲突时,是比较容易作到的。但在评论作为人类因事因地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时,尤其是祖国的文化时,这个超然而且客观的态度,就很不容易维持了。

胡适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的是双重角色:向中国人宣讲、介绍西方文化,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过去人们所熟知的是胡适向中国人讲西方文化这一面,这主要是得自于我们接触他的中文作品所获得的第一印象。如果我们直接阅读胡适的英文作品,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另一面,即他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胡适一方面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使其能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数千年的历史,花了不少笔墨和精力。这一方面的论著主要有:《先秦名学史》、《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民主中国的历史基础》、《中国思想》、《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哲学》、《中国哲学的科学精神与方法》、《中国的传统与将来》等。同时,他还极力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新文化,这一方面他的代表作有《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生活方式》。他之所以不辞辛苦这样做,不仅是出于一种爱国热情,一种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西方人正确了解中国文化,纠正他们的一些偏见。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胡适任中国驻美大使,他热情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更是为了配合祖国的抗战,争取欧美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所以,在胡适参与国内的中西文化论争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带有浓厚西化色彩的胡适,是一个尖锐批评中国文化惰性的胡适;而在胡适发表的英文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又是他的中国情怀,一个为中国辩护的胡适。这样一种矛盾性集于一个文化巨人身上,是一种多么有趣而又值得人们嚼味的文化现象!

胡适著述中始终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西文化问题是令中国人困惑了一百多年的老问题,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到如今许多人仍难以摆脱这种困惑。中国文化是由于中国特有的生存环境与历史沉淀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几千年来人中国人都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得很自在,从没有人怀疑过自己的文化存在什么大的毛病。但鸦片战争的隆隆炮生,西方人屡次侵扰中国,国都北京的一再沦陷,令中国丧失权力与尊严。一群先进的中国人从此开始意识自己的问题,意识到中国人、中国的文化有什么不如西方人、不如西方文化的地方。这种局面是尴尬的,令人不安的。面对一再侮辱、损害自己的西文,我们要俯下身段向其学习,令很多中国人失去了心里平衡,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性、从容、胸怀坦荡、毫无顾忌地来认真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补问题。但是反观整个中国近代史,也确曾有过一些有识之士,能够很坦然对待中西文化这个问题,在其立身行事中,能够将两者很自然地调适起来,结合起来。胡适在这方面就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胡适在国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经常毫不回护地进行批判,例如他说中国民族“又愚又懒的民族……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的民族”[8]。而对西方文化的优点长处进行热情的赞颂并希望人们虚心学习。为此,胡适受到了很多误解,甚至谩骂,说他是“洋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查阅一下胡适的英文著述,可以发现的胡适的一条原则:在国内猛批中国的短处,力赞西方的优点,而到了国外则反其道而行之。胡适在国内之所以言辞激烈的批判中国文化,其实是“爱之深,责之切”。

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写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等著述来探讨中国文化,在这篇重要论著中,胡适试图从中国哲学的演进去说明中国科学的内生性,来论证中国文化中存在科学的基因,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合适土壤”[9]。胡适在英文著作中讲到中国文化,常常强调的另一个特点是民主与自由。早在1912年,他就提出民主这个概念是中国所固有的。他在《给中国一个共和国》一文中即纠正西洋人一个错误观念,即民主是不合乎中国国情的,他说“虽然中国受专制统治了几千年,但在专制和帝王的后面,始终有一个安静的、平和的、东方式的民主”[10]。《民主中国的历史基础》一文中论述了中国传统中“民主”的三个历史因素,即“一个民主化的、无等级的社会结构,一个通过客观的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员的传统信念,以及鼓励对政府进行直规谏和监察控制的悠久历史”[11]。胡适希望为民主在中国找到一个根的情结与用心显而易见。与民主相伴而生的自由,胡适也试图从传统文化中为其寻根,正如胡适在《在历史上中国如何争取思想自由》一文中所指出的,争取自由是先秦以来,中国固有的传统。

细读胡适英文著作中论及中西文化的篇章,我们不难看出,胡适的侧重由中西文化之异,转向两者之同。他有意地为科学、民主、自由这些自晚清以来即为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西方价值观念找寻中国的根。胡适反复论证,这些看似外来的观念,在固有的中国文化中,并非完全“无迹可求”,而固有的中国文化也并不排斥这些来自西方的根念。

胡适对于传统文化,面对不同的听众,表述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胡适这点态度和解释上的不同,不应被理解为思想上的不一致,或前后矛盾。正因为固有的中国文化中并不缺失科学、民主、自由这些近代的价值观,在胡适的英文著述中,“西化”或“现代化”工不是其主要议题。西方文明接触到古老的东方后,两者碰触的一个自然结果是中国“西化”的水到渠成。

[1]温源宁:《一知半解》,岳麓书社 1988.12,第 68页

[2]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关于胡适英文篇目只给出中文译文,下同

[3]胡适:《胡适日记全编(1910-1914)》,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10,第271页

[4]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5,第4005页

[5]周质平:《胡适论丛》,三民书局1992.7年,第287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第47页

[7]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册)》,海南出版社 1994.8,第 133页

[8]胡适:《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9,第666页

[9]胡适:《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12,第9页

[10]胡适:《胡适全集》第3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9,第1页

[11]欧阳哲生:《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也研究出版社2001.2,第326页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著作胡适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李帆著作系列
胡适的美国恋情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