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

2010-08-15张子林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本质统一马克思主义

张子林

(潍坊学院马列部 山东 潍坊 26106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

张子林

(潍坊学院马列部 山东 潍坊 261061)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它高扬“以人为本”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由“革命本位”向“生活本位”的升华和回归;它倡导的和谐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统一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 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 哲学解读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情国情民情党情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有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对正在成长的中国模式的一种理论阐释。它继承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同时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与社会发展理论相结合,是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因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高扬“以人为本”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由“革命本位”向“生活本位”的升华和回归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是由人发动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人变成了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唯物史观则进一步强调,劳动创造人本身,人具有创造价值的价值;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当人们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创造自己历史的时候,整个社会以一种“合力”的作用共同创造了整个社会历史。因此,“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本质上体现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所以,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尽可能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并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论,是真正科学的人本思想,它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密切关注着人类发展的终极命运。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为指导,全面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汲取和借鉴西方人文主义精华,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有基础上为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离开人而谈论发展则是虚无的。以人为本,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全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包含着社会公平正义,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包含着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它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胡锦涛强调指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这是对以人为本最富有现实意义的高度概括和科学阐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执政本质,为进一步激发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保证和制度保障,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极大丰富、发展和创新。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原则,把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惠及台湾人民)和执政党能力建设高度融合,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从而实现了人民革命主体论、人民国家主体论向人民生活主体论的革命性转变。“人民”这个概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术语和革命工具,而是由活生生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所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共同体。如果说在革命时期,我们强调“人民通过奉献生命夺取政权自己解放自己”,而今天我们则强调“国家政权通过创造各项制度保障人民自己发展自己”,人民群众由在革命时期的奉献主体,转变为在社会发展中的享有主体。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社会发展本质上只能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过程”[2]。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实现人的这一本质要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革命是短暂的,追求和平与发展才是永恒的;革命本身是一种破坏(包括毁坏自然),而非建设;革命本身不是目的,不断解放、发展和激发民众的创造活力才是根本所在。只有在和平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避免人对自然的自我中心主义),广大民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真正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本位”回归和升华,是崭新的现代化阐释,它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向当代人本论的转化。

二、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的人本理论,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闪耀着辩证法光芒。“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够结成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就必然要求尊重人的主体本位,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包括自身内在的生理机能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却又时刻处于变动之中,在平衡与不平衡、和谐与不和谐、有序与无序中不断实现否定之否定。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人的和谐发展和人际(或主体间)和谐,总是体现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谐发展的程度也总是相对的、历史的、具体的,因此是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在旧的和谐被新的和谐所不断否定的过程中,和谐局面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发展水平及其主体地位也同时随之不断提升。可见,绝对的社会和谐是不存在的,如果否认这一点,在实践上将会导致毫无生机的一团和气。从本质上讲,和谐是对立中的统一,是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体,是物质世界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坚持物质的多样性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真实反映。和谐,即交融和合、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就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社会和谐,则是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多样性统一,是对社会现象和事物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高度概括。因此,强调和谐并不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否定,相反它内在地包含着对世界多样化的肯定。

胡锦涛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共识,同时他还把这一科学理念广泛运用于国际社会。他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各国人民要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鲜明地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全球化的统一性趋势和世界多极化的分化态势并行不悖。我们党一贯强调,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统一的社会发展模式,也没有哪一种社会制度是固定统一的万能制度,没有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是统一的文明样板,各国都有选择自己独特发展道路的权利。同理,世界上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普世价值”,西方社会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也并不一定适合广大发展中国家。胡锦涛倡导的“和谐论”,潜在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世界大同”的必然规律。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实现“世界大同”的前提和条件。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胡锦涛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当今人类社会和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和谐发展思想,使得马克思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原理,变成了推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强大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处坚强者,莫之能先”,这是真正“绵里藏针”、刚柔相济的大道理。

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来看,和谐发展就是对当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及其关系发展规律的本质概括,在社会生活中就是要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合作和睦,和善和气和美,就是讲求团结融洽安定,共存共荣共赢,实质是在社会利益主体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多样性统一。体现在治国理政上,就是“仁政亲民”,就是通过思想解放、文化创新、体制建构、关注民生等,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等人类本质力量的不断发展和人自身物质精神张力的不断解放(人的自由意志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统一性趋势,必将会愈演愈烈。这种历史性演进的结果,最本质的影响首先必将是人类体能和智能的迅速提升,这一方面使得全球一体化更加强化和深刻,“世界大同”的局面将日益明显;另一方面也将会使得人类社会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组织、国家等各类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更加鲜明和突出。这种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会促使整个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国家政权等方面发生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当代人类社会正处于这一伟大变革的开端。承认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就必然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性多样化统一。贯穿其中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活动,就是人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即由自发人类到自觉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引导人们不断追求自身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因此,胡锦涛提出的“和谐论”(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无论从哲学本体论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观来看,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科学理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而且能够创造世界、预见未来。构建“和谐世界”的科学理念,正是对世界多样性统一的辩证本质的科学把握和对人类未来的预见和运筹。

总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明确地把人定位在和谐社会关系中的精神独立和生活自主的社会主体地位上,这非常有利于促进人们在维护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兼顾其他各方的利益,从而促使人们在更高层次上更广泛方面(包括人与自然)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怀,这就从更大程度上有利于排除极端功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各种异己力量的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在贯彻科学发展时,必须统筹各方关系,兼顾各方利益,把每一个主体(国家、组织、个人、人化自然)作为社会大系统的要素进行考察。在准确把握系统整体的前提下,充分弘扬人文精神,统筹处理要素、结构和整体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尊重现实生活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辨证本质,才能够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底、落实到位。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47.

[2]寇东亮.人的发展与人文精神[J].探索,19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60.

张子林(1968—),男,山东寿光人,潍坊学院马列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本质统一马克思主义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统一数量再比较
童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