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忠君爱国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2010-08-15尹秀芝李嘉琳
尹秀芝 李嘉琳
﹙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在德国的历史上,俾斯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但改写了德国的历史,而且改写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俾斯麦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之大的作用,除了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外,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眼光机敏、思考缜密、行动果断、意志坚强等个性品质是分不开的。尤其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中,俾斯麦的忠君、爱国、强权以及务实的政治个性对统一大业得以顺利完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诚然,普鲁士能够顺利地完成德意志的统一是因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若没有俾斯麦这样的铁腕人物,缺少俾斯麦个人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德国统一势必不能完成的如此迅速和彻底。
一、忠于君主、高傲务实的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一个贵族地主家庭。这个家庭在勃兰登堡的阿尔特马克舍申豪森拥有自己家族的世袭庄园,并世世代代都在悉心经营这一庄园。俾斯麦的祖先曾作为军官随普鲁士国王转战南北,因此这个家族还流传下了尚武的贵族精神。俾斯麦早在上中学时就发现,平民和学生憎恶、仇视贵族的情绪很强。这种笼罩在学生当中的心理情绪增强了俾斯麦的贵族门第感,也促使着他形成了维护等级制度、反对平民自由的思想倾向,培养出他那种普鲁士人特有的忠于君主制的情感。除这种后天的社会氛围所起到的作用外,从先天的性格上说,俾斯麦的自尊心很强,不能忍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例如,他曾多次同人决斗并获胜。这些辉煌的战绩给老师和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采取这种极端而偏激的举动,其动机充分体现在据说是他当时讲的一句话中:“此时我要领导我的同学,正如将来我要统治一个国家一样。”不知这话是来自于世人附会的说法,还是出自于他后来撰写自传时略带夸张的自我炫耀,亦或他当时真的说过这话。但他当时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贯彻自己的意志的确是事实。可以想象,一个人的性格总要在社会中得到认可,一个人的心理总要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偏激的性格往往会导致人采取偏激的举止,极端的心理往往要借助极端的方式才能表现出来。而这种自我表现的方式,这种非同寻常的举止正符合了俾斯麦的性格。就是在这种社会与心理的冲突中,俾斯麦从少年时起便逐渐养成了他那喜怒无常、飞扬跋扈的个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的成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高傲自大的务实主义者。俾斯麦从小养成的坚定的忠君爱国和崇尚强权的思想及务实的政治主张,为其后来成为铁腕人物,进而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埋下了伏笔。
况且,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德意志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新旧社会交替而迸发出来的历史—经济—政治的激烈冲突在他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容克,又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着重行动、务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意志坚强、富于感情、性情暴烈专横、干劲十足的人”[1]。也正是他所具有的这些独特的个性质量又使得他成为容克中最具现代化头脑的代表。他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使他能够有极大的热情与干劲完成统一。
列宁曾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2]在依照“自己的方式”统一德意志的进程中,俾斯麦忠君爱国和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几乎影响着全部过程的方向和进展。
二、俾斯麦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强权意识直接影响德意志选择了在普鲁士的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俾斯麦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热情的人,他的爱国主义最明显的表现是他忠君效国的思想。对国王的忠诚是他的整个公务生活的特色,这种忠诚深深根植于宗教信仰之中。尽管人们经常感到奇怪,这么一个暴烈傲慢的人物除了忠于自己外,怎么可能忠于别人,但人们对他的忠君思想无疑是深有体会的。他曾说:“我首先是一个忠君主义者,其它一切都在其次。……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对待国王,他是我全部思想和全部行动的中心,是阿基米得杠杆定律中力的作用点,从这个作用点我要移动世界。”[3]正是有着这种思想的支撑,俾斯麦才会彻底地捍卫王权,带领德意志走上统一道路。
俾斯麦将君王的利益视为至高无上,他必定要求在普鲁士国王的旗帜下实现德国的统一。同时又以自己民族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确立了普鲁士作为领导者之后,他便开始了统一道路的选择。俾斯麦选择的是容克式的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道路,这是由他的强权思想决定的。
俾斯麦坚信的政治哲学是:“强权胜于真理。”[4]1848年革命的失败,使他认定武力乃是取得任何政治成就和外交成就的基石,是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中的决定性因素。
1851年5 月,俾斯麦奉命出任驻法兰克福邦联议会参赞,后升任公使。在他对德意志各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了直接接触之后,便根据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形成了一种政治构想:由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来统一德意志,把奥地利踢出去。俾斯麦视奥地利为普鲁士统一德国的障碍而非伙伴。1858年,他在写给普鲁士亲王的总结出任法兰克福公使经验的长篇备忘录中,着重建议:不要强调在邦联中谋求与奥地利平等的地位,而要谋求一种不受邦联和奥地利约束的“独立的普鲁士政策”[5]。他一再指出在统一的道路上,两个德意志大邦——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执行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方式来解开,而只能用剑来斩开。”[6]
在当时阶级关系对比之下,这种统一可能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即或者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者通过普鲁士王朝战争。俾斯麦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为了保存君主政体和贵族阶级,就必须由君主和贵族阶级自己领导民族统一的大业,必须由他们迫使资产阶级俯首听命,即必须走第二条道路——普鲁士领导的王朝战争的道路,这便是正确地走出了德意志完成统一大业的第一步棋。
在普鲁士,由于宪法纠纷和军事预算方案的不合,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扩大,1862年9月,在陆军部长洛奇的推荐下,俾斯麦被任命为首相以应付难局。9月30日,他参加了议会预算委员会会议,用奇怪的语气谈论了一个与预算毫无关系的话题。他声称,现在已是普鲁士依仗自己的军事力量取得好处的时候了,“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而“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7]”俾斯麦十分强硬,他相信普鲁士已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一个邦,由普鲁士发动统一战争已成为可能。1862年10月,当他得知议会再次否决军事预算,便宣布议会休会,开始军事独裁,大力推行其军事改革计划,把普鲁士军队由14万人增加到21.7万人,服役期限由两年改为3年,军费追加为950万泰勒尔,从而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俾斯麦正是依靠这支军队,抓住有利时机,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三、作为一国的政治策划者,俾斯麦的务实思想对德意志统一的顺利完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尽管俾斯麦已由容克转变成为“铁血宰相”,但他并没有地主阶级的狭隘思想,他自身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主张,而是符合德意志国内四分五裂现状的现实主义主张。也正是由于这种政治观,他才能在进行统一大业时,比较务实的处理各种情况,正确的引导德意志早日走上统一之路。
1871 年以前,俄国一直是俾斯麦外交政策的坚定支柱。俾斯麦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以他现实的敏锐目光,以他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早已领悟到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巨大作用。他深知如果普鲁士不设法使强大的东方邻国对它保持友好的态度,它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欧洲大国。
在克里木战争年代,俾斯麦就反对当时广为流行的一种幻想,即普鲁士可能依靠伦敦、巴黎和维也纳的恩赐来获得大国的地位。他认为“对于一个外交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抱有幻想。”[8]他多次阐发自己的外交观点,认为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不应感情用事,也不能死守正统,要根据对实力的正确评估而定[9]。他坚决反对普鲁士的亲西欧方针,抵制了必须有普鲁士参与才能实现的英国肢解俄国的计划。他指出:普鲁士没有任何理由同俄国作战,即使反俄战争取得胜利,归根结底,将来也必定给普鲁士带来巨大的政治损失。他警告:“蔑视六千万大俄罗斯人民……而不顾他们将会成为普鲁士未来敌人的忠实同盟者,将是一个极大的政治错误。”[10]俾斯麦的这一观点一再得到证实。1864年的德意志与丹麦之间的战争,从国际舞台力量对比的角度看,俾斯麦是否能如愿以偿完全取决于俄国的立场:奥地利因为不想让普鲁士独占胜利的桂冠,不得不同意采取联合行动;波拿巴法国又已陷入它对墨西哥的冒险行动(1862—1867)而不能自拔;英国狂呼乱吼,但没有一个大陆强国的支持,它实际上一事无成。1864年,俄国为报答普鲁士在1861年帮助镇压波兰起义时的友谊,抽身退出争端,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鲁士对丹麦战争的成功。这一事实使俾斯麦更加领悟到维护东方邻邦的良好关系对普鲁士的重大意义。于是他坚定不移地谋求俄国对普鲁士的同情态度,在普鲁士王朝战争的第二阶段(普奥战争)、第三阶段(普法战争)俄国都保持了中立的立场,这使得俾斯麦的统一大业才得以顺利进行而未遭到别国干涉。俾斯麦自己也承认,普鲁士军队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方边境无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在处理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关系时,俾斯麦也是很务实的。他虽然处处视奥地利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最主要的障碍,但在1864德意志与丹麦的战争中,在“保卫条约神圣”,“为德意志民族利益”而战的问题上,他又同死敌奥地利联合行动,这使他的政敌大为惊异和愤懑。他说:“只要奥地利和我们在一起,其它大国结成联盟反对我们的可能性便消失了。”[11]普奥两国完全把德意志邦联撇在一边,宣布缔结一项双边协议。1864年1月16日,奥地利和普鲁士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限其48小时内取消新宪法,否则兵戎相见。俾斯麦的用兵原则是避免两线作战,孤立主要敌手,然后各个击破,又联合了奥地利,加上俄国的支持,他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使他巩固了自己在普鲁士的地位,并为击败议会反对派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已不难领略到俾斯麦的个人因素对德意志统一的巨大影响。正是俾斯麦忠君、强权、务实的政治态度及果断、坚毅的政治意志促成了德意志统一的迅速实现。
[1]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70页。
[2]列宁.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第86页。
[3][6]﹙德﹚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M].范德一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 181、191页。
[4](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M].高年生,张连根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 34页。
[5]﹙德﹚卡尔·艾利希·博恩等.德意志史(第3卷上)[M].商务印书馆,1991,第 218页。
[7]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M].商务印书馆,1985,第324页。
[8]﹙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3卷)[M].,杨德友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第220页。
[9](美)享利·基辛格.大外交[M].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第 109页。
[10][11]﹙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3卷)[M].,杨德友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第 220、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