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抗战相持阶段的湖南战场

2010-08-15程炀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会战国军衡阳

程炀

(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试论抗战相持阶段的湖南战场

程炀

(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湖南战场在中国人民抗击侵华日军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湖南省的地理位置,民众动员情况,剖析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这三大战役,进一步探究湖南战场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贡献。

湖南战场 国民革命军 正面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一、战前态势

自1938年武汉沦陷之后,中国的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虽然国民政府组织的武汉保卫战失败了。但历经数月之久的武汉外围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无论当时的日本人愿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军队已遇到了“进攻顶点”。所谓“进攻顶点”,是由普鲁士“兵圣”克劳塞维茨提出的。他认为:“大多数战略进攻只能进行到它的力量还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那个时刻为止。超过这一时刻,就会发生剧变,就会遭到还击,这种还击的力量通常比进攻的力量大得多。[1](《战争论》第七篇第5章147页)按照“兵圣”的逻辑:“进攻中取得的胜利是已存在的优势的结果,准确地说是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共同造成的优势的结果。当然,优势也可能是逐渐增长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优势总是逐渐减弱的。所以当时的战略态势是日军在开战之初,攻势猛烈,但随着战事推延,进攻力量不断衰减,人员损失巨大,战线快速移动,补给线不断拉长,后勤保障困难日益加大,兵力、火力不断分散。日军在抗战初期的人员损失如下:

淞沪会战:伤亡四万余人。

徐州会战(含台儿庄大捷):伤亡两万余人。

沂口会战(包括平型关大捷):伤亡两万余人。

武汉保卫战:伤亡二十万人。[2](《中国革命史》第五章第二节,218页)

像日本这样一个岛国国家,是难以承受如此大的人员、物资损失的。对日军更致命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已渗透至日军各占领区。这样的局面也使日军在正面战场发动进攻有了后顾之忧。而在此时,日本大本营内部也充斥着“南下”和“北进”的争论。明显,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行径已经引起了英美等国的不安。日本因为资源短缺,也认为与英美在太平洋上必有一战。而日军在已陷入中国战场泥潭的时刻,还要发动两线作战。这表明日本的战略决策开始走向死胡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从中国战场上抽兵,侵华日军由77万人减少至65万人。战局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也预示着中国战场在相持阶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地图上观察中日双方当时的态势,会发现我国的湖南省位于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她位于中日双方势力交错的突出部,是中日两军进攻的前沿阵地,是国民政府保卫陪都重庆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屏障。并且湖南省地势复杂,有“荆湘唇齿,滇黔咽喉”之称。湖南省自由民风强悍,有“无湘不成军”的美誉,涌现出曾国藩、左宗棠等一批名将。

战争的进行是由一个国家的财力和工业基础支撑的,湖南省对战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略上,还体现在财力的支持上。先看一组数据对比:

1937年,南京政府财政收入17亿元法币(折合5亿美元),日本的财政收入是15亿美元。如果算上日本已侵占的东三省、台湾、日本的财政收入会是中国的4倍。[3](《中国革命史》第五章第一节,213页)当战争进行到1938年,中国已经丧失了最富庶的华东、华南地区,也失去了沿海地区大多数与国外联系的港口,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进行所需的财力、物资、兵员都沉重地压在了尚未沦陷的地区。湖南,由于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鱼米之乡”,自然对国民政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日军在这一时期对湖南地区的作战方针也很明确:

(1)寻找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进行歼灭,打击国民政府的抵抗决心。同时挡清陪都重庆外围的据点,取道进攻重庆。

(2)掐断国民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3)摧毁美国在中国修建的飞机场。这一点在日后豫湘桂战役体现得特别明显。自从美国援华之后,美国驻华空军不仅使中国战场的日军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空中优势向中方偏斜,并且美国以中国大陆为依托,派出重型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目标。这一切近使日军消除这一威胁。从双方的战略目的就可以解释中日两军的军事行动。在抗战相持阶段,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为湖南战场至关重要的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环环相扣,对战局的走向,对中日双方力量的对比,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按时间顺序,剖析一下这三次会战。

二、三大战役

前两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看,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可以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

1939年9 月至10月,中国第9战区主力部队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此次会战日军伤亡2万余人。虽然中国军队损失也很大,但极大提高了湖南军民同仇敌忾、杀敌报国的信心,同时大大树立了第9战区长官薛岳的威信。此次会战的胜利,为接下来两次会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9月初,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指挥4个师团,两个支队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约12万人,进占岳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9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中国军队一度在战斗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长沙也落入日军手中。由于中国军队的奋力抵抗,日军被迫退回进攻发起点。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这三次会战中,中国军队打得最成功,同时也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一次战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根据战前国军有关情报机构侦察得知:赣北日军有所减少,并且收缩阵地,有兵力大规模调动迹象。日军的奇怪现象引起了国军的警觉。日军的本意是阻止中国军队向香港方面的英军增援,结果原本是只起牵制作用的长沙战场让日军损失惨重。

中国方面是积极准备这次会战。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3个军约17万人,并使用新战术——天炉阵法,将兵力集中在湘北地区,在日军进攻地点逐次抵抗,将敌诱于浏阳河地区,然后,使用优势兵力进行包抄,形成一个南堵北追,东西夹击,四周合围的战略态势,将日军予以歼灭。国军第一阶段的作战方案是逐次抵抗,诱敌深入,消耗日军,争取集中兵力对日军进行合围的时间。第二阶段,同时也是这次会战的关键,那就是长沙城保卫战。这也是此次会战的关键,薛岳将军将守城的重任交给第10军。巧合的是第10军也正是后来死守衡阳孤城的部队。日军对长沙的攻坚战虽然一度逼近长沙市区,但被第10军将士击退。第10军的拼死守城也给友军争取到了围歼日军部队的时机。第三阶段,中国军队全线出击,对日军进行大反攻。日军参战部队每撤退一步都要付出极惨重的代价。是役,日军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通过这一场大捷,不仅振奋了军心、民心,更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西方军人一直看不起中国军队,然而,他们在与日军交手之后,才感受到中国独自抗击日军长达4年的不易。开战之初,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军队丧失了其在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据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军队高昂的士气和不屈的战斗精神。一向轻视、侮辱中国的西方舆论也给予长沙会战极高的评价。

“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华军长沙大捷。”——《泰晤士报》

进入1943年,中国政府组织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在美英盟军的配合下对日军作战。此时在湖南战场,日军调集兵力16万,配备空军和毒气部队自华容自松滋地区之间分了路向湘西北发动强攻,妄图一举占领常德,为进攻长沙、衡阳做准备,并抢夺宾湖地区的粮食,以这些资源以战养战。在第6战区的部署中,素有“虎贲”之称的国军57师担负起守卫常德的重任。在战斗中,日军集中数倍于我军的兵力,而守军只有一万余人。57师将士与日军寸土必争,与敌人进行了异常残酷的巷战和白刃战,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消灭有中国士兵坚守的据点,被埋在废墟下的中国将士不计其数。守军坚守多日,而援军却进展不利。全师包括卫生兵、炊事兵等后勤部队全部上阵。当余程万师长率部突出重围时,全师只剩下一百多余将士,伤亡比率高达90%,无一人投降。而当中国将士光复常德时,整座常德城只剩一座西班牙教堂,全部建筑物化为一片废墟。此役过后,57师将士死守常德的事迹鼓舞了全国。随着中国二线部队收复常德,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也大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常德会战的胜利不仅使日军的进攻意图落空,中国军队保住了常德这一战略要地,让中国远征军无后顾之忧,准备缅北反攻战。

此时的日军在全局上已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瓜岛、冲绳岛战役的失败使日本损失了海空军的精英,丧失了制海权和制空权。中国战场上,国共双方的军队屡屡挫败日军的进攻,并给日军以重大的杀伤。日本的战略空间已大大缩小。所以,日本大本营急需通过一场大胜振奋“军心”,应付国内日渐高涨的反战浪潮。并打通大陆交通线,维持战争的进行。1944年,日本大本营发布“一号作战令”,投入总兵力51万人(其中湖南地区36.2万人)。[3](选自《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战场》)日军投入兵力规模之大,在侵华史上也是罕见的。日军的作战目的非常明确:打通大陆交通线,摧毁西南地区的中美空军基地,以阻止对其本土的空袭。打击中国政府继续抗战的意志,并以此鼓舞士气。而国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溃败,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 000万人口的2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丧失了长沙、衡阳等战略要地。日军在攻陷长沙后,迅速向衡阳推进。驻防衡阳的国军第10军作了殊死的抵抗,坚守衡阳达47天之久。然而,由于友领部队的消极惫战,没有给第10军有力的支援,导致第10军在弹尽粮绝、战斗力基本丧失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整个第10军在保卫战中伤亡高达两万人,方先觉军长为避免无谓伤亡而投降的行为也受到了颇多的争议。而真正造成第10军悲剧的是国民党各派系军队勾心斗角,关键时刻救援不力;高层指挥官决策失误,贻误战机。中国人的心理很可能接受不了投降的结局。由于在常德会战中余程万师长不顾伤兵而突围的行为受到了蒋介石的指责,受这一事件影响,方先觉在遇到相同情境时内心也是作了激烈的斗争。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第10军的功绩:进攻衡阳日军伤亡高达1.9万人,仅高中级军官就阵亡390人。[4](选自《衡阳解围战述论》)双方伤亡比率基本为1∶1。这是抗战史上所罕见的。第10军守卫衡阳堪称抗战史上最艰难、最顽强、最悲惨的战斗。长沙、衡阳的失守使西南门户洞开。不过此时的日军也是强弩之末,无力再向前推进。

长衡会战的失败是多方面的:“中国连续七年抗战,师劳兵疲,中国精锐之师正在缅北、滇西发起进攻,收复失地,国内战场的战斗力因此而减弱。”[5](选自《中国黄埔军校史纲》)而日军方面是集中重兵对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不过无论如何,国民政府对战役的惨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已进入大反攻的阶段,这一惨败无疑造成了非常坏的国际影响。

三、总结

从1939到1945年,下面战场有12次大级别的会战,其中6次发生在湖南战场。中国能在湖南战场一改抗战之初屡战屡败的困境,成功迟滞的日军进攻,原因是多方面的。

1.湖南民众的大力支持。湖南人民对抗战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湖南青壮年男人积极参军,保家卫国。八年抗战中,国民政府分到湖南省的壮丁数是1816420名,仅次于四川、湖南两省,位居全国第三。湖南省并不是人口大省,所以湖南省参军比例为全国最高。[6](选自《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战场》)湖南民间尚武,湘籍军人战斗力强悍,不怕牺牲。(2)湖南人民对前线的大力支援。湖南民众高昂的爱国热情大力支持了前线的作战。湘北人民在“支持军队打敌,做到战场上不遗弃一个伤兵”的口号下,运送弹药,抢救伤员。在长衡会战中,民众大力配合军队构筑工事。同时,湖南强悍的民风也让日军损失惨重,民众不仅自发组织打击日军,还屡屡向中国军队提供有关日军的情报。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2.中国军队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作战。开战之初,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将领,照搬国外军事指挥条例,实际消极防御政策,与日军打阵地战。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中国军队的阵地战无法有效阻挡日军的进攻。进入相持阶段,国军通过对前一阶段作战的总结,并受中国共产党持久战和游击战等理论的影响,开始有意识地调整部署。虽然这些措施不能改变国军长期存在的缺陷,但也比抗战之初有很大的改观。

3.反法西斯盟国对中国的援助。随着二战的全面扩大化,和主要盟国都认识到中国战场对日军陆军的牵制作用。对中国施以各种形式的援助。特别是美国政府向中国派出了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使中国军队逐渐摆脱了制空权受制于日军的被动局面。盟国的援助虽不是中国军队获胜的主要原因,但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减轻了中国抗战的压力。

4.日军进攻力量的减弱。由于日本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再加上敌后战场的牵制,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力量已大不如开战之初。如像长沙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都只有10万上下。常德会战中只有16余万人。除了长衡会战,日军想要在广阔的战场上围歼多达三四十万的国军,往往在占领一地后,受国军的反击而退回原阵地。

虽然中国军队在湖南战场上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并在局部战役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军暴露出的问题使得战机白白流失,甚至错过成建制围歼日军部队的机会,造成了国军的进一步沦丧。国军惨痛的教训折射出旧中国积贫积弱,中央政府统治不力的困境。

有个“短板理论”:一个木桶的容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里可以用“短板理论”来分析一下国军的问题。

总体来说,国军最大的短板是各部队来源复杂,派系分化严重,战斗水准参差不齐。国民革命军倒不像一个国家的军队,倒像几个国家军队的联盟。中央军与地方实力派的军队貌合神离,甚至在危险时刻见死不救。像常德会战的第57师,衡阳保卫战中的第10军,这些部队死守孤城,却迟迟得不到友军的有力支援,导致爱国将士士气受挫。无形中降低了战斗力,也错失了许多战机。

国军的派系分化现象造成的另外一个恶果就是各部队战斗力差距过大。像中央军可以有外国援助的装备,接受美国等盟国顾问的指导,高级指挥官也有在国外军事院校留洋的经历。而像川军等地方“杂牌”部队,装备低劣,很多士兵在上战场之前甚至不知道坦克、飞机为何物。

军队的派系分化也造成了武器装备的极端混乱。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来自德、日、俄、美、捷、英多国。这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后勤系统都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依靠外援先后组建了“德械部队”、“美械部队”,这些重金打造的部队虽然看起来风光,可一旦外援不济,就不能形成对日军有效的火力压制。各类重武器的零件一旦损坏而得不到及时补充的话,就会变成一堆废地。

综合上述情况,就可以大体判断国军的战斗力。如果从现代化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国军部队结构落后,步兵占绝大多数,炮兵少,虽然有少量机械化部队和空军,因为缺少规划性,缺少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意识。第二,各部队之间的差距,只能以数量的优势来弥补。反观日军,经过明治维新以来的军队建设,步、炮、骑、装甲兵及空军之间形成了极好的协同作战意识。

如今中国人看待抗战,应更多一点理性的认识。就从纯军事角度来看,抗战胜利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虽然国军在湖南战场取得过一些胜利,但往往要付出数倍于敌的代价。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落后于日军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无法否认战争人的主观意志所发挥的作用,但不能因为一味抬高、夸大其作用而忽视了对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军事思维的变革。一场战争往往能推动一个国家军队的诸多变革。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虽然俄军将士作战非常英勇,但由于腐败的沙皇政府,看似庞大的俄军却没有相应的战斗力。俄军在战争中付出了上百万伤亡的代价而收效甚微。而经过社会主义苏联的改革和建设,苏军在卫国战争中击败了实力强劲的德军,一跃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军事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段时间,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的大发展时期。大纵深理论、闪击战、制空权等理论的提出使得战争向三维发展。如果参战国在思想和体制上落后的话,人的主观能动性便很可能无法改变战局。就像在德国装甲部队冲击下的西欧诸国一样。

强调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不是鼓吹“唯武器论”,分析军事思想、体制的重要性,更不是抹杀爱国将士的功绩。我们书写抗战中以弱胜强的事例来激励我们的后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才是抵御侵略的基本保证。

[1]中国黄埔军校史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2]罗玉明.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战场[J].

[3]常德保卫考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5,(2)

[4]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J].抗日战争研究,2004,(3)

[5]岳云留浩气;湘水忠魂——从比较看长沙会战的光辉胜利[J].长沙大学学报,2005(2);

[6]彭厚文.衡阳解围战述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7]罗玉明.衡阳失陷的原因及其对战局的影响[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

[8](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9]中国革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会战国军衡阳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马恩河会战(下)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女性再独立,也不能让老公在家里没了价值感
库尔斯克会战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中国海军抵巴基斯坦参加多国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