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分析

2010-08-15陈菲菲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1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政府

陈菲菲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8)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分析

陈菲菲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8)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们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下,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拉大了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了当前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从了农民的自发转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及就政府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农村 劳动力 转移 政府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但是目前我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民自发转移为主,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就需要政府的的介入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劳动力转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和技能低水平制约了转移的规模

随着农村基础教育的改善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然比较低,大多都集中在初中和小学,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非常小。文盲半文盲比重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很大。文化水平低首先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工作的规模,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教育时间增加一年,农民到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就会增加1.5%—3.2%。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高,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大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业或工厂的简单劳动以及城市居民多数不愿从事的脏、累、险活行业,而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比较低,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容易引起进城农民的回流。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由于农村劳动力个体的分散性和我国专业培训工作的缺乏,农村劳动力很难参加集中培训,因而他们的生产技能也比较落后。尽管有一些用人单位在雇用农村劳动力时会开展一些岗前培训工作,但大多是一些简单工种的培训,离开那个工种,农村劳动力便失去了技能。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能的落后减少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工作的机会,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对工作的挑选权利,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二)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常陷于被动

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再加上我国的普法工作还有待完善,所以我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维权意识。他们对《劳动法》知之甚少,很少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根本不懂得自己拥有哪些合法权益,当自身的权益被用工单位侵害时,往往束手无策。而在现实中,常常就有一些用人单位任意克扣农民工工资,剥夺农民工的法定休息时间,甚至为了减少成本不惜透支农民工的体能。而受雇的农民工,为了不失去工作,只好忍气吞声,就更助长了一些用人单位的非法用工的气焰。这极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长期性、持久性,也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加大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难度,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三)由于自发转移的盲目性导致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以自发互助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跨地区和跨行业转移,市场机制起了主要作用。在外出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通过市场化形式,即自发和互助等方式实现的,明显表现出以自发转移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以亲缘、地缘、人缘为联系纽带的特点。根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由政府组织转移的占3.3%;由亲戚朋友介绍转移的占41.3%;自找门路外出务工的占55.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还缺乏有效的城乡、省际劳动信息网络,农村剩余劳动力决定外出去向的依据是舆论导向或他人介绍等非正式劳动供求信息渠道。

(四)盲目无序的劳动力流动影响了城镇的稳定

盲目无序的人口流动会冲击城镇的社会治安,还会产生一些影响城镇稳定的不利因素。人口流动过量过快过猛地增长,流动时间过于集中,不仅造成地区之间交通拥挤,而且加剧了市内交通堵塞,不仅冲击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冲击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给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过量的流动人口,必要的管理没有跟上,使城镇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住房更加紧张。乱搭乱盖、挤街占道现象严重,环境卫生状况恶化,不仅农民工的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而且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市民的不满,加剧市民与“流民”的对立情绪,形成不安定因素,引发社会人员之间的冲突。劳动力的流动还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不利于人口控制。

二、政府介入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一)应对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的需要

农民进城做城市人不屑的苦、脏、累、险的工作,是迫不得已的一种低水平、低层次就业。这一方面是受了体制和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有关。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必然过程。我国要实现这一转型,受到了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制约,从而阻碍了“转型”的速度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这已愈来愈成为决定农民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已势在必行,这是政府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加强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多办职业技能学校,面向社会开设有针对性的专业,为社会多培育高技能人才。

(二)规范劳动力自发转移盲目性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政府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制度、措施,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合理引导、宏观调控。目前劳动力自发转移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形式以自发互助为主,很多农民是对用工单位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就盲目进城。若进城后找不到工作就很容易变成“流民”冲击到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政府处于社会活动的中心位置,具有搜集信息的便利条件,要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减少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错位,强化工资杠杆机制作用,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畅通无阻。这项工作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各部门、各方面合作,共同推进。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按照信息的流向、需求进行筛选、归类、整理,并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传递给需求者。一般来说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较低,因此,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以帮助农民进行转移前后的决策和咨询服务。

(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统筹城乡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只能实行城乡一体化,必须把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放到同一个层面上来考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非农产业需求问题,加快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政府应通过实行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以扩大就业、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空间。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大扶持力度和工作指导,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空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分化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流出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家”。政府还应加强监督和执法,使劳动力转移后的劳动保障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1]李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府行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伦关臣,高彦.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上旬刊:309-310.

[3]蔡昉,都阳.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 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陈菲菲(1983.11—),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政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