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水旋鼓舞及其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2010-08-15王怀虎魏玉琴

运动 2010年5期
关键词:天水民族体育

王怀虎,魏玉琴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水旋鼓舞及其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王怀虎,魏玉琴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旋鼓舞是流传于天水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它是一项集喜庆、祭祀、娱乐、健身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群众性舞蹈。通过对旋鼓舞的解读,使人们了解旋鼓舞的起源,认识到旋鼓舞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及其培育民族精神、群体凝聚、文化传承、健身娱乐、旅游开发等多元功能,旨在引导人们全方位地认识旋鼓舞在促进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社会价值,并倡导人们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对旋鼓舞文化给予有效地保护、发掘与传播。

旋鼓舞;体育文化;社会价值

鼓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一部中华文明史几乎是伴随着隆隆的鼓声走过的。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西北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对于鼓的运用不仅表现出偏爱,对于鼓具和鼓舞的创造更表现出特有的灵性。从高原到山区,从黄土高坡到戈壁绿洲,只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鼓声响起,只要有鼓声响起的地方就有随节而舞的身影。在众多的鼓舞中,广泛流传于甘肃天水及周边地区的旋鼓舞独树一帜。本文试图对甘肃天水地区旋鼓舞的起源、发展、文化传承及健身娱乐等多维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促进甘肃天水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

1 旋鼓舞的起源

天水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乐、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旋鼓最早流行于天水市武山县滩歌镇代沟村。相传,很早以前有一牧童常年出没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之中,每遇恶狼侵害之祸,机智勇敢的牧童便在山上点燃篝火,打起自制的羊皮鼓,对着火堆旋转起舞,火光照山川,鼓声响云霄,以此吓唬恶狼。从此,恶狼只要听到羊皮鼓的声音和看到火光,就不敢侵害人们。当地农民俗称这一活动为“点高山”。同时,旋鼓舞也就由此而得名。此后,每逢五月端阳节,由一个翻穿羊皮袄,打扮成羊官模样的小伙子领着伙伴,烧香许愿,祭祀山神,祈求神灵保佑羊群安全生存。后来,旋鼓舞便在武山农村流行起来,村庄上的青年云集百人,扬起五彩缤纷的旗幡,怀着争强好胜的心情,兴高采烈,潇洒自如地旋起来。从而,不断产生一些悦耳动听的鼓点,多姿激昂的动作和不断变换的队形,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舞蹈——武山旋鼓舞。

2 旋鼓舞的发展

旋鼓作为西部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其粗犷热烈的单张扇面形羊皮鼓的击打与剽悍豪迈的男子集体舞蹈阵容相结合,形成了天水民间独特的旋鼓舞流传四方。为了使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有更大发展,2000年4月,天水市政府委托天水师范学院对武山旋鼓进行改编,更名为“天水旋鼓”,并让大学生来充分展示它的“鼓韵”,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在编排创意上准确的定位以及大学生对旋鼓文化独到的领悟,给天水旋鼓赋予了新的内涵,武山旋鼓在重新包装后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示出勃勃生机。2000年11月,由天水师范学院大学生组成的天水旋鼓舞团,代表甘肃省赴浙江省台州市角逐第10届全国群星奖,一举摘得广场舞蹈比赛“金奖”。紧接着,又应邀参加北京第4届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演出,与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同台献艺,天水旋鼓舞表演阵容恢宏,场面壮观,充分展露了西北汉子的剽悍和勇猛,特别是天水伏羲公祭仪式被提升为国祭规格后,天水旋鼓成了祭祀活动的主打节目,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时代的光彩。

3 旋鼓舞的特征

3.1 崇尚自然,体现民俗,诠释生命

任何艺术形式都扎根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生存环境,特别是民族舞蹈与民族的历史、风俗、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旋鼓舞也不例外,天水风物秀美,人文荟萃,文物遗存丰富,民俗风情独具风韵。她以其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蜚声中外,更以其丰富多彩、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民俗文艺享誉陇上。蜡花舞、高摇伞、鞭杆舞、秦州夹板等民间艺术,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美丽的天水大地上,熠熠生辉,相映成趣。“天水旋鼓”就是植根于这块民间文艺沃土之上的奇葩,在伏羲文化的精神里,最本质的内容是崇尚自然,它包含了人们揭示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哲学思想,旋鼓舞在动作形态上自然随意、洒脱诙谐、悠然自得、节奏明快,没有匠斧痕迹,在表演气质上充分体现着伏羲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表演内容紧扣当地民俗风情,追求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努力进取、刚健有为的精神,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天水人民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特征,充满着生命活力。

3.2 场面壮观,阵容恢弘,观赏性极强

旋鼓舞队一般为几十人至几百人,“旋鼓手”为青壮年男子,动作技巧性强,步履腾挪要求高,套路有“二龙戏珠”“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丹凤朝阳”等。表演典型动作有“喊山岳”“千斤压顶”“旋风骤起”等。有突出的主题音乐,动作刚健,节奏铿锵,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地方特色浓厚,表演时鼓点节奏富于变化,击鼓多以重击、轻击、点击、擦击、弹击和顺势滑击为主的敲击方法。表演阵容恢弘,旋转开阔,连绵不断,进出有序,开合自然。鼓手个个如猛虎下山,气势逼人,他们时而敲击鼓面,时而抖动鼓环,边敲边舞,舞姿激昂热烈、富于感染。鼓点变化多端,时而紧促,扣人心弦,时而舒缓,使人留连[2],充分显示了西部雄风的强劲气势,体现了先民们与自然斗争的不息精神与美好愿望。

3.3 服饰华丽,道具独特,时代感气息浓厚

旋鼓以铁圈箍蒙上精致的羊皮做鼓面,鼓面上绘有太极八卦图或其他的花纹图案,下置一柄,柄端坠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做的鼓鞭敲击鼓面时,震动铁环或铜镲频频作响,鼓声清脆激昂。服饰的颜色为金黄色,意在天水旋鼓来自于黄土地,服装的外形则完全展现了“龙”形,天水是传说中龙的故乡,素有“龙城”之称谓。龙代表了力量、活力、热情、无惧以及专注,也蕴含了图腾舞蹈的特性。头饰重点突出了燃烧着的“火”形图案,鞋的面料是当地农民常穿的“麻”鞋,上面点缀了大红色的绒球,鼓柄、鼓鞭上也有红色点缀,这都寓意了传说中对火的崇拜,也显现出热烈与欢快的风格。服装、道具的协调搭配,产生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勾勒出一幅民俗特色浓郁的画面,既保留了传统的民俗特征,又体现了现代审美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达到了相对统一。

4 旋鼓舞的现代多维价值

4.1 构建文化平台,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加快,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已越来越为各个国家和民族所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理性文化内涵的文化特质行为,在体育形态的深层底蕴中,交织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结构,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也映射着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 处,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雕梁画栋,古柏森森。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荟萃了从公元4世纪末到20世纪,约1600年间的7730余尊塑像,并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艺术走廊”。旋鼓舞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扇窗口,它凝聚了天水各族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本质、最深层的认识,也反映出了天水人民热爱自然、爱好和平、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这个窗口,甘肃越来越多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被发现和挖掘,得以让更多的世人去真正地了解和欣赏它们。

4.2 具有教育功效,能促进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转轨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锻炼价值较高的民族体育项目被列入全国或地方的学校体育教材,如武术、八段锦、五禽戏被编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中,摔跤、射箭、秋千、龙舟、木球、毽球、跳球等也被一些地区列为学校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民族体育专项保健课,体育院系也增加了武术、摔跤、围棋等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国家教委文件也明确指出“提倡在各类学校(首先是高等学校)开展保健气功的教学和研究”。通过旋鼓舞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奠定了基础,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能顺利自然的投入社会体育的运动中,成为社会体育的骨干,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民族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起到了桥梁作用。

4.3 创造经济效益,带动旅游市场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国就去北京,如果想看3000年前的中国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国就去甘肃天水的大地湾。在甘肃有两个地方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一个是大地湾,一个是敦煌。前者代表了中国的文化起源,后者则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极盛。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根脉文化在这里体现犹为突出。伏羲文化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轩辕黄帝诞生于天水,周秦先祖发源于泾渭河谷[4],所以说中华民族寻根问祖之地,就在天水。旋鼓舞在天水体育旅游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蕴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使游人能很快进入氛围,并将身心融于其中,旋鼓舞与其他相关旅游市场联动,共同推进着天水旅游市场的发展,并借机进一步宣传和扩大了天水传统体育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 1 ] 王岩,丁璐等.刀郎舞体育文化特征探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008(7):47.

[ 2 ] 海和平.甘肃鼓文化探考[ 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 3 ] 周永志,邱志刊.浅议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26.

[ 4 ] 杨明前,范鹏,张世海,等.甘肃民族与宗教[ 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G80-05

A

1674-151X(2010)05-13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5.069

投稿日期:2010-03-28

王怀虎(1969 ~),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天水民族体育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们的“体育梦”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山河初妆,天水成碧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