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忻州“挠羊”摔跤的形成与演进

2010-08-15王慧勇

武术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忻州体育

王 萍 王慧勇

(文山学院体育系,云南 文山 663000)

【民族传统体育】

山西忻州“挠羊”摔跤的形成与演进

王 萍 王慧勇

(文山学院体育系,云南 文山 663000)

山西省忻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众多关隘险峻。这里既有源远流长的中原农耕文明,又有粗旷豪放的草原文明。在忻州、定襄、原平一带,千百年来“挠羊”摔跤长盛不衰,文章对“挠羊”摔跤这种忻州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与演进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

挠羊 形成 演进

1 山西“挠羊”摔跤的形成

1.1 民间传说的口碑

根据收集的资料,“挠羊”摔跤起源的有关传说有北宋说和南宋说两种。北宋说,北宋初(约公元980年间)宋太宗时期,长城一带常常刀铮马啸、报警频传。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抵抗辽人,军政要事全部托于一人。但他又对杨业不信任,便密嘱诡计对端的潘仁美对其加以监视。面对强大骁勇的辽军,杨业兵少将寡,力不从心。杨业夫人余赛花认为将来自于兵,兵来自于民,战争的威力在百姓。就建议杨业组织老百姓平时习武、战时抗敌,一举两得。为避免潘仁美诬陷,又建议采取民间娱乐活动的形式习练摔跤,杨业欣然同意。杨七郎率先垂范,带领青少年进行锻炼,杨业相机利导,与民同乐。佘太君让七郎按地域划界,分作两营,轮番出阵,竞技争抗,优胜者当场予以奖励,谁都不甘示弱。潘仁美也认为这是孩子们的耍闹,并未干涉,有时还当热心观众。于是在各村各寨的传统会上、或是在农闲季节搞起了摔跤比赛。杨业遭潘仁美父子栽赃陷害含冤而死后,当地乡亲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将这一摔跤活动传承下来演化成后来的挠羊赛,代代相传至今。

南宋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为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在军中广泛开展了摔跤训练,以对抗金兵的大规模进攻,进行英勇顽强的殊死搏斗。原来岳家军中有一将士名叫陈效婴(祖籍忻州市),角抵技艺极高。他得知大将岳飞为秦桧所杀蒙冤屈死后,看到朝廷抗金无望,满腔悲愤离伍回到家乡,为寄托他抗金的意愿,便把自己在军中所学的拳脚和摔跤本领教授给家乡父老,并组织敌后斗争,以对付敌人。时值战事频繁,摔跤不仅可以御敌防身,而且可以健身娱乐,又极易练习,所以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以致世代相传,终成习俗。忻州自古多水草,后又牧羊颇多,天赐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元以后形成了挠羊赛的习俗,在忻州一带广为流传。在《忻州体育志》中也特地记载了“南宋时有著名摔跤手陈效婴”。

这两则关于忻州“挠羊”摔跤起源的民间传说,都把忻州摔跤活动的起源与古代军事战争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老百姓纪念英雄的朴素愿望,是壮烈而美好的开始,给忻州的摔跤史罩上了爱国的光环。

1.2 有关史籍的记载

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史书上有关摔跤的故事记载很多,唯有山西忻州一带的摔跤在史书记载上不多。有关忻州摔跤最早的记载是在北宋调露子《角力记》中:“忻、代州民秋后结朋角抵,谓之野场,有杀伤者。”因其发展甚烈,宋真宗曾下令“自古悉禁绝之”。文中“忻、代州”指的就是现在的忻州和代县,“秋后结朋角抵,谓之野场”,这恰好应证了今日于旷野之中,秋后丰收之时进行比赛的“挠羊”摔跤。这说明在北宋时期忻州角抵摔跤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清末光绪六年版的《忻州志》上记载了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著《续夷坚志》:“秀荣东南双堡王增寿,号为外力,善角抵,人莫能敌。泰和末,官括驼,增寿作诡计,钉驼足,令跛。自羊头村背负驼至代州,州守信以为然,增寿复负之而归。”从这一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王增寿既是一个吃苦耐劳、忍性极强的人,又是一个有智谋胆略、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他宁愿负驼往返,也不肯为统治者服役,其节操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与同籍的元遗山先生是好友,他们你来我往,过从甚密,遗山先生将他的故事留在史册中,这一推测认为当地的摔跤是始于金代的。

2 山西“挠羊”摔跤的演进

2.1 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承

在人类社会中,每一类生产方式都会产生与其地缘形态和生产形态类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传说古代的忻定盆地是晋阳湖所在地,这里水草丰盛、牧羊成群,是一处庞大、天然的茂密牧场,畜牧业较为发达。当地人民以放牧为主,在日常的牧业生产中,畜牧作为生活、生产资料,人们在抓、训畜牧时,推、拉、扑、抱、摔等动作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在训练牧业生产技能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重复与模仿上述动作,而在闲时的娱乐中会自然地使用这些动作,这些动作与牛羊等兽类的相抵的结合,就形成了摔跤的雏形。当地人跌对(忻州人对摔跤的称谓)以羊为赌资,后发展为以羊为奖品,赢者将羊牵走。后来,湖水干涸,人们便弃牧为农,但“挠羊跌对“的习俗却被演沿袭下来。忻州、定襄、原平一带的摔跤挠羊赛与当地的历史地域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其生活、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与传承。

2.2 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衍传

在人类社会中,早期体育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底下,人类无从理解和控制自然灾害,便将天灾疾病等归因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只有把满足人类基本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寄托在神的身上,于是便产生了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忻州稍大的村子都有庙宇,在庙会时祭祀供奉的神,最多的是祭祀社稷——谷神和土神。而在古代忻州地区具有较大规模的民间摔跤活动,总是伴随着忻州某一区域或整个忻州的庙会与祭祀等活动而展开进行的。“对神的信奉、供奉是潜藏于老百姓心底的一种信仰,举办庙会则是表达这种信仰最集中、典型的形式”。靠着这种信仰的力量,虚幻的精神需求与现实的交往和娱乐需求相结合,使得忻州挠羊摔跤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忻州地区的摔跤“挠羊赛”,发展成为体现忻州人精神世界与本质力量的具有生活情趣的群众性竞技体育活动。

2.3 古代军事战争技能的提炼

古代社会,各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忻州境内有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平型关等众多的险要关隘。几千年来,这里先后发生过千数次战争,就连“忻州”一词的由来都与古代战争有着深刻的关联。忻州,古名九原,后改为秀容。据传,汉高祖刘邦北上平定匈奴时,曾被困大同东地区7天7夜,后突围至忻口一带,见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六军欣然,“欣”通“忻”,所以赐名秀容为“忻州”。忻州北通雁门关,南近太原,这一带成为北控大同,南卫太原的咽喉,在战略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晋北锁钥”与“三关总要”之称。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军阀索罗贴木儿占据大同,察汗帖木儿驻兵太原,两军在忻境征战,人民受尽蹂躏。”在千百年血与火的战争中,使雁门关汇聚了一代代忠臣良将、英雄豪杰,上演了一幕幕浩然激扬、动人心魄的千古传奇。为了强身健体、习得武艺,忻州人世代酷爱摔跤,摔跤场上不畏强手,敢拼敢赢。长期以来,摔跤作为自卫技击手段和健身娱乐的手段而在民间得以不断地传承开展,使忻州这一特定的民间和传统竞技活动得到传承和发展提高。

2.4 古代民族交融的印痕

从东汉至清初,大批的少数民族迁来此地同汉人杂居,忻州经历了民族大家庭的分分合合。秦汉时的匈奴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隋唐时期的突厥族,宋、辽、金时期的契丹族、女真族、元代的蒙古族,明清时期的满族都或深或浅的与当地汉族生活、生产方式产生影响、发生作用。清王室是女真族的后裔,有角力赌羊的风俗习惯。人类最初模仿雄性动物特别是牛羊兽类相抵到人的跌对摔跤,以羊为奖品的“挠羊赛”,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从中透视出民族大融合,山西北部地区许多村镇的名字,是与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是少数民族居住过的村落,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像山西北部、西北部地区的奇村、胡村,明显地反映出少数民族曾经居住过的痕迹。忻州百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摔跤亦成为人们求得生存、保卫家园的重要手段。由于忻州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生存环境的“逼迫”,就不难理解“挠羊”摔跤是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斗争中创造的精神财富。

2.5 民间传统习俗的延续

“挠羊赛”是一种以一只活羊作为奖品的摔跤比赛。在普通话中,“挠”读二声,是阻止、阻扰和抓、骚(挠头)之意,还有弯曲、比喻屈服(不屈不挠)之意。但在忻州方言中,“挠”读三声,与“脑”同声,对“挠”的理解也和字典里的不一样,“挠”在当地意为“扛”,挠了羊就是扛了羊,赢了羊,可以说,挠羊赛就是赢羊赛。用羊作为摔跤比赛的奖品,是民间沿传下来的久远习俗。古代的忻州是一处天然牧场,当摔跤活动在此盛行以后,牧羊人经常以羊作为摔跤输赢的赌注,起初没有专人去组织赛事,他们仅是出于随意的想摔就摔,想赌就赌,乐在其中的自然状态。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以羊作奖品和有专人的有组织的民间传统赛事,即今天的“挠羊赛”。正如冯萌所说:“传统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稳定、坚韧的结构形态”。

2.6 家庭传承是“挠羊”摔跤不断发展的重要形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成员中具有相互传承的品行、家规与爱好特长,这也成为忻州摔跤不断传承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与因素。由于人们对摔跤的狂热、执着的喜爱和几乎常年不断的挠羊赛,这不但造就了一个个的挠羊汉,而且还培育了一个个的“摔跤世家”。

在忻县,有“南崔北赵”,即奇村镇南高村的“崔家”和义井乡北胡村的“赵家”,在原平有武家、王家、张家,在定襄有朱家等,这些摔跤世家,少则两辈、三辈,多则四五辈,世代相传,形成以家庭或家族面貌出现的“挠羊汉集团”。当代驰名省内外的“摔跤世家”当数奇村镇高村“崔家”,从崔成旺到崔晓成六代人中多人获得国内、国际比赛的桂冠,都是自小就摔跤出名的挠羊汉。崔富海,是摔跤世家的领导人,自己两次夺得中国式摔跤次中量级全国冠军,从事教练工作后培养多名冠军和运动健将,并著有《抱腿四十一招及其运用》。崔福海不仅使忻州古老的摔跤技艺在自己身上发扬光大,而且带动和影响了几代跤乡健儿。崔福海的弟弟崔明海、侄儿崔树和、崔补和等都是我国跤坛上的佼佼者。崔树和在1978-1986年共八次夺得全国中国式摔跤52公斤级冠军,两次亚军。1983年原忻州市政府授予他家“摔跤世家”的光荣称号,并送写有“摔跤世家”的金字匾,这是对崔家在摔跤运动建树方面的肯定和赞誉。

[1]冯 萌.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2006(5).

[2]李俊温.山西“挠羊摔跤”[J].体育文化导刊,2003(7).

[3]赵树恒.忻定原摔跤活动溯源[J].文史月刊,2005(7).

[4]李 彬.山西民俗大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6).

[5]田昌安.忻州摔跤史话[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6]张明远.忻州史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7]绕 远,陈 斌,等.体育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of NaoYang in Xinzhou Shanxi

Wang PingWang Huiyong
(P.E.Department of Wenshan College,Wenshan Yunnan 663000)

Xinzhou Shanxi lies in the Loess Plateau,and there are many mountains and hills in its district.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wild and bold grasslands civilization there.In the area such as Xinzhou,Dingxiang and Yuanping,NaoYang as a kind of special sport has been popular for thousand years.The paper studies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evolving system of the special local wrestling sport in the district of Xinzhou.

NaoYang formation evolvement

G85

A

1004—5643(2010)04—0070—02

1.王 萍(196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2.王慧勇(1981~),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忻州体育
山西忻州定襄:“双薯”俏 百姓笑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我为体育狂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提高忻州核桃产量及品质的八项措施
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