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崆峒武术在平凉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0-08-15田惠君王艳红

武术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崆峒山崆峒拳师

田惠君 王艳红

(陇东学院体育系,甘肃 西峰 745000)

崆峒武术在平凉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田惠君 王艳红

(陇东学院体育系,甘肃 西峰 745000)

崆峒武术是中国武术几大流派之一,与少林与武当相比,崆峒武术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后继无人的问题。新老拳师的更替、习武人数的锐减、武术馆校的数量与规模、掌派人重对外传播等因素制约了崆峒武术的正常传承,影响了崆峒武术的发展。

崆峒武术 发展现状 影响因素

2005年8月5日—7日,“崆峒杯”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在平凉市隆重举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新闻媒体和《中华武术》都宣传报道了这一赛事。赛后,有位裁判员这样说:“来到平凉,各方面感觉很好,遗憾的一点就是没看到崆峒武术!”崆峒武术——中国武术几大流派之一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1979年,原国家体委曾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了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工作。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武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传承空间也更为广阔。为什么崆峒武术没有借助这一次次的契机重新焕发青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对崆峒武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找到问题产生的症结。

1 崆峒武术的起源

先秦时期,甘肃为西戎居地和华夏边陲,此后,除汉、唐等强大王朝外,又多属中原汉族王朝的西北边疆。这里具有既宜农,又宜牧的自然条件,所以成了古代农、牧民族居地的交界地区和农、牧经济分布的过渡地区。鉴于这种情况,农、牧民族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常常以武力争夺这一地区。由于战争迭起,从而甘肃边民被征发服兵役的频繁程度自然就远在内地居民之上了。[1]

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武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甘肃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山地型高原地区。省境东南部,重峦叠嶂,山高谷深;中东部大都被黄土覆盖,呈现地面破碎,沟壑纵横,塬、梁、峁、崾岘等各种地形兼而有之的特殊自然景观;河西走廊中部,地势坦荡,绿洲与沙漠、戈壁,断续分布,南北山地,崇山峻岭,地势高耸;甘南高原,西高东低,大多地区沟浅谷宽,多盆地草滩;中北部及河西走廊部分地区,自地质时代以来就干旱、少雨、多风沙,呈现草原和荒漠草原景观。古代甘肃人世世代代在这种优劣相兼的自然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从而养成了吃苦耐劳、英勇善战的精神。[2]

由于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造就了甘肃人尚武的精神,同样也造就了崆峒武术。“崆峒武术萌芽于崆峒山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初见端倪。”[3]崆峒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从周秦、西汉到唐宋,崆峒山地区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崆峒先民们学习、吸收、掌握了当时内容朴素实用,招式简单的攻防格斗技击之法,经过战斗实践和经验总结,脱离了古代军旅武术,结合古代兵法演变,塑成了以个体为战的攻防格斗形式,同时吸收了崆峒山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古代崆峒武术”。[4]崆峒山是儒、道、佛共存的第一山,因此,三家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对崆峒武术的传承、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儒、道、佛共存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崆峒武术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新性。

2 崆峒武术在平凉地区的发展现状

崆峒武术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古代崆峒先民直接创造和继承的,是古代崆峒先民智慧的结晶。崆峒武术发展至近代,已经不能和过去的时间相比,开始进入发展的下滑期。崆峒武术的宣传,始于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李恒达先生第一个以崆峒武术代表人物的身份,使崆峒山流传下来的“黑虎出洞鞭”首次面世。自此以后,随着李恒达先生的呼吁,崆峒山的定位和升级,崆峒武术以崆峒山武术为主,开始复苏活跃起来。围绕着宣传崆峒山这一主题,先后在崆峒山举办各类武术表演活动二十余次。然而,没有较系统、完善的理论支撑与技术体系的崆峒武术,难以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立足武林。

面对少林、武当武术发展的火热局面,崆峒的发展显得有些落寞。“目前,崆峒武术面临着许多传统武术套路、功法、器械无人继承,有些传统套路、功法、器械如‘崆峒八仙拳’、‘崆峒六合拳’、‘黑虎出洞鞭’、‘进山条子’等优秀套路正处于失传的边缘。”[5]虽然影视作品对崆峒武术做了些许宣传,尤其是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侠小说里多次展示了崆峒武术的神秘和绝技。正因为影视作品是标准的文艺作品的缘故,使得人们对崆峒武术的认识产生了错觉,造成了人们认为现在的“崆峒武术是虚幻性强,(武侠小说、电视武侠剧中的崆峒武术)而现实感弱(听其有、寻其无)。”[6]正因如此,在平凉举办的武术比赛,开幕式上的武术表演竟是国家竞赛套路42太极剑和自选组合,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都没有表演平凉的特色项目——崆峒武术,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3 影响崆峒武术在平凉地区传承的因素

3.1 新老拳师的新陈代谢出现问题,制约了崆峒武术的传承规模

俗语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一门技艺失去了掌握这门技艺的人,那么这门技艺就从现实生活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即使再有后者研究,重拾这门技艺,也不会学到这门技艺的精髓,不能还原其本真。武术也是如此,武术这一项目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习练者在有师傅指导的前提下,才会较快的领悟到一招一式的妙与巧,体会到招式的精髓。现今,习练崆峒武术的老拳师正慢慢逝去,而能担当起传承崆峒武术重任的年轻拳师少之又少。新老拳师之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崆峒武术的正常传承。

据《崆峒山新志》记载,1964年,“崆峒山道教龙门派十九代传人,五龙宫主持韩元觉发起武术表演活动,邀请民间拳师和武术爱好者聚于紫霄宫进行武术表演。”[7]当时参与表演的都是平凉著名的拳师,“有居世安、童天祥、马道成、童世平、崔凤武等,约30人”。[8]而到了1992年的第一届崆峒武术表演,武艺初中的仅有祁有仁、李恒达、潘生龙、童世英、释妙林、李恒智、赵道(道士)、仇彪、王道安九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拳师会慢慢逝去,继承他们衣钵的年轻拳师如果不能尽快成长起来,这将从源头上制约崆峒武术的传承,更不用谈发展。

3.2 习武人数的锐减影响了崆峒武术的正常延续

一种技艺能够传承需要具备几个必需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掌握这种技艺的人存在。第二个条件就是传授,这个人把他的技艺教给年轻的下一代的过程必须具备,使会这种技艺的人由少变多。第三个条件就是必须有后备力量,即有人愿意或者喜欢学习这种技艺,积极、主动的接受并学习技艺。这样,一代之间的传承才完成,技艺传承几千年,这种循环的教授——学习——教授的过程一直延续下去,只有这样传承才会不间歇,才会延续至今。

而如今,“外来的跆拳道和空手道、剑道等项目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随。特别是跆拳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风靡中国各大城市,成为一种青少年竞相追求的‘时尚’运动,令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汗颜不已。”[9]广大的青少年几乎都被外来的体育项目所吸引,对本国引以为傲的传统体育项目无动于衷,最终导致了武术界普遍存在后继无人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强势抉择和西方娱乐方式的侵入,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武术传人常常扼腕叹息,没有合适的传人继承优秀的武术精粹,而许多传统武术的套路、功法会随着传人的离世而‘艺随人绝’。”[10]这是整个中国武术所深陷的大环境,也是当今武术必须要正视的现实。崆峒武术自然不会逃脱这种厄运,后继无人导致正常的延续链出现脱链。

3.3 武术馆校的数量与规模限制了崆峒武术的传播

创建于2000年的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是平凉市唯一的一家武术馆校,其创建时间比河南、武当的武校在创办时间上要晚很多,武校规模也小很多。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自2000年创办至今,已培训各年龄段的专业、业余学员3000余人,与其他的武术馆校相比,其创办时间晚,发展速度也相对较缓。

平凉地区的武术馆校数量少、规模偏小,这极大限制了崆峒武术的习练人数。最为重要的是,武校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即:崆峒文武学校自2000年创办至2004年间,没有教授有关崆峒武术的技术或套路。究其原因,武校中教授崆峒武术的教练是从2004年才开始习练崆峒武术,文武学校的校长王镖先生也是在2004年有幸结识了崆峒派武术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之后,才开始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崆峒武术,并拜在燕飞霞门下正式学习崆峒武术。这些客观原因导致了在文武学校创办初期,学校并没有教授有关崆峒武术的技艺,而这些客观因素无形之中影响了崆峒武术在平凉地区的传播,阻碍了崆峒武术的正常发展。

3.4 崆峒武术掌派人重崆峒武术对外传播,忽略崆峒武术在本地区的传承

“清乾隆年间,飞虹子曾在少林寺学艺,艺成后,闯荡江湖,寻访名师高手。后来隐居崆峒山,继承和发展崆峒武术,使其流派大成。第二代掌派人飞飞子,第三代云离子,号飞天绥。第四代黄衫客,号飞云子。第五代眉姑,是崆峒派武术唯一的女掌派人。眉姑曾在四川峨眉山上带发修行,习练峨眉武术,崆峒派武术中的铁扇、拂尘等器械由她传入。第六代曲一洪,号飞尘子。第七代陆尘子,号飞远。第八代袁一飞。第九代胡惠民。第十代燕飞霞。崆峒派武术掌派人从第四代起离开崆峒山。”云游四海开派授徒。

由于现存崆峒武术史料极其有限,对第九代之前的掌派人所记录的资料仅此而已,至于在什么地方开派授徒等相关信息,目前还没有相关资料给予证明。对第九代掌派人胡惠民的记载也只有短短几句话,据资料记载,1959年,道观被破坏,胡惠民师徒被逼下山。临行前,胡惠民告诉燕飞霞,他今生将不再回崆峒,之后云游各地,不要找寻,并将隐姓埋名,终老江湖。自此以后就没有了消息。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则在新疆、上海、广州等地多年授徒,1981年到日本传播崆峒武术。现在,崆峒武术已经在日本建立了7个武馆,每期(一期授徒时间一般为3个月)会员800人左右,在国际武术界影响深远。同时,崆峒武术传播远及欧美,燕飞霞曾在欧洲、美洲(主要是加拿大)授课,弟子遍及天下。

由于自第四代掌派人开始,都注重崆峒武术的对外传播,而忽略了崆峒武术在本地区的传承,导致了崆峒武术在平凉地区的传承出现断层的现象,所幸之事,燕飞霞在其病重的情况下,几次到平凉寻找崆峒武术的传人,并授以崆峒功法和相关资料,希望崆峒武术在本地区的传承能够恢复正轨。

4 结论与建议

(1)在现有拳师的基础上,大力发挥老拳师的作用,同时积极培养年轻拳师,使崆峒武术成为习之有人传,传之有人继。

(2)政府相关部门对崆峒武术的宣传与推广工作给与支持,崆峒武术管理部分对崆峒武术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开发,“使崆峒武术讲之有源、看之有书、练之有拳。”[11]同时成为现实感强的武术流派之一。

(3)重视武术馆校的建设,积极培养崆峒武术后备人才。鼓励民间、个人、团体等各种类型的授拳组织、协会等开展活动,活跃民间习武气氛。

(4)结合时代特征,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保持崆峒武术独立性的基础上,做些适应性的改革,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被社会所淘汰。

[1][2]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20-21.

[3][4]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管理局.崆峒山新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368.

[5][6][11]甘肃崆峒文化研究会.崆峒文化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35-136.

[7][8]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管理局.崆峒山新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370-371.

[9][10]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6-77.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Kongtong Wushu in Pingliang Are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ian HuijunWang Yanhong
(Department of P.E.,Longdong College,Xifeng Gansu 745000)

Kongtong Wushu is one of several schools of Chinese wushu.Compared with the Shaolin and Wudang,kongtong wushu is facing abmore serious problem that nobody likes to learn Kongtong Wushu.The replacement of old and young,sharp reduction of the numble of practitioners,the number and size of the Wushu schools,the leaders of Kongdong Wushu pays more attention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and the other factors,which inflence the normal heritage of Kongtong Wushu,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Kongtong Wushu.

Kongtong Wushu development situat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G85

A

1004—5643(2010)04—0035—03

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YSK0808。

1.田惠君(197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崆峒山崆峒拳师
目击
崆峒山:仙山作舟云似海
崆峒武术 威峙西陲
崆峒流响
拳师
夜窥
夜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