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制约因素的研究
2010-08-15霍俊哲
霍俊哲
(荆楚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 荆门 448000)
实验与调查
地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制约因素的研究
霍俊哲
(荆楚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 荆门 448000)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存在开发资源缺乏、教师业务能力滞后、开发态度消极、合作组织缺位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1 前 言
目前,普通高校在大力提倡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积极深入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最为关注的就是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既包含理论层面的研究,也包含实践层面的探索,只有两者有力地结合才能建立适合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根据《决定》可知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目标、开发模式、课程设计、课程实验、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而实际课程开发中却出现很多问题,如学校课程开发理念落后,造成形式上很美内容乏味的局面。本文试图追根溯源找到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新途径[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等20所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包括省会城市10所,地方院校10所。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详细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在中国期刊网查询有关信息,对其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利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成绩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本文对制约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查,发放200份调查表,回收182份,剔除5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77,有效率为88.5%。
2.2.3 数理统计法本文对原始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Foxpro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并对一些数据进行常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3.1.1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开发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二是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协助学校开发课程资源。前者指教师具有的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是课程活动的重要素材,其水平决定了教师资源的品质;后者指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需要建设课程资源。与此同时,要充分地挖掘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需要课程资源开发者特别是教师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2]。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因为,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不同观念往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体育资源最为匮乏的是学校财物力(43.7%),这一问题存在客观原因,最近几年高校都在扩招兴建大型实验设施和教室,资金链断裂;关于体育场馆缺乏(25%),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特别是最近兴起的攀岩、壁球等项目,由于对场地设施要求很高,一般高校无法开展,即便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在选项课实施的情况下由于场地有限而无法正常开展;教师业务能力(12.3%)应该说问题不是很大,由于大多数高校师资力量越来越强,补充了大量高学历和具有运动实践的教师,调查中也显得不是很凸出;地方特色主要针对地方院校在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资源的调查,19%的人认为必须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开展课程开发,如三峡地区的山巴舞、龙舟、轮滑等。
3.1.2 校本课程开发态度我们针对高校体育主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课程开发态度在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对校本课程开发最重视的是体育部主任(49.6%),他们是教学一线的管理者,全面负责体育教学,所以也深知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主管校长及教学行政人员对于体育课程只是在整体上遵照学校发展而确信其开发的重要性及符合本校体育文化创新的思路即可。因此,在所调查的16位校长中大部分还是希望本校体育课程开发跟上学校教学改革的脚步[3]。体育教师当然是课程开发的主角,由于本身业务能力有限及权力使然,造成教师课程开发态度不是很高,如何增强这些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3.2 制约因素分析
3.2.1 校本课程开发程序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一直受到相关程序的制约,所以一旦教师进入课程开发时才发现很多流层无法及时把握。我们从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众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开发程序的理解有很大偏差,一般认为实施最为重要(25.2%);其次为目标(19.5%)。对课程开发程序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这些细节还不被大多数人认同。其实,这是对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错误理解。
3.2.2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力高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多数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且所开发的也往往是某一门课程,更多地表现为教材,课程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所以这样的课程开发,教师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他们的工作方式过于独立和自我,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4]。同时,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也还不到位,往往是为“开发”而“开发”,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而是根据教师“特长”来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往往是“师自为本”,无法体现学校特点,学科特色、学生特长。
3.2.3 高校体育研究人员素质高校体育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课程研究的轻视造成对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目前,体育课程研究人员的数量非常有限。湖北省高校体育教研人员一直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特别是各个高校自身研究水平只停留在表面,至上而下的体系建构完全脱节。从目前的调查来看,一线教师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及业务水平断层严重,理论知识欠缺极端恶化了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整体结构的认识和把握[5]。目前需要更多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大范围的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于突破的瓶颈,这无疑给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2.4 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体系的建立在课程开发当中其重要程度无可撼动,只有总结与评价我们实施的项目,对其进行监督与改进才能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 策略分析
4.1 利用好自主开发的权限
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利和作用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重,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今后,在保证中央规定的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多样化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这种趋势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校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这种强劲的发展趋势非常迫切地要求中央集权的课程体系向外围转移,尤其是迫切需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呼应和支持。
4.2 增强主体意识
增强教师与科研人员的主体意识尤为重要。树立“以大纲为基础,以校本为特色”的全新校本开发理念,遵照主体参与原则,不断完善机制建设。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校本培训要以体育教师自主专研、学术交流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是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整合自我资源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对校本课程内涵、开发理念、评价、实施、方案等作出内在深化,对不同环境下的开发进行思考与反馈,积极营造教师主体认识论的氛围。
4.3 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
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实验的管理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首先,指导实验团队制定课程实验方案,编写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教师用书)。其次,安排体育校本课程实验的教学时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实验器材与实验经费。第三,检查实验进展情况,帮助实验小组解决体育校本课程实验中存在韵突出凸出问题,部署体育校本课程实验的检测和总结。
4.4 积极建立评价体系
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体育校本课程效益总结的量化与定性。在一个开放性实验中必然存在着诸多偏离方案的因素,高校教师在开发时务必在开发框架下进行实验,因为目标的确定,方案的实施,最终走向评价,理清所有误差找准今后开发的方向。我们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既要尊重已有的科学体系,又要积极开展评价体系的拓展。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是一种多样化的课程,其课程形式多种多样,必修与选修并存,以基础教学为主,外延教学为辅。因而,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当目标与实施过程发生变化后,评价体系内所有指标都要适时作出改变。
[1]郭海玲.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3(4):92-94.
[2]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42.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5.
[4]曾庆伟,刘志.试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山东教育科研,2001(5):21.
[5]郑金洲,林存华.认识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89-90.
G423
A
1674-151X(2010)01-076-02
2009-10-28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研究》(立项编号:2008325)。
霍俊哲(1965 ~),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