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奥运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010-08-15须晓东
须晓东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论后奥运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须晓东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北京奥运会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阐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结构、特征和功能,并提出后奥运时期应重视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后奥运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建设
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这一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生命离不开运动,特别是离不开最根本的体育运动。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会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是体育大国依然不是体育强国这一基本事实。中国要成为体育强国,必须要调动全体国民参与体育的热情,提高全体国民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北京奥运会前,各高校举行了不少体育活动,大大丰富了师生的体育生活。那么“后奥运”时期,高校又将怎样继续传承体育精神,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高校师生的体育素养,增强师生体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竞技体育、健身活动、休闲娱乐为表现形式,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直接影响师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等,对高校体育工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校园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师生员工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育工作和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内容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其结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1)表层文化:主要是显形的物质文化,表现为体育运动的形式,体育设施等可感觉到的形态,形成了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景观(例如,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2)中层文化:主要是混形的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的综合形态,具体表现在高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体制、管理体系、运动竞赛等;(3)深层文化:属隐形的精神文化,主要指高校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和体育心理等方面。
3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3.1 体育课
体育课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思想,学习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介绍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各种内容和方法。
3.2 体育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早锻炼、课间操和课外俱乐部。它锻炼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它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可较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以及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不同要求,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锻炼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有着积极的意义。体育生活方式既可以完成体育技能和体育素质的练习,又能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3 高校校园各种体育竞赛
田径运动会、素质运动会、达标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是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运动会比赛项目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运动会前各班级积极投入到赛前的准备工作中,入场式队列练习、广播操评比等形成了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幕式上各班级多姿多彩的展示形式,体现了学生团结、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3.4 体育文化节、体育周
体育文化节面向全体学生,将体育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人才华和技艺的机会,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全校师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集中利用一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以趣味为特色的体育活动,要求学生人人参加,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如拔河、多人绑脚跑、摸石子过河、袋鼠跳、踢毽子、长绳接龙、抱球跑、障碍运动等项目。这些活动参加的人数多,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比赛,场面热烈,运动员们争先恐后,激烈竞争,各班级组成的啦啦队文明、奔放、热烈、充满激情与活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5 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讲座题目应配合教学任务,如国内外体育时事、体育动态、体育明星介绍、体育运动项目介绍、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等。高校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简单易行,同时可结合讲座内容及各种报刊杂志内容,组织班级甚至全校性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6 运动队训练
高校在课余时间组织的运动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而且还可以培养出一批运动项目的体育骨干,对高校群体活动起到了指导和画龙点睛的推动作用。运动队的建立,要以高校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确保重点,以保持该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
4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4.1 导向性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姿多彩。这些丰富的活动内容不仅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富有生机,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且对学生掌握多种体育知识和方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最终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在此过程中,他们将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培养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锻炼习惯一并带入社会,传播于社会。这将有助于社会体育风气的形成,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4.2 渗透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其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和造就人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追求和行为习惯。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高校的主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校园主文化的必要补充,而且在主文化的推动下必然渗透到所有领域。很难设想,生活在一个管理无序、层次不高、格调不雅的环境中的人,会被造就成人格和心理品质健康的优秀人才。因此,高质量、高水平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加大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引导、教育和管理的力度,使之与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就可以形成具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
4.3 时代性
作为校园体育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应是全方位的。从主体上看,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包括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综合教育方式;从内容上看既包括精神文化培养、实践能力锻炼,又包括良好品质的养成、思想素质的提高等。有什么社会存在就有什么社会意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的全民健身热、贯彻劳卫制,在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要达到等级运动员的标准;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文化大革命,体育几乎处于瘫痪状态;80年代学习女排热;90年代初期又是足球热;而今又搞全民健身计划,每搞一次活动,它都深深地影响着高校,甚至成为那个特定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旋律。总之,时代的体育精神感染着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又反映着时代的体育面貌。
4.4 客观性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它在社会文化环境和高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尽管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个共识:凡是育人工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高校,一般都有优良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而体育活动不开展、群体活动不普及的高校大多是管理无生气、育人不景气。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不管你意识与否,它总是会对高校的发展产生或正、或负、或大、或小的作用。
5 校园体育文化功能
5.1 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总目标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训练、竞赛和课外俱乐部等活动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体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一支稳定的校园体育文化主体,指导学生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永无止境地发展。这不但促进学生增长体育才干、增进其身心健康,而且还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
5.2 创新功能
师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企盼从事创造性的体育活动,继而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客观上来说,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多种文化意识的温床,在这里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表现欲望,闪烁师生新异的思想火花。如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组织一次体育专题讨论会,制定一套健身计划,设计一个趣味游戏,指挥一场足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也可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3 娱乐功能
在大学校园里,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学生的紧张学习,使师生感到焦虑和疲劳。而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松弛情绪,消除疲劳。在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中,不管是竞技项目还是休闲项目,普遍都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这正迎合了师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文化的需要。在这些活动中,师生暂时忘掉了在工作和学习上的烦恼、焦虑和紧张等心理压力,获得精神愉悦与自由,保持了乐观情绪。而且,还能通过体育活动的氛围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有利于师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5.4 育人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教学以及其它课堂教学等方面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弥补体育教学和其它课程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的学习,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领域,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体育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也为展现学生个性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总之,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6 后奥运时期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6.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管理机构
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管理机构,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运行网络。使领导和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工作、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集中到这个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工作。
6.2 加强体育理论教育,增强认知能力
体育理论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课上的理论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不能只限于体育理论课教学,应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同时要根据大学生具有独立思维和善于思考问题的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体途径如下:
6.2.1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理论知识讲座
首先,课余体育的一切活动,应力求教师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在各类竞赛及课余活动之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项体育知识讲座、举办学生裁判员培训班等。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适合时代发展的体育理论知识讲座;对喜欢篮球的学生组织NBA篮球知识及如何欣赏NBA篮球比赛的讲座。对喜爱足球的学生组织足球知识及如何欣赏世界杯、欧洲杯比赛的讲座等。另外,有计划地邀请体育界知名人士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知识竞赛,改变以往高校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方式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6.2.2 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利用校园网,开发体育资源,建立体育网站。开展网上咨询、体育信息发布、网上体育知识竞赛、网上体育答疑和网上体育知识指南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又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6.3 增加校园体育文化的经费投入
加强校园体育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开发新兴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娱乐性、健身性较强的休闲余暇项目,充分体现健身、育人、享受的特征,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加大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体育协会、课外俱乐部的经费投入,为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保障。
6.4 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主人翁作用
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运行网络中,学生会体育干部、学生体育积极分子是一支强大的主力军,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这是由学习主体的学生、教学主体的教师、管理主体的高校领导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这个意义讲,现行体育课堂教学中单一化、统一化、呆板封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比拟的。因此,这是我们研究、探讨校园体育文化的焦点。
6.5 建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评估体系
全国、全省每4年应进行校园体育文化评估、表彰,各校每年也应建立表彰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制度,在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校园体育文化奖励基金。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考核的基本内容。
[1]曲宗湖,等.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汪海涛.论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马万风,等.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4]王正树,等.挖掘课余空间培养体育能力[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
[5]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6]潘丽苹.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University Campus in Post-Olympic Age
Xu Xiaod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Beijing Olympic Games have caused a deep influence and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both the physical and spiritual layers of sports culture in university campus.This article aims to illustrate the implication,structure,feature and fun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university campus.An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university campu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given more attention in post-Olympic age.
post-Olympic sports culture in university campus construction
G807.4
A
1004—5643(2010)01—0084—03
须晓东(196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