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之武士道
——解读梁启超心中的中国武士

2010-08-15孙韧张瑞洁

武术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武士道尚武

孙韧张瑞洁

(1.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5;2.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北唐山063000)

论中国之武士道
——解读梁启超心中的中国武士

孙韧1张瑞洁2

(1.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5;2.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北唐山063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国之武士道》一书进行客观的评价阐述,解读梁启超先生倡导中国之武士道的背景、梁启超先生心中的武士道精神以及它的教育启迪意义。

武士道中国武士道尚武精神

前言

“武士道”的提出无疑让人想起日本,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对中华民族历史上七十多位“中国武士”的详细论证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尚武传统源远流长的孕育下,中国也有自己的武士道传统和武士道精神。只是年代久远,世事变迁,人心不古,那种惊天地、泣鬼神、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和勇武人格已经湮灭,被我们淡忘了而已,中国古今虽无“武术道”之名但却有其实。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所述的中国武士道精神在当时给予人们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振奋,让梁启超先生的这些曾经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鼓舞我们的民族士气的激扬文字,重新给予我们现实的思想启迪和教育。

1 《中国之武士道》概述

1.1 著述的背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寻求救国之道的他看到了我民族当时柔弱缺乏尚武精神之貌。于1903年3月到4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论尚武》一系列鼓舞国民精神的激扬文字,“然柔弱之文明,卒不能抵野蛮之武力。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尚武”精神的重要性。流亡日本期间也正值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及时刻,国家的腐朽,政治的腐败,国民精神的懦弱,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外国人认为“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这更深深的刺激着梁启超年轻的心灵,致使他感言:“吾耻其言,吾愤其言,吾未能卒服也。”于是他愤而下笔,著成此书,用鲜活的实例论证了中国之武士道的存在,以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并振奋民族精神。

1.2 武士道精神

在梁启超的心中,武士道不是某种身份如武士、侠客、刺客,也不是某些行为如生猛、鲁莽、讲义气、敢拼命,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刚健昂扬、积极果敢、有原则、有坚持、不苟且、不委琐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和振兴所必需的。这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以及他的其它论作中都有体现。毛泽东也很赞同梁启超的振兴中华武德的主张,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阐述了与《中国之武士道》一样的思想,“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的主张。杨度在其作的序里说到:“夫武士道之所以可贵者,贵其能轻死尚侠,以谋国家社会之福利也。”

2 武士道人物情结

书中选取了七十余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作为中国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身份、地位迥异,但在梁启超先生心中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武士道精神,笔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按他们各自不同的武士道情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这些也是梁启超先生心中对“中国武士”评判认定的标准。

2.1 国家、民族之大者

此类武士“常以国家名誉为重,有损于国家名誉者,刻不能忍,如先轸、栾书、至、雍们子狄之徒也”。

“国际交涉,有损于国家权力者,以死生争之,不畏强御,如曹沫、蔺相如、毛遂之徒也”。

“苟杀齐身而有益于国家者,必趋死无吝无畏,如郑叔詹、安陵缩高、侯赢、樊於期之徒也”。

2.2 诚、义、孝、勇之大者

有罪不逃刑,如庆郑、奋扬之徒也。受人之恩者,以死报之,如北郭骚、豫让、聂政、荆轲之徒也。朋友有急难以相托者,常牺牲其身命及一切利益以救之,如信陵君、虞卿之徒也。

他人之急难,虽或无与于我,无求于我,然认为大义所在,大局所关者,则亦锐身自刃之,而事成不居其功,如墨子等。

与人共事,而一死可以保秘密,助其事之成立者,必趋死无吝无畏,如田光、江上渔父等。

所遇之地位,若进退维谷,不能两全者,则择其尤合于奕者为之,然事过之后必以身殉,以明其不得已,如奋扬、子兰子之徒等。

对于所尊长,常忠实服从,如先轸等。

2.3 职守之大者

居是职也,必忠其职,常牺牲齐身乃至牺牲其一切所爱以殉职,如齐太史兄弟,及李离、申鸣、孟胜之徒也。

2.4 不辱身丧德道尊严之大者

“己身之名誉,或为他人所侵损轻蔑,则刻不能忍”,如卞庄子华周、杞梁,他们皆以身殉名誉。

战败宁死不为俘,如项羽、田横之徒也。

梁启超其后又补充说:“其余诸美德,尚不可悉数。要而论之,则国家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然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名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是即我先民脑识中最高尚纯粹之理想,而当时社会上普遍之习性也。”

3 梁启超心中的武士道精神

3.1 尚武精神是武士道精神之核心,是国家民族振兴之必需

尚武精神是梁启超先生所提倡的武士道精神之核心,存在于他所提出的众多武士的武士道情结中。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立国振兴的必需精神。梁启超在《论尚武》一文中曰:“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然后他以日耳曼、斯巴达等国重尚武之力取得胜利的事实论证了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的必需。“此数国者,其文化之浅深不一辙,其民族之多寡不一途,其国土之广狭不一致,要其能驰骋中原,屹立地球者,无不恃此尚武之精神”。他在该书长篇序言里指出尚武精神的消失对中国民族性的危害是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再发出令人悲伤的感叹: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3.2 儒家文化渗透

儒家思想以修身、齐家为基点,以治国、平天下为社会责任,以智、仁、勇三德并举作为行为标准,其思想一直贯穿着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德伦理意识,从古至今指导并影响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兴衰建设。“天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者乎?身处大敌之冲,事起仓卒之顷,而能底定于指顾之间,非大勇孰能与于斯?”梁启超以孔子在外交场合不惧强齐,勇敢坚定地维护自己国家利益为证,认定天下大勇无人超过孔子,把孔子作为中国武士道第一人,指出孔子一贯提倡尚武精神。

继孔子之后列举的七十多位中国武士,他们的武士道情结无不由忠、孝、仁、义、智、信、节、勇等构成,而这些也正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所在,由此可见在梁启超心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中国武士的信仰。

3.3 武士道精神的意义

杨度在其所作之序中曰:“夫武士道之所以可贵者,贵其能轻死尚侠,以谋国家社会之福利也。”以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是武士道精神的积极意义。梁启超在国家危亡关头提出了中国武士道精神所在,并极力倡导,在当时极大的鼓舞了国人,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以国家名誉为重,有损于国家名誉者,刻不能忍”、“居是职也,必忠其职”、“一举一动,务使可以为万世法则,毋令后人误学我以滋流弊”,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其武士道精神中也有一些不宜学习和继承的,如“受人以恩“,盲目的“以死报之”不考虑给家庭和亲人带来的杀戮、对于尊长的盲目绝对服从等都是不宜学习之精神,在当今社会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遵从法律,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一味的义气行事,盲目的学习武士道精神,给社会带来不安的隐患。

4 结语

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对中华民族历史上七十多位“中国武士”的详细论证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尚武传统源远流长的孕育下,中国古今虽无“武术道”之名但却有其实。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所述的中国武士道精神在当时给予人们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振奋,“欲扩张我国人尚武之范围而大之。诚审是意而读是书,取古人武勇之精神,因时势而善用之,其于提倡武者之心,必盖有合矣”。让我们重读梁启超先生的思想,让这些曾经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鼓舞我们的民族士气的激扬文字,重新给予我们现实的思想启迪和教育。

[1]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2]洪治纲.梁启超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3]王海河.文人崇节不为私,武士尚武岂好斗——解读梁启超先生心目中的中国武士[C].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入选论文,2006.

On the Bushido of China——Analysis on Chinese warriors in the heart of Liang Qichao

Sun Ren1Zhang Ruijie2
(1.Zhuhai Institute,the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Beijing,Zhuhai Guangdong 519085; 2.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Tangshan Hebei 063000)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analysis,unify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materials,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book The Bushido of China objectively.The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advocating Chinese Bushido of Liang Qichao,the spirits of Bushido in the Liang Qichao's heart and its significances in education and inspiration.

Bushidospirits of Chinese Bushidomartial spirit

G85

A

1004—5643(2010)01—0029—02

1.孙韧(1985~),男,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作者简介:2.张瑞洁(1983~),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武士道尚武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
——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