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功境界与人生境界
——简论金庸小说武打描写中体现的人生境界

2010-08-15

武术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剑法令狐冲武学

韦 易

(苏州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

武功境界与人生境界
——简论金庸小说武打描写中体现的人生境界

韦 易

(苏州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

金庸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影响遍及海外,他笔下的武功描写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如:“百花错拳”、“唐诗剑法”、“乾坤大挪移”等等,早已深入人心。他笔下的武功描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多重人生境界的体现。从“有剑”到“无剑”,从“有招”到“无招”,金庸正是借武功最高境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

金庸 武功 文化内涵 武功境界 人生境界

引言

金庸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影响遍及海外,已成大家的共识,真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经久不衰。金庸小说究竟妙在何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认为,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小说中所展示的人情、人性、人生。当然,金庸小说武打描写中人生境界的集中体现,更是金庸小说独特风格完美展现。对于习武者而言,在欣赏金庸小说中精妙绝伦的武打描写感同身受的同时,更能领略武打描写所展现的人生境界。

1 从“有剑”到“无剑”

翻开金庸小说,他笔下的武功描写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如:“百花错拳”、“唐诗剑法”、“紫阳神功”、“乾坤大挪移”、“逍遥掌”等等,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但又绝不是单纯指武功本身,它其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多重人生境界的体现。这些武功招式,是诗意的、哲学的、性格化的,而最重要的还是人生哲学化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武功,使用不同的兵刃,他们便有着不同的武功境界,同时也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黄孝光谈到金庸小说剑的使用时引了这样一段话:“弱冠前使青锋宝剑、三十岁前拥紫薇软剑、四十岁前恃玄铁重剑、四十岁之后用木剑,直到后来无剑。”而这一段话正好描述了从“有剑”到“无剑”的过程,也正说明了武功境界提升的必然结果。而武功渐进的过程,就如同一块璞,它得要经过千万次的打磨,才能成为美玉一样。金庸的武侠小说向人们展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将璞打磨成美玉的过程,而最终成为一块晶莹剔透,似有若无的宝玉。

比如金庸笔下有个李莫愁,手里拿着一柄拂尘,武功很厉害,她这个拂尘,不是扫地用的,不是掸沙发上的灰用的,你让她拂一下,就没命了。但是她也不是最高级的武侠人物,不是一流高手,她只是一个衬托性的人物。而最能体现武功最高境界的武林高手,这个人叫独孤求败,在他的身上既包含了武功的几层境界,也证明了体现武功最高境界的武林高手:一定是从“有剑”到“无剑”的发展过程,最后达到武学巅峰。表现的层次是这样的:

第一层,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非常锐利的宝剑。这个剑所向披靡,可以斩铜断铁。那么这代表一种少年气盛的境界,年少嘛,所向披靡,见谁跟谁辩论,都把人打败。那是一个幼稚的阶段。

而超越这个阶段之后,他第二个阶段用的是一把轻剑,比较轻的宝剑。这时候功夫长了,能够举重若轻,这个时候能够干一番大事业。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他改用一把重剑,重剑无锋,我们常说,能够举重若轻,举重若轻是一个很好的境界。比这个更深,是举轻若重,举轻若重是更进一步。那么到了最后,他用一把木剑,这个木剑其实只是一个代表,说明他已经可以达到不用兵刃了,达到无剑的程度了。也就是说,他最后武功练到大成,是不依赖于外物。这个时候,他可以没有兵刃,也可以说,“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

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章《太极初传柔克刚》中描写了张无忌在武当山紫宵宫三清殿上以一把木剑用新学的太极剑与以真正的倚天剑“八臂神剑”方东白过招,一柄木剑却战胜了锋锐利剑,堪称奇绝。

再如《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独孤求败创立的无敌剑法。分为九个部分,即:总诀式、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气式。修习此剑,要旨在“悟”,虽一剑一式亦可变幻无穷,临敌之际将招数忘得越干净越好。而忘得越干净越好正是从“有剑”到“无剑”的最高境界了。

用金庸的原话讲,武功练到这个程度,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他随便拿一个东西就是兵刃,就练到这个程度。就是说,这其实是庄子讲的“不役于物”,不为外物所奴役,外物完全被我所控制,所以你看上去他是两手空空,其实他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而这个论述写的绝不仅仅是打架的境界,搏斗的境界,其实它是人生的境界。这种对人生境界的描述,中国人经常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写的。

2 从“有招”到“无招”

金庸笔下的种种武功描写,非常独特,同时并不离谱,各有一定的道理可讲。比如说,《书剑恩仇录》里的“百花错拳”:

三招一拆,旁观众人面面相觑,只见陈家洛擒拿术中夹着鹰爪功,左手查拳,右手绵掌,攻出去是八卦掌,收回时已是太极拳,诸家杂陈,乱七八糟,旁观者人人眼花缭乱。这时他拳势手法已全然难以看清,至于是何门何派招数,更是分辨不出了。……这拳法不但无所不包,其妙处犹在一个“错”字。……其精微要旨在于“似是而非,出其不意”八字。旁人只道拳脚全打错了,岂知正因为全部打错,对方才防不胜防。须知既是武学高手,见闻必博,所学不精。

陈家洛打的这套“百花错拳”,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百花,好像是色彩缤纷,但是是错的,但是错中又有不错,这个很奥妙,每一拳打出来似乎不对,但是加起来又是绝对正确的。“百花错拳”中所表现出来的“似是而非,出其不意”之妙,又似“出神入化,合节合拍”的神功,犹如《庄子·庖丁解牛》般神奇。优秀的庖丁,他在君王前的表演。在表演的时候,他的手臂抵着,膝盖倚着,人整个动作像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整个过程中,觉得他下刀姿势,他的节奏,合乎古代的很多乐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经首之乐,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而且他拿着的那个刀呢,是能够叮当响着,完全合着乐章的节拍,表演得非常从容漂亮,那头牛稀里哗啦揭开了以后,如一摊泥委地,骨骼清晰,牛肉全部剥下去了。庖丁自我解释说:“臣之所好者,在乎道也,而进乎技矣。”他说人如果有一双更高明的眼睛,我们能够从道上去推导,而不仅仅依凭技巧的话,三年以后我就不见全牛了,在我的眼中就是它的骨骼了,是透过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能够看到骨骼机理的走向,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刀子准确地进入它骨骼的缝隙,而不再去硬碰,我就可以让它在我游刃有余的过程中,如泥委地,所以整整19年拿在手中的一把刀,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般的神奇,如同金庸笔下高明的武者在武打中所表现出的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

当然最能体现武学至尊的还是那套《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

武当派两位高手积数十年之力所创,(两仪剑法)剑法中有阴有阳,亦刚亦柔。出招时,一人迟缓,一人迅捷,姿势虽不雅观,但剑招古朴浑厚,破绽之处实所罕见。斗到紧要处,一人长剑大开大阖、势道雄浑;一人疾趋疾退、剑尖上幻出点点寒星。清虚、成高两位道长曾以此剑法刁难令狐冲,因不能阴阳混而为一,还是败在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之下。

尤其是《笑傲江湖》中风清扬在传给令狐冲那套“独孤剑法”时,对令狐冲教诲和对话中我们才了解这是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也是神妙无比的剑术。从这番话语中既让我们领略到高深的武学道理,更领略到精深无比的人生哲学精神。

风清扬道:“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材,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人家的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抒,能成大诗人么?”

风清扬道:“活学活使,只是笫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只对了一小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循,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

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的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陡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

……风清扬道:“你倒也不可妄自菲薄。独孤大侠是绝顶聪明之人,学他的剑法,要旨在一个‘悟’字,绝不在死记硬背。等到通晓这九剑的建议,则所施而无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得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你资质甚好,正是学练这套剑法的材料。何况当今之世,真有什么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嘿嘿,只怕也未必。以后自己好好用功,我可要去了。”

令狐冲学会了这独孤求败所创、风清扬所传的“独孤九剑”,果然无往而不利。而这套“独孤九剑”好象正是为令狐冲所专门准备的武功。风清扬之所以传这套剑法给他,正是因为他不但“资质聪明,正是练这套剑法的材料”,而更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他的“人品”正与这套剑法相适。所以,习武与人品,与人生之境界不无关系。

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的“出手无招”、“行云流水”、“任意所之”恰似武术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中国哲学上恰到好处的崇高境界。

“独孤九剑”,讲究以快制慢,先发制人,太极剑讲究以慢打快,后发制人,在剑意上可谓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但是,二者也有殊途同归之处,那就是“无招”胜“有招”。风清扬在向令狐冲解释剑理时说:“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根本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无招”是指“根本无招式”,因而无迹可循,敌手也就无从来破你招,那样你在比剑时就占尽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这也就是需要习武者的悟性了,而这悟性在其他领域也莫不如是,当然,人生悟性更是如此。这是一种高明的境界,一般人难以达到。

在众多的金庸小说研究者的评述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金庸小说中武打描写已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层面。而张三丰教太极剑时说要“得其剑意而忘其剑招”与风清扬的“独孤九剑”的“活学活用,根本无招”及其“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等等,无不带有一种人生哲学的意味。

从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的从“有招”到“无招”;再从“有剑”到“无剑”,从到“打”到“不打”,这也就达到了武学巅峰了,“真正的武学巅峰,是要能妙参造化,到无环忘我,环我两忘,那才是无所不至,无坚不摧。”这早已是一种超越,是人生境界的超越,也是哲学层面的超越。

3 武学境界与人生境界

武学与人生是何等相象。武学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通过习练武术而获得对人生大道的体认,使得习练武术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习练武术与人生境界的习得便具有了一致性。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用几句词,论述人生的三种境界。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这和习武之人下决心学习武术是一样的。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这如同习武之人通过努力终于掌握了独门绝技一般。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贯通。这就像武学中进入了最高境界。再不用靠兵刃,更喜欢赤手空拳,因为武林高手早已进入“物我两忘”、随心所欲的超然境界了。

孔子也曾经讲的人生境界:“吾十五志于学,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讲最后的这个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像独孤求败最后那个无剑的阶段一样,做起事情来随心所欲。但是,随心所欲做的事情,全是合乎规矩的,你随便一做,就合乎规矩了。

这和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做事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者也都是一种超越,是人生境界的超越,也是哲学层面的超越。阅读金庸小说中这些武打场面,我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应该是人生方面的启悟。可以说,“习武是一种修行,一种领悟,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需要一生的时间去体认与参悟”。

[1]陈 墨.金庸小说赏析[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2]洪振快.讲武论剑——金庸小说武功的历史真相[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Kongfu Realm and Life Realm Described in Jin Yong Kongfu Novels

Wei Yi
(Suzhou Vocational College,Suzhou Jiangsu 215021)

The novel of Kongfu written by Jin Yong are popular in the mainland,Hong Kong,Taiwan and foreign countries,he wrote so many Kongfu contents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he characters he wrote have many kinds of life realms.From having sword to having no sword,from having Kongfu forms to without forms,Jin Yong tries to show the life realm of the characters through describing their realms of Kongfu.

Jin Yong Kongfu culture connotation Kongfu 54,pa enum realm

G85

A

1004—5643(2010)12—0027—03

韦 易(1956~),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剑法令狐冲武学
马剑法:葡萄专家跨界当书记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得到男神,别忘了看清说明书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太极剑
多少令狐冲“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