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束”: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文化选择

2010-08-15陆小黑

武术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武者技击中国武术

陆小黑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约束”: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文化选择

陆小黑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文章运用文化学、哲学、比较学的研究方法,以“约束”与“自由”这两个哲学范畴中的概念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研究的切入点,以中国武术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武术所形成的文化约束的内容,通过辨析“约束”与“自由”的逻辑关系,从而把握中国武术文化约束对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归纳出约束是实现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文化选择。

约束 自由 规范 中国武术 发展

1 “约束”的存在:中国武术的文化真实

中国武术发展中所形成“约束”,表现为在发展过程逐步被确立或树立的种种规范和规则。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这些规范和约束成就了中国武术的“实质”或者“本源”,构成了中国武术的宗旨,实现着中国武术对技击经验和技击方法的总结,直接的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形态与内涵。

1.1 道德的“约束”

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哺乳与规范下,中国武术形成了一种对于每一个习武者都应当遵循的道德或是规范,这就是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涵——武德。武德作为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内容,不仅具有对习武者个人的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意义,而且还包含了对习武者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以及习武者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因此可以说,武德是武林先辈历经长期的社会实践之后,创造和总结出的光辉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精髓,积累和凝炼了宏富的武术伦理道德思想,构铸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而在中国武术大量的文献中都可以寻觅到以“仁义”精神为核心的武德伦理思想。即便是不同的武术流派,武术的“仁义”思想都对习武者有着严格规范,例如:少林宗派《拳经拳法备要》中记有:“道勿乱传。百般砥砺始能成,费尽精神用尽心。卫国保身方可用,操强逆理莫欺人。贤良秘授纡危国,邪妄休传害众生。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邪。”《短打十戒》中有:“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负恩。”[1]苌家拳《初学条目》中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喜气迎人,学拳宦作正大事情,不可持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2]可见,“仁”的思想是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自古就成为了对无数习武者德行的约束。

此外,中国文化中的重“礼”之风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武术道德规范的内容更加的厚重。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里把“德”与“礼”联系在一起,指代社会道德规范。自古以来,习武者讲求“武德修养”就是指凡事以礼为先,旨在倡导习武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这就在武林中形成了“武以观德”,“尚德不尚力”等武术格言。在古代各家武术门派在开宗明义时都要讲明武德,而几乎各个流派的门清戒律中均有“未习武者先修德”,“短武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警示录。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脉络中,这些对习武者的德性礼数的规范不断被强化,最终作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而沿袭至今。

1.2 技术的“约束”

关于中国武术技术技法的约束,这是一个具体而宽泛概念,它从技术的角度规范了武术技术的方法与形式,原理与准则。从宏观上来讲,武术技术动作的技击性,是中国武术对技法约束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武术动作来自于具有攻防实效性、实战实用性的武术技击动作,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成就了其本质特征必然定位于技击的属性。

回顾中国武术漫长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几乎所有的武学先辈们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武术修行,都是在践行着对武术技术一招一式如何应用于实战“技击”的探究,都是以提高和实现技术动作进攻和防守的能力为根本的出发点。在传统武术中,“套路的作用也是为了方便于传授、记忆和习练,将实践中的具有技击性的动作进行筛选、加工、改编而成。对技艺的掌握和习练,其目的在于实用,其结果必须要满足于实战的要求。”[3]如少林派武术,其套路结构短少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绝无松、懈、空、散、滞之弊;进则有法,一气呵成。所以,拳理有云:“身亡收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从技击角度出发,少林拳动作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腿,非攻即守,攻中有守,守中寓攻,并且善于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佯攻而实退,似退而实进,虚实并用,招招式式非打即防”[4]。因此,少林武术的技击风格、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搏击需要的,“少林拳术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技击,立足实战”[5]。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之所以具备了技击的属性,是为了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需求的嬗变所导致的需要。邱丕相先生指出:“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实用尺度被审美需求所取代是事物发展的异化。但是,如果我们采用黑格尔对异化的观点,这种转变(对实用的异化)可能又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它就像胎记一出生就烙在其身、伴随一生一样。”[6]同样,中国武术在发展的转变中,武术的技击本质也发生着这种质变,即由搏杀格斗转变为表现攻防格斗方法和运用攻防格斗方法两个方面。初始时期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或者说古代中国武技的产生与发展,是以服务于实战搏杀为宗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技术动作摆脱了对实战格斗的依附关系,走上了以表现动作的技击性为主旨的发展道路。但是,技击性始终是作为中国武术的本质属性制约着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发展。

从在更为细化的武术技术的操作层面来看,对于技术技法的要求更是举不胜数。例如,中国武术技术中有所谓的“意气劲形合一”之说,是指在“在完成任一动作时,都要以意主导,以意控制心思专一练拳,控制气息随意流注,控制劲力随意气运转,控制各部肢体按一定的规格运动。”[7]这就表明了武术的技术是在“意”的“主导”和“控制”下,遵循一定的方向和路线,配以一定的速度和强度,按照一定的变化顺序进行运作而完成。这是一种主体意识作用的结果,即,行拳练功的过程是在人脑的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过程。故拳谚有云:“无意不行拳,行拳则有法,有法须有意。”“意随拳行,力随意发。”[8]此外,我们常常说的“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等技术观,也都是对武术技法提出的基本要求,

1.3 思维的“约束”

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曾说过:“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品味都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素质之一,也是他在别人眼中最基本的印象。[9]”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中国古代意识与思维模式的大特点就是模糊,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古代意识和思维模式是直观的,朦胧的,观悟式的,非逻辑的,类推、猜测、经验的成分很重。”[10]这种东方世界所独有而玄妙的意识和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自然万物的认知,总是由心而发,由感而发。于是,注重感悟,注重体悟,成为了习武者认知武术精髓,获得武术真义的实践性的思维方式。

“悟”的认识方式并不是固定的认识方式,而是充满着不断提升、发展、创造的巨大空间,进一步形成多元化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国武术的发展长河之中,古代的武术拳家们十分注重对武术的体悟。习练者在习练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身体力行的修炼,获得对技术动作的目的和意义的感知,并产生顿悟的过程。因此,只有对于各种武术技术动作,套路的习练是一种肢体的历练过程,在经历了身体的体验后,才有可能形成对武术意识的真正理解。

中国武术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以总结,并在实践进行检验,不断的提高其合理性,完善其实效性。邱丕相先生曾经撰文这样说:“武术套路运动的魅力,正在于它从攻防中提炼而得。它所提炼出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是对格斗技术进行的再创造、升华、提炼……[11]”也有学者指出:“对武术的感悟,也就是在反复的运动实践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模仿中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超越原有的方法与经验而最终获得一种方法性的直觉能力。[12]”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反复的运动实践与观察思考,即“体悟”的方式,才能获得方法性的直觉能力,实现对中国武术内在精髓的直觉认知。因此,想要真正的领悟中国武术的真谛和精髓,还是需要归位于实践的。中国武术最为深邃的意境与神韵却不那么容易可以通过师傅或者同行的言语和身教获知。这种更为精微、更为深久的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通”[13],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习武者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操练,用身体去获得体验,才能够领会得到,感悟得到,这是中国武术独特的实践性思维范式的体现。

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其所形成和具备的文化约束的表现是繁多的,仅从上述的三个主要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约束”规范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形式,引领着中国武术的发展的走向。它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的传统作用于中国武术,使其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2 “约束”与“自由”的论辩

中国武术种种规范式的“约束”,对于中国武术本身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规范的作用,才使得中国武术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之后,依然保持着中国武术的独特风貌,保持着中国武术的深邃韵味,直至今天依然表现出异常辉煌的发展格局。然而,随着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比较,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们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约束”产生了认知上的错觉,认为历经千年所建立的“约束”在现如今成为了一种阻碍的力量,制约着中国武术的“自由”发展,这显然是较为片面的看法。

2.1 对“约束”是制约“自由”发展观点的质疑

谈及中国武术近日之风貌,可谓已是今非昔比,并非往日之景,这一点务须置疑。从今天各类武术的竞赛,各种武术的选秀节目等感受到,所谓的“个性张扬”与“先锋实验”,所谓的“形式独创”、“风格各异”实质上是虚幻的幌子,以“观念”、“时尚”、“刺激”为先导的武术创作倾向充斥着武术领域,打破了人们所崇尚的美的规范和规则,完全把中国武术置身于无边界、无约束的境地,出现了大量违背武术发展规律和人们的审美标准的作品。一些学术观点甚至认为规范和规则制约了武术的发展,阻碍了武术的个性自由,把从漫长的实践中所形成的规范和规则无情的予以否定。

这种认为武术的规范化制约、束缚着武术的自由发展的“激进”武术学者,大肆宣传“笔墨等于零”,高举“实验”、“探索”、“前卫”的旗帜,运用前所未有的手段和形式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使人们的大脑运转不停,使人们的认知从单纯的“真”、“善”、“美”,“假”、“恶”、“丑”变得复杂化、神秘化。没有人敢果断地说出对某一事物的“美”、“丑”的简单判断,每一个人似乎都成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哲学家,不会轻易对事物的两面性作出大胆的判断。然而,这些摒弃了武术的本源和规律的武术家们心里最清楚,他们内心的精神家园在不断地被吞噬对武术最初的真挚与纯真在慢慢地消失。失去了根基的当代中国武术在摇摇欲坠中被推上重构人类精神家园、召唤纯真年代、找回自我的舞台。

在现代武术创造的过程中,“自由”的存在使武术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越来越宽泛。武术变得无处不在,充斥着世界上的每一个空间。也许是人们对于中国武术的误读,使得他们赋予了中国武术过高的历史使命,也许是为了保住武术这一神圣的领域,使得他们大量用“观念”、“哲理”来掩盖其苍白、平庸和缺陷。

2.2 对“约束”是促进“自由”发展观点的正审

“约束”并非是“自由”的障碍,相反,“约束”所形成的规范与规则,是人类社会中任何事物发展都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为有效地实现中国武术发展这一目的提供了最为便捷的路径。

人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追求自由,获得自由的历史过程。中国人从来就拥有着这种自由精神,它积淀在博大的文化传统之中。中国文化中“既追求群体的自由,又追求个体的自由;既追求现实的自由,又追求理想的自由;既追求人身的自由,又追求精神的自由。中华民族的自由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却是同一个超越精神或绝对精神的贯彻。”[14]这种自我超越精神,便是中国文化对“自由”理念的解读,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中从未缺少自由的传统但是缺少的却是对它的正确认识和传承。

中国武术的发展与“自由”始终是紧密相连的,它在“自由”之中创造的。没有“自由”,就谈不上创造,也就没有武术的发展可言。我们说武术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其实思维的创造性是建立在思维的充分自由这一基础上的。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自由要有一定的度,一定的界限,超出了度就会成为脱缰之马,放任自流。武术的发展提倡在一定约束的规范下,发挥自由的空间,但不要自由过度,过度就会变成放纵。但是,创造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克制,而是一种自然无我的境界,让大自然神秘的创造力来主宰一切——“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真理释放人,使人得到自由;同时,真理也必然约束人,使人受管理,自由与约束二者似乎相反,实际却是相辅相成。

自由生约束,约束产自由。宇宙一切星体都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才有了日夜轮回,才有了灿烂的星河。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在约束中拥有自由,都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被约束着。花鸟画大师徐渭提出:“悦性弄情,工而人逸。”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定的约束,何谈自由。没有一定的规范约束,犹如一条大河没有河堤的约束,放任自流,终将会有干涸的一天。若按照河床的指引和约束,必将汇入大海,走向自由。中国武术的发展童言应该遵循这样的定律,武术的自由发展是需要约束的,没有约束的自由,往往会偏离中国武术发展的方向,甚至导致失败和灭亡,自由与约束是不可分割的。

詹建俊先生曾严肃地指出:“如果我们不对现代西方文化是否真正代表先进文化提出质疑,不对西方艺术的发展道路是否具有普遍性提出质疑,不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标准与规范提出质疑,同时,我们又不对我们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更新活力具有信心,不对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可以转化成现代文化的巨大资源抱有信心,那么,我们在21世纪的中国文化发展上将无所建树。”[15]因此,保持文化传统的本色,也同样是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关键。中国武术中的规范与规则,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保证中国武术持久发展的必要前提,这是历史印证的结果。假使中国武术失去了规范和规则,就如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的大树,失去了其生命之源,武术的界限也就变的模糊不清,武术的评价体系也就会变的失去标尺,武术的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3 “约束”的演进:中国武术实现“自由”发展的必要存在

面对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格局,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文化艺术也随之一体化。文化艺术“不同于经济和科学技术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艺术,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17]任何一种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个性的存在,但凡是面貌雷同的文化总是给人以乏味的感觉。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审美趣味、自然地貌、风土人情乃至材料使用、方法等综合因素,构成了这个民族美术艺术的独特面貌,假使世界各国的美术均被“同化”,那么,原本多姿多彩的世界美术的百花园必然会变的单调乏味,毫无生机。

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各自有着不同的类型,按照各自的传统这样一个“轨道”而发展,正是文化的这种约束力的存在,使得世界文化的形式依然是丰富多彩的,欲要强行的追求“一体化”,生拉硬套的实现不同文化形式的“接轨”,是何等的荒谬?

“约束”的存在与“自由”并不矛盾,规范与规则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国武术的发展。规范是保证其发展的手段,不是目的,不要愚昧的把规范与规则当成是束缚中国武术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的障碍。抛弃传统的结果只能使得中国武术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种抛弃传统的自由,只是一种无根的自由。“自由”需要依附现实,依附传统的“约束”,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发展的可能。中国武术只有在这样丰富深厚的传统土壤中,才能生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武术不断在约束中获得自由,在放纵中回归本源,永远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

[1]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 岗,吴 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21-23.

[4]马志明.谈技击性武术向仪式武术的渐进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3):62-63,89.

[5]徐美玲.论武术的攻防积极性[J].浙江体育科学,2003(3):60-61.

[6]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9.

[7]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73.

[8]山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编著.查拳(中华武术文库·拳协部·拳术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4.

[9]王 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95.

[10]王 岗,唐衍平.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6):71-75.

[11]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39-43.

[12]乔凤杰,陈沛菊.略论传统武术的悟道思维[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8-11.

[13]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1.

[14]毛振军,李松雷.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内蕴[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90-91.

[15]詹建俊.中国油画的处境与选择[J].美术,2001(5).

[16]赵文坦,赵凌云.多元、平等、自由的精神——走出西方强势文化的阴影[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35-136.

The Constraint:The Cultural Choice of the Liber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Lu Xiaohei
(P.E.School of Natong University,Nantong Jiangsu 226007)

This paper take good use of the Methodologies of culture,philosoph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makes Chinese Wushu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 concept of"constraint"and the"liberty"in analytic philosophy a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to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investigate the contents based on the Cultural barriers in Chinese Wushu.By means of discrimination of the"constraint"and the"liberty",the study wants to indicate that the culture barriers is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and brings forward that the"constraint"is the cultural choice of the liber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Wushu.

the constraint the liberty the specification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6—0027—03

陆小黑(197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

猜你喜欢

武者技击中国武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