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发展的适应性与独立性
2010-08-15王艳红杨占明
王艳红 杨占明
(陇东学院体育系,甘肃 西峰 745000)
论武术发展的适应性与独立性
王艳红 杨占明
(陇东学院体育系,甘肃 西峰 745000)
中国武术是在适应性与独立性并存的基础上发展的,当代武术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偏离了适应性与独立性保持相对平衡的特点,导致其发展面临困境。改变这一发展状况,必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实现其适应性与独立性的相对平衡为指导。
武术 发展 适应性 独立性
1 适应性是武术发展的历史基础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1]武术作为一个单独的事物而言,能够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足以说明其生命力的强大,也用事实证明了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众多有关武术的典籍对此都有所论述。
1.1 武术的发展过程始终体现着适应性特征
武术产生之初,主要作为人类生存的技能而存在,是人类与凶禽猛兽决斗的技能。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萌芽,为了掠夺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开始频繁起来,人与兽斗的工具和技能逐渐转化为人与人斗争的工具和技能。武术也不例外,开始脱离生产活动,逐渐转化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由一种生产技能转化为军事武艺。冷兵器时代,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冶炼金属的发现与冶炼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武术器械的改进,丰富了武术器械内容,进而推动了武术技术的发展。火器广泛使用之后,武术逐渐退出战争的舞台,但武术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在民间发展的如鱼得水。虽经历了元朝禁武的洗礼,武术非但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表现形式附着在杂耍和戏剧中传承。明清时期,武术从戏曲中脱离出来,武术所蕴含的发展潜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此阶段成为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各种流派都形成了各自的技术体系与理论体系。现今的几大流派几乎都成形于那个时期,由此可见,武术几千年的发展是因其广泛的适应性而经久不衰。
1.2 从小山村走向大城市的太极拳体现了武术发展的适应性
据史书记载,杨露禅曾在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学成之后到北京寻求发展,利用亲王府当差的机会教授拳法,期间杨露禅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对太极拳进行了改造,去掉一些蹿蹦跳跃的动作,使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柔和,更适合于王公贵族们习练。从此之后,太极拳在上流社会中得到了认可,为以后太极拳发展成一个重要的武术拳种提供了可能性。类似这种将武术改造后从偏僻的小乡村走向上层社会的事实不胜枚举,这既扩大了武术运动项目的习练人群,同时也得到了上层社会的重视。杨露禅给王公贵族们教拳,使得太极拳由一个流派演变成今天几大流派并存的态势,同时也证明了武术只有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前提下,才会得到最大的生存空间。
1.3 竞技武术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武术发展的适应性
建国后,为促进武术与西方体育接轨,国家大力推行竞技武术。竞技武术的出现带动了武术在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从刚开始的单一的竞赛形式到现今的套路、散打、推手等多种竞赛形式并存;由过去的规则不完善到今天的分级的团体与个人锦标赛和多层次的群众性观摩交流大会体制,颁布并施行了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度;武术技术也由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发展到制定了一系列的竞赛套路和动作规格要求,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鼓励技术动作的创新。所有这些都是武术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只有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改善自身,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 独立性是武术发展的灵魂
独立性是指:“不依赖外力;不受外界束缚。”[2]武术的独立性体现在技术上,即:武术动作的技击性。武术传承至今,经历了与兽斗的原始社会,走过了人与人斗的封建社会,来到了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由谋生手段到战场上的搏杀术,再到当代的健身术,其间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磨砺,发展至今仍然不失其本质特征的关键在于武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即:武术的技击。没有技击动作的武术不能称之为武术,“武术丢掉了技击就丢掉了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项目就是一个空壳。”[3]
纵观武术的发展历史,无不体现独特的技击。原始社会产生的武舞,虽称之“舞”,却没有完全脱离“武”成为真正的“舞”,仍具有技击的功效。秦朝的禁兵制意图阻止民间的习武活动,人们却变通的习练徒手角抵,以保留武术的技击技巧。到汉代,武术则演变成既有表演性质的演练,又有表现攻防技击特点的套路表演。元朝政府“禁习武艺”的决策影响了武术的正常发展,聪明的人们巧妙地利用戏剧这一特殊的表演形式,“将曲艺与武艺结合起来,以曲艺为门面,以武术为表演内容,以舞台为阵地,融曲艺、武艺为一体,”[4]在丰富了曲艺表现力的基础上,又很好的保留与发展了武术的技术动作。不难看出,秦汉元时期,武术虽与各种杂技、曲艺等活动相互渗透,却不失其本身的独立性,反而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一些新内容。明清时期是武术不仅在技术上有了详细的区分,而其理论上也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出现了技术风格各异的拳种和流派。武术成为竞技体育项目之后,分类更为细致,形式多样,既有套路演练的比赛,也有实战对抗的比赛。总之,武术发展至今,始终保留着其技击性的灵魂。
3 当今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文化碰撞和冲击的时代,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逐渐向中国渗透的时刻,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关注传统文化的命运,当然也包括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和精神的中国武术。”[5]国家为了使武术更易于推广和发展,出台了不少政策给予扶持。由于扶持力度与重点的不同,产生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分,而“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与实施,使二者之间的分属更为明显。竞技武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各种比赛、各类院校以及遍布全国的武术专业学校,都以发展竞技武术为主,国家的武术管理部门和地方的武术协会等也以竞技武术的发展为工作重点。尽管如此,目前竞技武术依然面临阳春白雪的尴尬局面,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略内在的技击含义,令武术爱好者望其高超的表演技能而却步。这种盲目追求竞技适应性而失其真谛和大众适应性的竞技武术,最后还是进奥失利。原因在于,武术在引用其他项目因素的同时,慢慢地失去其独立性,慢慢地依赖于借鉴其他项目发展自身,致使竞技武术发展目标一再受阻,一些人开始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产生怀疑。这是由于竞技武术一味的追求适应竞技运动,而忽略了保持其独立性和大众适应性的结果。
传统武术是指较完整的保存了较多技击动作的武术,是与战场上的搏杀术没有很大区别的武术。传统武术动作技击性强,学起来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练习、揣摩,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由于其比较原生态的特性,在快餐式的社会里尤其显得格格不入,加之西方文化、竞技体育的冲击,更是引发了传统武术后继无人的问题。“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武术传人常常扼腕叹息,没有合适的传人继承优秀的武术精粹。而许多传统武术的套路、功法会随着传人的离世而‘艺随人绝’,这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巨大危机,……”[6]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很好的保持了独立性,却没有根据时代背景的变换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导致传统武术与当今时代大环境的冲突。如果传统武术能在不失其独立性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健身需要,弥补自身的不足与缺陷,进行整合、解构和重组,改变传承观念,造福于人类健康,以适应社会环境,满足人们健身需求,必将与其它健身项目一样得到良好的传承和长足的发展。
4 当今武术发展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实现其适应性与独立性的相对平衡为指导
斯大林曾说过:“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7]武术也不例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们的内在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武术的前进也以社会的需求——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人们更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接受挑战,习惯于不断有新鲜事物出现,这样的心理需求直接导致了跆拳道、瑜伽等外来健身项目的风靡。相对于外来健身项目而言,武术这一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事物,要想在今天众多的健身项目中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为根本,改变一成不变的习练方式、单调的锻炼形式,以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因此,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是武术前进的指南,而适应社会需求则是武术得以继续传承的保证。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8]对于武术这一客观事物而言,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矛盾。而“每一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9]适应性与独立性就是武术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适应性的特征使得武术得以传承至今,独立性的特征决定武术这一事物的客观存在。
“每一个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是受着周围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死亡。”[10]武术的发展在遵循适应性与独立性相对平衡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得以延续,二者之间不断的斗争是武术前进的动力。独立性是武术客观存在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的、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变化才是发展。现阶段武术的发展,正是由于没有把握好适应性与独立性的相对平衡,导致现今武术发展出现瓶颈。只有立足于武术独立性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背景、人们的健身需求等等客观因素,有效采取适应性改革,始终保持二者的相对平衡,才会引领武术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5 结语
通过武术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武术在其传承过程中,始终围绕着适应性与独立性这一客观规律,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在当今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竞技武术过分体现适应性而忽略了独立性;传统武术则相反,过多的保持了独立性而忽视了适应性。当今武术发展只有处理好适应性与独立性的关系,以保持适应性与独立性的相对平衡为指导,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1][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7,70.
[3][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268,990.
[5]王涛.武林大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价值的成功典范[J].中华武术,2009(3):11.
[6]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2.
[7]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69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293.
[9][10]艾思奇.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74,69.
On the Adaptability and Independence of Wushu Development
Wang Yanhong Yang Zhanming
(Department of P.E.,Longdong College,Xifeng Gansu 745000)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s based on the coexistence of adaptability and independence,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Wushu is devi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o some extent,which leads to its development facing difficulties.To change the state,we should let its development meet the fundamental needs of society,to achieve the relative balance of its adaptability and independence.
Wushu development adaptability independence
G85
A
1004—5643(2010)06—0007—02
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YSK0808。
1.王艳红(1981~),女,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