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华兹华斯的生态思想
2010-08-15武少霞河北经贸大学外语部石家庄050061
□武少霞(河北经贸大学外语部, 石家庄 050061)
□王 策(邯郸职业技术职业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1)
被誉为“湖畔诗人”的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华兹华斯(1770-1850),对大自然的热爱倾注了一生的激情,他的作品除了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之外,还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他的诗歌鲜明地体现了自然生态思想和社会生态思想。
一、回归自然的生态观
在讴歌自然的过程中,华兹华斯始终秉承着自然是和谐的,自然是快乐的,自然是神秘的原则。他对自然的崇尚、虔诚与谦卑的态度正是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核心体现。华兹华斯幼年父母逝世,独特的家庭环境使他孤独、沉默,很难融入学校生活。他习惯寄情于“山峦、岩石和树木”之间,在字里行间释放他压抑许久的感情与才华,可以说,大自然在那个时期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此外,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使他的革命理想破灭,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急剧变化令他反感,特别是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对诗人有深刻的影响,将诗人失落、寂寞的情感转化成全部的爱,倾注给了大自然。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他的眼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山水水都能带给他激情般的欢愉,这份激越的欢愉久久在他心底激荡,待到心绪平静时,便将他所见的绚烂多姿以清新流畅的语言诉诸笔端,把这转瞬即逝的情感永留书卷,让以后的读者在每每读起他的文字时,都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狂野的惊喜,从而得到心灵的滋补与精神的救赎。《丁登寺》的创作是华兹华斯被称为“大自然的崇拜者”(worshiper of nature)的最好佐证。《丁登寺》讲述了大自然对诗人一生不同时期的影响,也是他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童年时,诗人“像这山上的一头小鹿,在山峦间跳跃,在大江两岸窜跑,在孤寂的小溪边逗留,听凭大自然的引导:与其说像一个在追求着所爱,倒莫如说正是在躲避着所惧。因为那时的自然(如今,童年时代粗野的乐趣和动物般的嬉戏已经消逝)在我是一切的一切”。青年时,“轰鸣着的瀑布,像一种激情萦绕我心;巨石,高山,幽晦茂密的森林,它们的颜色和形体,都曾经是我的欲望,一种情愫,一份爱恋,不需要用思想来赋予它们深邃的魅力,也不需要视觉以外的情趣。”而成年后,“已懂得如何看待大自然……仿佛正栖居于落日的余晖,浩瀚的海洋和清新的空气,蔚蓝色的天空和人类的心灵:一种动力,一种精神,推动着思想的主体和思想的客体穿过宇宙万物,不停地运行”。由此可见,童年时,自然在诗人的记忆里打下了快乐与孤寂的烙印;青年时,自然带给诗人的是澎湃的激情与创作的狂喜;中年时,诗人依然热爱着的大自然更加神圣、宁静与悠远,这便是诗人历经世事沧桑、洞悉人生真谛之后精神得到升华的体现。诗歌《虹》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虔诚与谦卑。当雨过天晴,一轮彩虹挂在天边时,孩子们自然会欢呼雀跃,正如诗人所说,“每当我见彩虹在天空照耀,我的心就不禁为之欢跳”,但彩虹在七彩斑斓的外表下还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意味。彩虹的光环可以喻指上帝的恩泽与光辉,诗人认为上帝不仅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自然的创造者,圣灵的最高境界是在自然中得以体现,因此人应当到自然中去感受上帝的威灵,花木鸟虫、日月星辰等宇宙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可以与人类和谐共存。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华兹华斯在赞美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的同时,推崇一种大自然与人类合二为一的生存境界。而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生态思想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另一个思想要素。华兹华斯赋予了自然和人类一样的精神与品质:当人类与自然产生共鸣时,自然便会带给人类快慰与幸福;当人类把自然万物当做陪伴时,人类再也不会感到寂寞。诗人带着读者一起心无旁骛地畅游:你可以感受到你的心灵在和雏菊相伴,与云雀齐飞,与云朵共舞。他的诗歌很自然地流露出天人合一、无我之境的美妙。如发表于1807年的《水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堪称浪漫主义抒情诗的典范。“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孤独漫游的一朵云,暗示了作者淡淡的孤寂、忧郁之情,以及经历了漂泊、怅然无助后对精神归宿的向往。正因为诗人孤独而居,大自然的美才能完全融入他的内心,他才能够心领神会这大自然的恩赐。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看到,“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阴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此时,盛开的水仙早已超出普通植物的含义,它是一种具有灵性的、代表着一种精神的水仙。众所周知,水仙是在冬去春来的时候开放的,它是春天的使者,是万物复苏的象征。而“那朵孤独的流云”只要与山丘、大地联系起来,就成为滋润世间万物的雨水,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源泉。这种意境只有在孤独的云,即诗人自身完全忘我地融入自然,灵魂永存于天地间时才得以实现的。这首诗在表面上表达了诗人见到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翩然起舞的水仙时激动喜悦的心情,而在细细品味诗意之后,则体会出这首诗向世人传递出的富含哲理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本来是和谐统一的,人类可以拥有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契机,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然而,工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却改变了人与自然界原本物我相生、生生不息的良性关系,出现了人类社会是自然的对立面的局面。一向以描写自然风景见长的诗人正好借着这首优美的诗歌清晰地勾勒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生态主题。
三、理想社会的生态观
1795年以后,华兹华斯远离现代工业城市,迁居到英国北部山地的湖畔,他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然与人类和谐关系的诗篇,但是他不只迷恋于湖边的旖旎风光,还深知社会的黑暗动荡与人民的疾苦。他诗作的另一个主题即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对未来社会与生活蓝图的憧憬。
华兹华斯所处的时代是法国大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是一片嘈杂,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社会繁荣与物质丰富,另一方面却也遭受着离乱之苦与精神文明的缺失。社会的动荡、工业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给自然的生态平衡与道德准则的平衡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诗人敏感地洞悉了这个时代的弊病,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了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善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如《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描述的是在工业社会背景下,一位高原的姑娘一边埋头割草,一边动情歌唱的劳动场面。“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为什么姑娘的歌声拨动了诗人心弦,在诗人的心底长久回荡?原来,诗人凝神屏息听出了姑娘唱的是有关战争,有关不幸往事带给她的忧伤,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充满哀伤的、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姑娘的身影。诗人在寄予同情的同时,赞扬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普通人民,因为他们虽然生活痛苦却依然顽强抗争,他们拥有真正的“心志的力量”。大自然正因为有如此高尚的人性,才显得更加有魅力,有意义。这个时期的他多以远离机器轰鸣的工业社会、选择自然淳朴的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如《露西》组诗、《迈克尔》、《西蒙·李》等。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社会变革的批判,抒发了对过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完美生活的怀念。华兹华斯认为拯救社会、拯救人类灵魂的最佳途径就是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大自然是培育人类情感、恢复人类本性的最好土壤,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
总之,华兹华斯的诗歌呼唤着现代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着人们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华兹华斯的每一首诗歌流淌出来的都是与大自然亲切交流的旋律,仿佛夏日的一杯清茶、一缕清风,能平静都市人躁动的心,梳理纷繁的现代生活。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才忆.自然心底存欢愉孤寂时——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5).
[3]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3.
[4]袁宪军.《水仙》与华兹华斯诗学理念.外国文学研究,2004,(05).
[5]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古典文化理论译丛[M].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98.